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一首Punk歌救地球》by darthvader

看板punk作者 (28歲的革命)時間15年前 (2010/01/15 17:48),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這篇寫得真好 以下無雷 已獲作者同意轉載: http://blog.roodo.com/darthvader/archives/11367413.html 簡短的觀影心得,我其實還沒看過原著小說。 故事一開始設定在性手槍 (Sex Pistols)出道前的1975年,似乎暗示了原著刻意要與大 家耳熟能詳的英國龐克風潮作出區隔。的確,這是一個日本故事,即使披上了「龐克」 這狂放不羈的外衣,但骨子裡仍是道道地地的大和魂。 龐克到底是什麼?電影裡說得很明白:「難道你不想反抗些什麼嗎?」由此觀之,背後 的意圖,就不僅只是侷限在大眾所預設的英美龐克樂與其衍生態度上。事實上,我認為 原著伊阪幸太郎與導演中村義洋所認同的龐克,定義更遠遠超過傳統的分類法。 電影裡提到了披頭四("這種事只有披頭四才能做"),乍聽之下似乎是要與劇中的虛擬 樂團「逆鱗」做某種小蝦米vs.大鯨魚的對照,但仔細觀之,電影情節的安排其實更上 溯至披頭尚未頂著馬桶蓋髮型的"rocker時期",一種初生之續不畏虎的"龐克精神"。 逆鱗的團長繁樹,某種程度上更像是披頭團員保羅麥卡尼的化身:不論是他手上握的貝 斯型號、顧全大局的語重心長,就連安排"Fish Story"這首歌出自其他筆下,也隱約 影射了麥卡尼所做的的"Helter Skelter" (號稱披頭的第一首"龐克"歌曲)。樂團在餐 廳的表演與鬧劇,不也呼應到披頭早期在德國漢堡小俱樂部裡演出的荒誕不經嗎? 再者,劇中經紀人發掘逆麟之初,也不經意地提到了Stooges (丑角)與MC5這兩個前龐 克時期的樂團,似乎也顯示作者並不想讓「逆鱗」成為日本版的Sex Pistols。會提及 這兩個樂團是相當有趣的,早在紐約龐克興起前,這兩個出自密西根州的兄弟樂團, 就其音樂與行事風格觀之,「成功」似乎不是他們的選項(結果也證明的確如此), 做自己的音樂更為重要(雖然MC5曾短暫被納入白豹黨John Sinclair麾下,但樂團本 身的政治意識仍有待商確)。當龐克在英國掀起狂潮 (甚至在更早一點的紐約時期), 太多的符碼讓龐克淹沒在商品與服飾之中。提及這兩個前龐克時期樂團,似乎要突顯 「逆鱗」的理想風格,讓觀者得以跳脫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傳統龐 克框架下虛無與無政府的元素。 那麼,我們便可以再問一次,電影裡說的龐克到底是什麼?說穿了,其實就是「明知 不可為而為之」罷了。電影所開展的多線敘事手法,初看有點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 腦,但其實都在為這條主軸舖陳:不論是「逆鱗」、唱片行裡堅信地球終將得救的年 輕客人與店長、一人單挑全體匪徒的神勇小廚師、聽了錄音帶後鼓起勇氣的懦弱司機、 甚至是當初為了家計硬著頭皮接下工作的冒牌翻譯家,都抱了這樣勇往直前的態度 (也因此如此,才有其後一連串的效應產生)。但導演很聰明的不讓故事流於令人腦 充血的盲目熱情,融入了突梯的表演、漫畫般的運鏡、爆點不斷的對白。到後來, 我才發現,原來武士道+KUSO的唬爛精神,才是日本自己的龐克魂。 解救地球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如果沒有解決我們自身的人生難題,那就算世界末日來 臨也無補於事。電影裡唯一的「對照組」:唱片行裡那位尖酸刻薄的中年男子,不也 一直提醒我們這樣的事。人生想做的事情有太多,與其瞻前顧後不如大膽地跟生命搏 上一場,反正假使地球真有末日,我們最後不免一死,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不一定每個人都可以救地球,但你所做的一件小事,很可能就改變了未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235.21 ※ 編輯: natacha 來自: 203.67.235.21 (01/15 17:53)

03/16 16:14, , 1F
小事能改變未來非常深得人心。
03/16 16:14, 1F
文章代碼(AID): #1BK3e2uj (punk)
文章代碼(AID): #1BK3e2uj (pu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