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觀念平台-李安,胡士托與風波
觀念平台-李安,胡士托與風波
2009-09-10 紀大偉
李安最新電影《胡士托風波》(這又是同志電影)具有雙重魅力:一,李安每部作品都
讓人拿放大鏡去看;二,此片呈現適逢四十年周年慶的一九六九年美國胡士托音樂節(在
台平常譯為「烏茲塔克音樂節」)。
「二元性」,不知不覺成為各家看待此片的支點:如,此片賣點在於李安,還是胡士托
?或,李安呈現胡士托的方法,忠於歷史還是叛離歷史?或,李安的電影版比較撼動人心
,還是小說版的《胡士托》(在台已有譯本)比較夠力?這幾個「還是」,就曝露出對於
「二元性思維模式」的依戀。
我讀了美國著名音樂雜誌《滾石》給李安電影惡評之後,隱約心生感觸。《滾石》曾經
盛讚《色戒》,卻表示對《胡士托》失望──影評人認為,胡士托音樂節最可貴之處就是
「當時的音樂」(我讀為:音樂即歷史),可是李安版和小說版的《胡士托》卻都讓歷史
/音樂缺席了,所以叫人失望。當然這樣的說法有可議之處:李安版其實飽含音樂,只不
過可能無法滿足音樂雜誌的要求;這同一位影評人熱愛《色戒》而不愛《胡士托》,也可
能是因為身為美國人的他看中國有距離的美感,可是一用美國角度來看《胡士托》就吹毛
求疵。
我無意要批評或支持這個影評人的觀點,但我卻想起,李安的電影擅長(或,習慣)呈
現一個小單位(如,一個個人,或一個小家庭)的掙扎,卻很少刻畫一個大時代。誠然《
斷背山》和《色戒》等片都該放進大歷史來看,可是這些李安代表作的重心畢竟是在個人
/小單位,而不是大歷史。大歷史可以躲起來。《胡士托》對李安而言是一大挑戰,因為
胡士托這個巨大的歷史不可能再一次躲在電影主人翁(一個男同性戀者)的背後。李安版
的結尾又是典型李安式的「兩代之間的諒解」,大歷史就被搓掉了:音樂不再是高潮,音
樂節也不是。
李安偏好微觀(的個人)而不是巨觀(的歷史),無可厚非──本來無數名家就專擅微
觀而非巨觀,如張愛玲。但,「如何讓巨觀和微觀協商」這個問題並不是以一句「反正都
可以」來打發,而該持續被思考。身為觀眾讀者的我輩,不正就在困惑嗎?──我們讀目
前風起雲湧的臺灣歷史小說時,究竟是把眼光放在歷史上,還是放在畸零的家族上,或是
此文類中註定有認同焦慮的主人翁身上?
我不禁幻想:伽斯范桑擅長「多元主體」(或是沒有主體)的電影(如他的《象》
[Elephant]),但他的同志人權片《自由大道》(Milk)卻好像少了什麼;李安擅長主體
/主角「少而明確」的電影,拍《胡士托》也不夠味。如果《自由大道》是由李安執導,
《胡士托》給伽斯范桑拍,微觀與巨觀的協商是不是另有新局?
(作者為美國康州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http://ppt.cc/eJCk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
0,5020,10010904+112009091000427,00.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50.21
Ang_Lee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11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