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公視節目製播的一些建言

看板pts (公視)作者 (需要來片皮克斯)時間18年前 (2007/04/08 01:27),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上週收到一封公視「推廣企劃人員」的來信,著實有點受寵若驚,因為一時忙得昏天 暗地所以拖了許久遲遲未回信,不過既然要對公視節目提出建言,我想就直接在板上 發表分享,一來個人看法不足代表所有公視觀眾,二來可收拋磚引玉之效。 首先想表達的是,若問我什麼是公視當務之急?「增加收視群」「充當媒體火車頭」 ,其實一點都不衝突,但卻也只是枝節末微罷了,我倒覺得真正癥結在於,對於公視 的核心價值與創台理念能否認清並堅持,否則節目政策就永遠搖擺不定,一下子曲高 和寡乏人問津,一下又落得媚俗化罵名。例如提到「增加收視群」,不必然第一個想 到「綜藝節目」啊!Discovery 和 NGC 頻道向來就是以深度知性為取向,但很多節目 卻也趣味十足雅俗共賞,反過來看看時下綜藝節目,能舉出多少個叫座又「叫好」的 例子呢?就算號稱「叫座」也僅是1%左右的收視率,以這種標準衡量收視群豈不是很 可笑嗎?又如公視開國內風氣之先轉播王建民球賽,如今階段性任務達成交棒給商業 台,不也達到「增加收視群」、「充當媒體火車頭」的雙贏目標嗎? 期盼公視人員在規劃節目時切莫一不小心就落入單向思考。 以下就提出個人的若干具體建議。 ■ 在節目企畫方面 我能理解公視一直想突破外界不易親近的刻板印象,不過我以前提過,公視存在的意 義之一,應該是教育觀眾品味而不是一味迎合,而且娛樂與知性是絕對不互斥的兩種 元素,端視有無巧思將其鎔冶於一爐罷了。其中我認為「生活DIY」與「科普知識」是 最能發揮的兩種題材,其他友台有不少類似的優質節目,不妨觀摩參考,例如:《生 活科技大解密》《流言終結者》《你不知道的事》《瘋狂實驗室》《全能住宅改造王》 《原來如此》(其英文名為"How things Work?",和公視的《源來如此》短片不同).. 上述節目有些或許製作成本過高不是現階段能負擔,不過有些製作難度並不高又兼寓 教於樂,切合公視屬性,很值得嘗試。公視即將推出的新節目《新格林童話》也是性 質接近的類型,就頗令人期待。 原創性雖然很重要,但適時借鏡他山之石也不失為進步的妙方,只要能製作出品質與 特色兼備的內容,自然不會落入「抄襲模仿」之譏。 我的看法是,公視在節目企畫階段就該將遠光放遠,不必要總是將目標觀眾侷限島內 小市場,跨文化跨年齡層的內容不但容易廣為接受,日後還有機會外銷,何樂不為? 不過我也要提醒,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遷就經費、人才、硬體等等「藉口」, 搞得畫虎不成反類犬,那遠不如不要輕易冒險。我記得前不久就有個塊狀節目與《流 言終結者》頗類似(我忘了節目名稱),主持人是兩位年輕偶像,有一集是探討將蛋 放入微波爐是否會爆炸的「流言」,實際操作時,主持人和一群見證的小朋友,居然 是躲到近在咫尺而且無法提供良好遮蔽的「廢輪胎」後面,我看了簡直快昏倒!製作 的嚴謹程度與安全防護知識完全不能與友台相提並論,即便事先已知道「不會爆炸」 也不宜在電視前做出如此錯誤的示範吧!何況現場還有很多位小朋友,若是發生意外 肯定公視又要鬧上頭條! ■ 在節目製作方面 我認為《我們的島》《紀錄觀點》《人生劇展》是公視黃金三角,單就這三個節目已 涵蓋生態環保、弱勢關懷、文化啟迪、娛樂教育等諸大功能,而且是時下商業台非常 欠缺的珍貴典範,希望能永續經營充實深耕。 一個節目的成功與否,製作團隊、節目內容、主持(或演員)陣容、行銷能力都是不 可或缺的環節,事實上決定製作團隊也等於決定了第二、三項的素質,如果公視希望 節目能吸引更多觀眾,應該從這方面著手,至於行銷能力則容後另述。 例如在公視劇集出現頻率頗高的王小棣、楊雅吉吉、瞿友寧等導演,在我眼中就是非 常激賞的「品質保證」,總能將嚴肅或冷僻的題材發揮得平易近人或笑淚交織,卻又 不失內涵深度,新銳編導如:高炳權、徐漢強等,也都頗能抓住年輕人口味,時代劇 或大河劇雖確有可觀之處,不過或可考慮定位為台慶大戲或年度經典,追隨時代節奏 ,適當增加「反映現代生活寫照」的節目類型比例,可為公視注入活潑生氣。 此外,動畫應該也是最能吸引年輕族群的一種表演形式,公視曾製播過的《原知原味》 《童話台灣》,其實水準都不差,不過也很可惜卻都被當成短打性質,並未投注等量 的宣傳與重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欣賞類似佳作甚至劇情長片,也算是為國內動 畫產業盡一份心力。不過也衷心建議公視不要停留在舊思維將動畫定位為兒童節目, 今日動畫的發展早就不侷限在兒童層級,甚至有一年一度盛大舉辦被譽為動畫奧斯卡 的siggraph世界年會(http://www.siggraph.org/),每年參展的作品,主題包羅萬 象,使用媒材也是五花八門,或許可以從這裡尋找靈感。 適當時機也應盡量嘗試與國外專業團隊合作,製作多元的各類型節目,一來有利增加 國際影展的能見度,二來可為海外輸出市場奠定基礎,例如,動畫《虎姑婆》、紀錄 片《母老虎飛飛飛》都是很好的實例。 而在生活資訊或綜藝節目類型方面,主持人堪稱是整個節目的靈魂,應該慎重選角, 具備知名度或才貌兼備當然是首選,不過能否忠實傳達節目宗旨,亦莊亦諧掌握對觀 眾與來賓的良好互動,才更應該是考量重點! 從以前到現在的許多節目,如《透視財經》《公民眾意院》《週日狂熱夜》《聽聽看》 《觀點360》《這些人那些人》《美食家家樂》(新一季把「嗆聲」的單元取消了 :p) ,都勾勒出稱職的主持典範。 不過在此也要直言不諱談談在我眼中很不成功的例子,例如《知識的饗宴-遇見科學》 ,我一直蠻好奇有多少人能「忍受」把一集從頭看到完而不打瞌睡或轉台?雖然我是 理工背景出身,不過這個節目實在很難引起觀看興致,每集來賓都是一群道貌岸然不 苟言笑的象牙塔學究,除了開頭簡短的短片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冗長沈悶的問答 中度過,偏偏主持人又是該領域門外漢,也不善掌握節目步調以及引導來賓互動,說 穿了都在看稿子照本宣科,節目整體給人的感覺實在晦澀悶懨至極,很懷疑當初設定 的目標觀眾是不是擁有「科學博士」頭銜的極少數菁英階層? 如果說公視節目曲高和寡,這個節目或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所以這又回到前述 提及的節目企畫,內容呈現方式的構思實在很重要! ■ 在節目購買方面 公視境外購買節目「太多」,也是經常被拿到檯面上討論的話題,雖然個人覺得公視 外購節目的品質和口碑大多不錯,不過長期以來購買來源過於單元化,絕大多數來自 英美地區,尤以影集影響更甚,內容莫不潛移默化宣達著英美強權的世界觀、價值觀 ,關於這點確實值得檢討。 歐陸是全世界公共電視發展最完善的地區,也多的是先進國家模範生,難道都沒有值 得引進國內以嚮觀眾的影集嗎?而身為亞太大家庭的一份子,對於周邊國家地區的事 物更應該投注較多關心。 例如2005年INPUT影展節目單上的《靖國神社再見》,若我印象無誤,是當年參展影片 中唯一沒有在公視頻道播放的,偏偏這是參展影片當中與台灣最切身相關的一部紀錄 片,甚至片中也將台灣原住民赴日抗議的新聞件入鏡,沒想到公視竟未在日後頻道播 放,以致我向隅至今無緣觀看,記憶特別深刻。而2006年INPUT,台灣身為主辦國, 參展影片的內容與數量也大幅增長,不過被公視挑選在頻道上播放的比例又更低了, 難道與其他公視友台打交道,版權問題有這麼難喬嗎?實在有點難以置信! 畢竟INPUT的播映時間和地點對很多人而言都很難配合,如果一年一度的盛會總只能 這樣看著節目單流口水,實在很可惜! ■ 在節目排程方面 綜觀一週的節目表,除早晨與下午帶狀時段因屬性關係都被兒童節目佔滿,其他時段 的節目安排應該可以多點彈性並注重「多元呈現」的比例分配。所謂「多元呈現」不 僅指節目類型多元,也該考量節目內容的多元,例如本月的戲劇節目,《出外人生》 《後山日先照》《輾轉紅蓮》其實性質相當類似,既是文學劇又承載沈重的時代寓意 ,整體卻佔去了兩個帶狀和一個塊狀時段,雖然我也曾大力推薦後兩部戲,不過我覺 得像這樣的安排應該可以考慮調整,才不會讓人又對公視產生「充斥著懷舊、悲情」 的錯覺,再說《後》劇和《家》才在幾個月前重播過一次,重播頻率未免太頻繁。 或許當初的構想是為了李導新戲而順勢做的規劃,不過我倒認為該加強的是新戲上映 前的行銷手腕,推出「套餐」的加乘效果並不大。(如果新戲都沒人捧場了又怎會對 舊作有興趣呢?) 而如果是針對衝著李導而來的戲迷,與其將作品集中在同一期間密集播映,讓觀眾痛 苦得整天守在電視機前,不如放長線釣大魚將劇作有計畫地分散播放,這樣豈不是更 有利觀眾的時間安排,而且容易對公視頻道「慢慢上癮」? ■ 在節目行銷方面 事實上,我覺得這可能是公視長期以來最值得加強的一個弱點,我以前曾說過,外界 對公視存在「曲高和寡」的觀感,很多時候只是刻板印象加上公視宣傳不力所致,並 非節目本身真的難以下嚥,現在的我依然如此堅信! 但所謂宣傳,只發發新聞稿或在公視頻道打廣告是絕對不夠的,在時下競爭激烈的媒 體環境,見面會、首映會等行銷手法已成了基本流程,成功的宣傳,應該在正式上映 前就飽足話題能量讓人引頸企盼。 近期剛好看到《劇作家》雜誌有篇文章頗值得玩味,「讓觀眾期待才是成功行銷」, (http://blog.yam.com/dramaturgist/article/4024433) 雖然談的是電影行銷,不過該文重點「宣傳不僅要告知,還要做到令人期待」,或許 正一針見血道出公視節目長久以來的癥結,其實公視很多時候新節目的宣傳,連「告 知」的標準都達不到,若非自己忠實地緊盯節目表,好節目似乎都是悄悄然登場絲毫 不等人。 《危險心靈》是少數的例外,不但成功吸引許多非固定觀眾,也在播映前後持續創造 不少話題熱度,或許是可以參考的模式。不過並不樂見公視跟著用緋聞等八卦星聞搏 版面,幕後花絮、製作甘苦、演員專訪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資材,不必要流於「媚俗行 銷」。 最後,我覺得值得一提做為借鏡的是,堪稱台灣電視界奇葩的大愛電視台,雖然她的 存在與茁壯是建立在廣大信眾的基礎上,但平心而論,不少節目的製作行銷也都看得 到媒體經營的專業與用心。 例如結合2D人物與3D場景的動畫電影《印順導師傳》,別說在台灣這麼惡劣的動畫環 獨立製作一部劇情長片已是勇氣可嘉,其高水準的專業製作更已遠掩蓋過濃厚宗教色 彩,獲得金馬獎入圍的肯定,相關週邊商品不但有影音DVD,還有電影製程與腳本典藏 書,雖是慈善團體出身,但對於市場經營可一點都不含糊。 招牌節目《大愛劇場》也頗具心思,在每集播放後都接著播出短短五分鐘的《大愛會 客室》,邀請該劇的編/導/製/演暢談心路歷程或拍攝手法,主持人與來賓的對談完全 根據當集內容而設定,我尤其喜歡導演或編劇暢談想法,對於戲迷而言,能讓劇作推 手親自引領著賞析作品,沒有比這過癮的了! 對於追星族而言也是頗具吸引力的高招,有些人選擇看戲都是衝著喜愛的演員而來, 如果每集都能看到偶像褪下戲服現身說法,又怎能抗拒戲劇魅力呢! ■■■■■■■■■■■■■■■■■■■■■■■■■■■■■■■■■■■■■ 其實說這麼多,我自己都覺得有點老生常談,公視內部已有專屬的研究部門,2001年 也舉辦過一場「公視發展與未來」研討會,許多專家學者已對公視發展方向提出充分 建言,如今剩下的大多只是執行層面的問題以及「從做中學」而已。 不過我想特別提出李美華教授發表的「公共電視節目之收視質的探討」一文,對於 公視進行「收視質」的調查頗有實務參考價值。 http://www.pts.org.tw/~web01/rd_invitation/doc/D/04.doc 公視節目政策定期檢討確實有其必要性,而觀眾的「收視質」反映確不失為一個忠實 指標。如果公視果能重視觀眾的心聲,可以考慮定期舉辦焦點團體或座談會等溝通方 式,做為規劃方針參考,「收視質」的調查也早該著手研擬,並長期持續實施。 (不過我似乎從未聽聞公視從事過類似調查?) 近幾年許多台灣產業都在強調產業升級,公視不必自命不凡,不過卻該自許堅持走 OBM的高品質路線,以差異性的品牌價值與廉價流俗、惡性餵養等「劣質品」做出 明顯區辨,「開創新興市場」的藍海策略才是公視該一貫追求的途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6.250.19 ※ 編輯: wexde 來自: 211.76.250.19 (04/08 01:43)

04/08 02:29, , 1F
善。
04/08 02:29, 1F

04/08 22:52, , 2F
推《我們的島》《紀錄觀點》《人生劇展》是公視黃金三角
04/08 22:52, 2F
※ 編輯: wexde 來自: 211.76.250.17 (04/09 21:18)
文章代碼(AID): #165zIAHh (pts)
文章代碼(AID): #165zIAHh (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