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Waking Life》理查林克雷德的動畫夢

看板AnimMovie (動畫電影板)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20年前 (2005/05/20 11:3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另類動畫電影實踐者──《Waking Life》理查林克雷德的動畫夢 王晶盈 發表於小電影主義第 282 期【非同步影評】 http://filmism.com/article.php?id=000559 *「電影自學班」的實踐者 說到理查林克雷德(Richard Linklater),就讓我想到一位丹麥年輕導演所說的話: 「若你想要念電影,就去申請電影學校;你若想要拍電影,就拿起機器去拍。」 理查林克雷德可說是這種另類電影哲學的實踐者。看多了許多導演或演員相似的生涯經驗 ,從專業演藝學校出來,遇到人提拔,進而一部接一部片的拍,理查林克雷德的電影生涯 ,從來不是這樣開始的,雖然他並不是屬於「電影自學班」的第一人,但也很慶幸的, 他也不是最後一人。 理查林克雷德到底是誰?若提到《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這部令許多人 無法忘懷的電影,片中茱莉蝶兒(Julie Delpy)在火車上遇見伊森霍克(Ethan Hawke) ,兩人相約在維也納下車,一起共度二十四小時專屬於兩人的時間,而理查林克雷德就是 本片的導演。但提到《小鬼大間諜》(Spy Kids)這部喜劇片,理查林克雷德也在裡面 軋了一角,化身為酷偵探(Cool Spy);《癟四與大頭蛋》(Beavis and Butt-head Do America)的電影版裡,理查林克雷德也獻出他的聲音,化身為遊覽車司機。更進一步來說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的故事,其實有一部份是理查林克雷德自己的經驗 ,因為他就是屬於那種自己能在圖書館裡學到比課堂上還要多的人。 2001年,理查林克雷德更跨行從電影到動畫界,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動畫長片 《Waking Life》,在當年日舞影展上一炮而紅,而這部片直到日舞影展開始之前的兩天 才拿到完整放映拷貝,在將要放映之前幾分鐘,理查林克雷德跟該片的製片 Tommy Pallotta與藝術指導Bob Sabiston才第一次看到在大螢幕上放映的情形。或許對 理查林克雷德來說,他的電影生涯跟他的生命一樣,都是一連串驚險刺激。 要開始談這部《Waking Life》之前,不能不提到理查林克雷德的生平,而這部 《Waking Life》同時也是導演自己生命經驗的集成,不僅在本片中能看到過去他所有片子 的影子,同時也看到導演自己對人生哲學的探討。 理查林克雷德在1962年的美國德州出生,他的主要創作也都在德州完成。他從來沒有過 正式的大學文憑,本來註冊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的課程,卻中途休學, 去外海油井當個鑽油工;他喜歡哲學,但也只是去德州大學旁聽哲學課程,因此認識了 之後的合作伙伴,Tommy Pallotta。當了一陣子的鑽油工之後,理查林克雷德搬到 Austin,在那邊他發現了一個電影同好會,才開始一頭栽入電影世界中。 之後他拍了一部短片《It's Impossible to Learn to Plow by Reading Books》(1998) ,三年後,他的第一部長片 《Slacker》(1991)問世,直指九零年代青少年次文化及 青少年的成長歷程。在1991年的日舞影展上,理查林克雷德才被大家發覺。兩年後, 他完成了《Dazed and Confused》 (1993) ,這部電影集合了當時還未十分出名, 卻才華洋溢的新力演員,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蜜拉喬維琪(Milla Jovovich) 、Joey Lauren Adams(在《Chasing Amy》裡飾演女主角Alyssa Jones),蕾妮琪微格 Renee Zellweger,Parker Posey(《亨利你這個大笨蛋》的女主角),還有 Wiley Wiggins(《Waking Life》的男主角)。之後,在1995年完成了《愛在黎明破曉時 》(曾在1995國際金馬影展放映),理查林克雷德逐漸建立起他的風格:獨立製片, 劇情常為24小時內發生的故事,每部片都深刻探討青少年的世代差異,常能發掘優秀的 新生代演員。在完成《愛在黎明破曉時》之後於1996年推出《Sub Urbia》,則又回到了 他早期青少年世代差異的議題上。之後在1998年製作了一個好萊塢體制下的大成本電影 《The Newton Boys》,劇情跳出他以往關注的青少年議題,把時光推回二十世紀初 在德州一班搶匪的真實故事,不過這部《The Newton Boys》並沒有獲得票房上的成功, 於是理查林克雷德在沈寂了兩年之後,於2001年的日舞影展上一口氣放映了兩部他最新 以數位攝影拍攝的作品,一部是動畫片《Waking Life》,另一部則是劇情片《Tape》。 在重新回到他原先的獨立製片路子之後,或許這個「電影自學班」的實踐家最後發現 這才是他真正可以自由發揮的電影調性。 *夢境與哲學結合的動畫 在觀看《Waking Life》以前,請拋棄所有之前對於動畫的「成見」,在其中將看不到 迪士尼動畫的影子,或是宮崎駿等日本動畫大師的影響。相反的,這部片像是一部動畫化 的劇情片,可說是非常的「理查林克雷德」式的動畫片,而這部動畫片又講述著有關夢境 、現實及人生哲理的追尋。片中的男主角由Wiley Wiggins擔當(他曾與導演合作過 《Dazed and Confused》),他飾演一位剛到達德州Austin的年輕人,搭上了一輛便車 之後,便意外展開一段尋求人生哲理的旅程,Wiley Wiggins遊走在夢境與現實之間, 他一直不停的尋找醒來的方式,在尋找的過程,他遇見了許多人,每個人講述著他的 人生哲理,社會與藝術價值觀,還有存在的意義。這部電影並不提供解答,而是試著去 啟發觀眾們思考,並不斷的挖掘更深更廣。 理查林克雷德表示這部片當初的點子是來自一個想法:「如何拍攝一部存在於腦中想像的 電影?」(How do you make a film about something that most likely happens entirely in the mind?)而他更表示剛開始時這部電影的概念也只是存在幾張紙上, 一些點子的紀錄還有製作方式的想法。既然這是一部講述「夢幻」的電影,就得要找出 一個「夢幻」的拍攝組合,他們選擇以極為精簡的製作群來拍攝本片,因為若是找了 許多人,導演就得要對許多人重複解釋他想要拍的東西,到後來則會更加複雜。於是他們 以極為輕便的拍攝方式,兩個攝影師操作兩台數位攝影機(Sony TRV900及PC1,分別由 理查林克雷德與製片Tommy Pallotta擔當),一位收音師同時身兼混音師。從1999年的 夏天開始,實際拍攝時間歷時二十五個工作天,每天可以拍二十二頁的腳本,也因為 數位攝影的緣故,在拍攝期間不用擔心時間與金錢的問題,反而讓工作順利的進行開來。 他們讓每位出現在劇中的主角們一人一個半小時的拍攝時間(每個人的角色實際在片中 大約只佔了五分鐘左右),剪接完成後再進入後製的動畫部分。劇中角色多半為之前出現 在理查林克雷德早期電影的演員,有的請他們再度參與這次的拍攝,有的則是由原來 電影的片段剪輯而成。例如茱莉蝶兒與伊森霍克出現在本片中的一個片段,這個片段是在 導演在Austin的家中拍攝,這對於導演來說這個片段(茱莉蝶兒與伊森霍克在床上聊天) 也是《愛在黎明破曉時》的番外篇。除了先前曾合作過的演員之外,幾乎本片工作人員的 大小親戚也都在其中軋了一角,導演的女兒,就連男主角Wiley Wiggins之後都擔任 動畫的製作。 當然,除了拍攝方式得要符合本部電影的「夢幻」調性,要用那種動畫技術將這種 「夢幻」元素提煉出來,這也是個極為浩大的工程。本片的藝術指導Bob Sabiston選用了 一種叫做interpolated rotoscoping的技巧將現實的影像轉換成動畫,形成了本片有如 超現實主義的風格,物體人物浮動像一邊對抗地心引力,一邊在夢境和現實間遊走, 繪畫的風格接近拼貼與兒童般的筆觸。其實「轉描機」(rotoscoping)的技術在二十世紀 初就已經由Max Fleischer發明,可將真人電影中的動作轉描到賽路路片或紙上(註1)。 不過本片所運用的interpolated rotoscoping的技巧,則是由Bob Sabiston自行研發出來 的電腦動畫軟體,而剛好裡查林克雷德也認識Bob Sabiston,於是當導演在為 《Waking Life》尋找最適當的製作方式時,他便想到了結合Bob Sabiston開發出來的 新技術,以新的動畫層面提升他所想要達成遊走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效果。導演在一段訪談 中提到,他從來就沒有想要拍一部動畫片,因為他不是一個畫動畫的人,而是劇中的 真實元素與人性的探求支持他完成整個計畫。(註2) 不過對於導演來說,技術其實只是個輔助完成計畫的一個環節。2001年,當他在日舞影展 上一口氣推出兩部用DV拍攝的片子,大家一方面驚訝於理查林克雷德旺盛的創作力,另外 一方面預言他以後將會走入數位攝影創作的路子,不過理查林克雷德卻對這種看法 不可置否,他並不認為電影的未來將會走向數位影像,數位攝影只是一種工具,重要的是 如何說故事,如何運用這種工具來幫助你達成你要的效果。但他對於技術的發展總是保持 著樂觀態度,新的技術像是一份禮物,是用來幫助我們講故事及跟觀眾溝通的(註3)。 本片雖然在拍攝過程以二十五個工作天快速完成,但是之後的動畫製作與影片轉拷, 卻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不過理查林克雷德笑稱這是一種十分接近「生活化」的製作方式 (casual production),他使用兩台業餘級的數位攝影機,還有麥金塔家用電腦 (G4與G3),剪接軟體則是Final Cut Pro,甚至連工作室也是在導演自家裡。但他卻完成 了一部動畫長片。 他說,是一種熱情的「好奇心」才讓大家支撐下去的,演員們會好奇當他們的影像變成 動畫之後會如何呈現?工作人員也會好奇這部影片最後的結果將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對他來說,誠實的說出自己的感覺,並讓人感動,這是就是一直支持他往前的工作動力, 重要的是該怎麼找到用另一種角度來講好一個故事。理查林克雷德,這位另類電影哲學的 實踐者,似乎用的是最樸實最真誠的方式達成他的電影夢。 ※理查林克雷德(Richard Linklater)作品年表:  1988 It's Impossible to Learn to Plow by Reading Books(超八作品)  1991 Slacker  1993 《年少輕狂》Dazed and Confused  1995 《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1996 SubUrbia  1998 The Newton Boys  2001 Waking Life  2001 Tape ※註釋: 1:見「動畫電影探索」遠流出版社,第33頁「動畫的起源和發展」黃玉珊作。 後來這種技術除了運用於動畫之外,還被廣泛使用到電影製作上,像是結合真人動畫 的《威探闖通關》(Who Framed Roger Rabbit),還有電影《星際大戰》則運用了 許多rotoscoping的技術,其中的「光劍」則是運用這種技術做出來的。可見相關網站 ,將如何自己用電腦製作「光劍」效果解釋的很清楚。 http://www.egophoria.net/rotoscope/ 2:該訪談請見 http://www.if.com.au/interviews/waking-life-linklater.html 另外有關Bob Sabiston研發出來的interpolated rotoscoping軟體,可由以下網站 找到相關介紹,也可以看到其他用interpolated rotoscoping做出來的動畫。 http://www.itvs.org/figuresofspeech/ 3:該訪談請見 http://www.boxoff.com/scripts/content.asp?terms=2007 Waking Life的官方網站 http://www.wakinglifemovie.com/ http://www.thousand-words.com/pro/waking.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74.220
文章代碼(AID): #12ZLgmBO (AnimMovie)
文章代碼(AID): #12ZLgmBO (Anim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