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日本動畫─「素人自拍」的年代?
傻呼嚕同盟
2002年春天,沉寂已久的日本動畫界捲起了一陣旋風,一位名叫新海誠的年輕個人工作者
,獨占了業餘及職業動畫界的話題。他所獨立製作的動畫短片《星之聲》,片長雖僅有
短短的二十幾分鐘,卻突破了一般業餘作品 (以日本傳入台灣的流行用語來說,就是
所謂的「同人作品」)的限制,不以諧擬等二次創作的趣味來當作主打,反以原創劇情
動畫的形式,成功的打入了商業市場。不僅如此,這部作品還在東京國際動畫展、
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等場合中頻頻獲獎。日本老牌的動畫雜誌甚至以「一個人的革命」
來形容新海誠的成功。
《星之聲》這部作品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大的迴響,固然是因為它的內涵品質超越了坊間
一般的商業作品,確實有著感人的影像力量,而作品中所討論的主題「超遠距離戀愛」
與「手機郵件」等,也喚起了年輕觀眾群的共鳴。但是造成話題性的的最大主因,還是
因為這部作品的影像部分,從編劇、分鏡、作畫、上色乃至於剪接,都是由新海誠
一個人所獨立完成的!這在以前的時代,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撇開實驗創作性格濃厚的藝術動畫不說,傳統的賽璐珞膠片動畫產業,是分工極為徹底
精密的商業機制。尤其是以劇情動畫為主流的日本動畫界,製作一部動畫產品是要花費
相當的人力和財力的。但是隨著電腦動畫技術的快速發展,動畫片的製作也越來精簡省力
化,這樣的技術革新,不但衝擊了動畫產業界的生態,也給予了獨立製作的「個體戶」
躍上檯面的機會,使業餘及職業的分界日漸模糊。
《星之聲》的出現,帶給了許多影像工作者啟示和希望。他們紛紛這麼表示:「也許,
個人動畫創作的時代已經來到?」製作軟體的豐富和低價格化,使得動畫製作的門檻
大為降低,體制外的人有更多機會進到這圈子來。而少了對複雜的製作流程的依賴,
創作者對作品的掌控度大增,也可望有更多更加「創作取向」的個人化作品出現。同時,
網際網路的發達和普遍化,也跟著降低了創作者所要面對的另一個「門檻」。
作品完成後的宣傳及行銷以《星之聲》這個例子來看,其作者新海誠,他在大學時期主修
國文,大學畢業之後在遊戲開發公司中待過五年,完全是在傳統賽璐珞動畫業界之外的
人物。而他製作動畫時所使用的技術,都是源自他在遊戲開發公司時的所學。1997年起,
他開始嘗試業餘的個人動畫製作。到了1999年,他所製作的約五分鐘的動畫短片
《她和她的貓》獲得了大獎,這是個鼓勵個人動畫創作的獎項,在獲得這個肯定之後,
新海誠開始挑戰長度更長的劇情動畫作品,也就是《星之聲》。2001年夏天,為了更能
集中在作品的創作上,他破釜沉舟的辭去了工作,以約七個月的集中投入,靠著
一台電腦,獨力完成了《星之聲》。作品完成後,首先是在專門放映個人創作短片的
獨立電影院上映,但口碑隨即在網路及所謂的「同人」圈子裡發燒蔓延開來,也吸引到了
商業界的廣泛注意,而之後所推出的DVD等影像商品,也創下了極佳的銷售成績。
新海誠也因此一躍而成為動畫界人士口中的「超新星」。他目前正在製作中的新作品
《雲的彼方,約定的場所》,雖不是由一個人挑起所有的工作,依然是延續著這
少人數製作的路線,受到眾多的矚目和期待。
這樣的個人製作影像作品的出現,更進一步說,未來也可能不限於動畫片這個範疇。
由業餘團體所拍攝而成的真人電影雖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由經費及環境等條件的限制,
在題材上一直受到相當的限制,這一點隨著幾可亂真的動畫技術的發展,未來可望有著
戲劇性的突破。以《攻殼機動隊》動畫片打響國際知名度,兼有執拍動畫片及真人實攝
電影經驗的日本導演押井守曾這麼說:「在數位化的地平上,所有的電影都會成為動畫。
」
但是在另一方面,事情的進展卻也不是完全一味的樂觀。從《星之聲》的誕生以來,
算算時間也已過去兩年了,動畫界卻遲遲沒有出現足以和《星之聲》匹敵的傑出個人創作
。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目前的數位個人創作雖是可能的,但仍然是要耗費
大量精力的「非人」工作。日本有位剛推出個人作品的動畫創作者「比嘉」就曾表示:
「光是為了製作五分鐘長度的動畫,就必須每天工作十六小時,耗費三個月。」
看來,個人動畫創作若要真正成為人人可行的「全民運動」,仍然有一段相當的路要走。
只是,依照數位工具發展的趨勢來看,我們的確是順利地走在這條路上,對個人創作動畫
的諸般期待,也不算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28.142
AnimMovie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