從公視基層工作者的困境與憂慮看公視工會的勞뀠…

看板pts (公視)作者 (亞典波羅)時間19年前 (2006/10/06 07:44), 編輯推噓0(002)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從公視基層工作者的困境與憂慮看公視工會的勞動價值        -專訪公視紀錄觀點《有怪獸》製作人蘇啟禎 採訪撰稿/林靖堂 (本文同時刊載在10/3立報傳鬥專欄、媒觀《看!媒觀報告》第3期、傳學鬥電子報第230期) 自2005年底確立黨政軍退出媒體,華視、客家與原民電視台納入台灣公共廣電 集團運作後,新的挑戰不斷出現。在此之前,羅大佑硬地事件、阿弟仔事件, 以及近來公廣集團欲成立置入性行銷專門部門等問題,卻成為公視人逐漸而起 的憂慮。然而,公視紀錄觀點製作人、現任工會常務理事的蘇啟禎認為,這樣 的憂慮是來自於公視勞資雙方的溝通與資訊不對等。而當前最重要的課題是提 升公視內部的產業民主與專業共治,如此公視的公共價值更可被彰顯與維繫。 從新聞系到公視,公共價值與勞動意識的深植  前一陣子於網路上被熱烈討論,同時亦獲得許多關心媒體改革人士迴響的公 視紀錄觀點「有怪獸」,在描寫與討論近年來媒體亂象的原因與過程,同時亦 紀錄下公共電視近年來的一些困境與問題。該部紀錄片,希望藉這樣的影像與 討論來反省台灣的商業媒體與公共媒體當前極度需要面對的問題,並且冀求能 獲得正向的進步與發展。而該部紀錄片的製作人,是前公視新聞部記者,現為 公視紀錄觀點製作人之一的蘇啟禎先生。  蘇啟禎的學生時代就讀政大新聞系與政大東亞所,當時正值媒體競爭逐步白 熱化的階段。雖然其一度離開新聞傳播的領域,但由於1994年公共電視正值籌 備與規劃開播成立緊鑼密鼓的階段,經由政大新聞系翁秀琪老師推薦進入公視 籌備委員會工讀,始與公視開始結下不解之緣。  1999年退伍後,蘇啟禎經由推薦進入亦剛開播不久的公視新聞部擔任記者, 初跑文化線,爾後轉跑勞工線。也是由於勞工線的記者新聞採訪經驗,奠定了 蘇啟禎對於工會的認識,也認定了媒體工會的重要性,更使得他擁有極大的熱 情在203年時投入公視工會的運作之中。自此,亦展開了蘇啟禎與公視工會在 公視內部的一連串維護專業自主權與公視獨立性的工會運動。 公視基層工作者的憂慮與公視工會的具體行動  蘇啟禎在其製作兼導演之紀錄片《有怪獸》中,提及與反省了公視近兩年來 所遭遇的困境與問題。羅大佑事件對公視獨立性的打擊,使公視的基層員工感 受到深切的憂慮,而近來,諸如負責置入性行銷的業配部成立疑慮問題、《我 們的島》的延續問題,以及客家新聞雜誌的問題,都在在促使公視內部開始產 生一股由下而上,重新再反思公共性的核心價值的力量。  在此同時,也凝聚了公視內部基層工作者的勞動與專業自主權意識,並與公 視中高層主管展開一連串的對話與爭取。而在一連串的憂慮與質疑後,「產業 民主」與「專業共治」便成為公視基層第一線工作者以及公視工會要爭取的積 極訴求。在這個點上,由公視工會代表公視基層工作者的聲音,對公視高層主 管爭取在專業上的自主權與對話機制。同時最要緊的,公視工會正積極的爭取 在公視內部決策會議上有勞工代表列席。而最後的目標,則是希望爭取在公視 董事會中獲得一席的勞工董事,讓公視第一線的媒體工作者能夠藉由其第一線 長期工作的實務經驗,將公共價值與經驗提供給公視決策者作為公視任何一項 發展政策的參考依據。  而近來公視所提出的電視節目製播準則,以及最近公告實施的員工申訴制度 ,對蘇啟禎與公視工會,甚至是華視與其他客家原民等電視台員工而言,都是 建立公共廣電集團內部產業民主、專業共治以及推動公共性價值的成果,且其 甚至亦有可能成為其他商業媒體專業自主與勞動權益的引導典範。  蘇啟禎認為,公視與公廣集團也是一個小型的公民社會。而自許其作為一個 台灣媒體的典範與標竿,公視乃至於公共廣電集團的內部,在組織的政策發展 與決策過程時,更應該多聽聽來自於基層工作者的的意見與聲音,更應該多尊 重媒體基層工作者長期在第一線工作崗位上實踐公共性價值的經驗。這也就是 蘇啟禎先生與公視工會會如此積極與公視中高層主管爭取獨立自主的專業工作 權的原因。公視基層工作者與公視工會由於能夠體認公共價值對台灣市民社會 的好處,才會對於公視高層提出「產業民主」與「專業共治」的訴求,進而發 會對其他商業媒體的影響,共同促此台灣公民社會的進步。 回首大學所學,傳播教育應重視勞動權  有關於台灣傳播教育的問題,蘇啟禎談道,其大學時代所接受的新聞傳播教 育技術與思考訓練,的確對他工作時的分析判斷有幫助。然而,現今的媒體問 題在於市場失靈,此一問題亦導致學生的茫然與憂慮。他認為,傳播教育的守 門若是消逝,台灣的新聞傳播媒體將會瓦解得更快,而公視與公共廣電集團的 發展與壯大,讓觀眾慢慢有一個比較的標準,更使得學生也有可以對照學習的 標準。  他亦認為,勞動意識教育在台灣的新聞傳播的確需要加強。學生必須認知在 媒體工作就業的實質可能問題與地位,當資方要裁員減薪或作為危反專業時, 若無勞工意識與對集體力量的認識與凝聚,終究仍會敗退下來。 -- 透過溝通、傳播,我們能夠完成的,並不是實質爭議的解決,但        有些時候,我們或許能夠因而得到格外銳利的意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25.17 ※ 編輯: uus 來自: 203.73.225.17 (10/06 07:45)

10/10 13:06, , 1F
可以請問「羅大佑硬地事件」、「阿弟仔事件」是什麼嗎? @@
10/10 13:06, 1F

10/12 17:57, , 2F
兩個事件可參看「有怪獸」紀錄片後半段
10/12 17:57, 2F
文章代碼(AID): #159PZdOe (pts)
文章代碼(AID): #159PZdOe (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