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亂世豪門

看板pts (公視)作者 (我站在屬於妳的角落...)時間18年前 (2007/11/04 20:22), 編輯推噓8(8022)
留言30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劇中的提督(從一品)還是總督,總兵(正二品)居然要對巡撫(從二品)低頭 會不會怪怪的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6.48.125

11/05 00:03, , 1F
剛剛查了wiki,提督是武,巡撫是文,又提督的確是比較大.
11/05 00:03, 1F

11/05 00:17, , 2F
唐景崧是布政使(從二品)再升到巡撫,
11/05 00:17, 2F

11/05 00:19, , 3F
劇中,在台灣的官只出現巡撫和布政司,沒有提督吧?
11/05 00:19, 3F

11/05 00:37, , 4F
沒注意到原po提到的總兵是出現在哪個橋段?不過清總督&巡撫
11/05 00:37, 4F

11/05 00:39, , 5F
(文官)都是兼掌軍政的,而提督相當統領一省兵力當然受其指揮
11/05 00:39, 5F

11/05 00:39, , 6F
比提督低一級的總兵就更不用說了
11/05 00:39, 6F

11/05 00:40, , 7F
其實當過兵就很容易理解,很多菜鳥政戰一下部隊就當輔導長
11/05 00:40, 7F

11/05 00:41, , 8F
這乃連級主管職,地位僅次連長,中尉排長儘管軍階較大但在
11/05 00:41, 8F

11/05 00:42, , 9F
職務上是菜鳥輔導長(少尉)的下屬 XD
11/05 00:42, 9F

11/05 00:46, , 10F
我比較狐疑的bug是,李鴻章那段「男無情女無義..」的說辭
11/05 00:46, 10F

11/05 00:47, , 11F
不是在簽約時說的吧!
11/05 00:47, 11F

11/05 11:57, , 12F
有個武將提著人頭去見唐景崧,分配官職被一個總兵擋住
11/05 11:57, 12F

11/08 00:49, , 13F
其實文武職官的品秩不能直接這樣比的,清自三藩之亂後開始學
11/08 00:49, 13F

11/08 00:50, , 14F
宋明重文絀武政策,予督撫(地方最高文官)節制提督(地方最高
11/08 00:50, 14F

11/08 00:51, , 15F
武官)之權。又例如因為不信任漢人(提督/總兵皆漢兵綠營之銜)
11/08 00:51, 15F

11/08 00:52, , 16F
與提督同為從一品的將軍/統領等八旗武職,地位硬是比提督高
11/08 00:52, 16F

11/08 00:52, , 17F
完全不用鳥督撫,只聽命中央的軍機處和皇帝,這樣瞭吧?
11/08 00:52, 17F

11/08 00:53, , 18F
現代公務員也有類似情形,職等一樣但職務可能有高低之別啊
11/08 00:53, 18F

11/08 00:58, , 19F
另外清代直至割台並無專設台灣提督一職,若字幕寫台灣提督就
11/08 00:58, 19F

11/08 00:58, , 20F
有點奇怪了(王得祿是清代官職最高的台灣人,即官拜福建提督)
11/08 00:58, 20F

11/10 14:47, , 21F
找到了 是 台灣水師提督 楊岐珍
11/10 14:47, 21F

11/11 08:29, , 22F
你從哪找的資料啊?@@ 楊岐珍是來台協防的「福建水師提督」
11/11 08:29, 22F

11/11 08:29, , 23F
也是民主國成立後首批內渡的高級官員之一(還沒開戰就走了)
11/11 08:29, 23F

11/11 08:30, , 24F
台灣通史獨立紀,可以參考看看
11/11 08:30, 24F

11/11 08:34, , 25F
再提供一個例子給你參考,建省前的台灣道(正四品/文職)甚至
11/11 08:34, 25F

11/11 08:35, , 26F
就直接轄制台灣鎮(總兵/武職)了!乃因當時台灣地位特殊之故
11/11 08:35, 26F

11/11 08:37, , 27F
所以職務高低以派令為準,文武官秩不同不是直接這樣比的!
11/11 08:37, 27F

11/11 17:31, , 28F
原來不能直接比阿
11/11 17:31, 28F

11/11 21:43, , 29F
應該是說,品級可以原則辨識官階沒錯,但實際的主從或尊卑
11/11 21:43, 29F

11/11 21:44, , 30F
關係要從職務的制度和當朝政策去瞭解才確實。
11/11 21:44, 30F
文章代碼(AID): #17BRcIT7 (pts)
文章代碼(AID): #17BRcIT7 (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