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惡城市】影評: 黃色的妖怪 文/藍祖蔚
http://140.138.147.33/twlai/archives/000294.html
電影從漫畫取材改編,歷史悠久,坦白說,早期的漫畫電影,賣弄的是原著的名號,
影像的內容和漫畫本身的趣味相距甚遠,故事結構或許是根據漫畫來的,但是視覺效果
卻遠不如原著漫畫那麼震撼,簡言之就是各行其是,電影不能超越漫畫的想像力,
卻可以另外打造出自己的具像世界。
還在唸小學的時候,就曾滿心歡喜地買票去觀賞Adam West在1966年主演《蝙蝠俠》,
用現代流行的話語而來形容,那部電影根本就不是電影,而是一部同人誌(Cosplay)的
角色扮演遊戲,兩位男主角不過是將蝙蝠俠與羅賓的漫畫衣裳照樣剪裁換穿身上,然後
就在銀幕前搬演簡單至極的戲劇故事,簡而言之,電影根本不如漫畫好看,小小年紀,
就知道那是一部不及格的商業電影。
1978年,身裁魁梧,前胸特厚,脖子略短的克里斯多夫.李維主演了《超人》電影,雖然
動作戲還是有些幼稚,但是每回看到超人飛天的場景,搭配約翰.威廉斯的華麗樂章,
你就會有小小的快意,成為我印像最深的漫畫電影,至於克拉克和露易絲到底會不會
在一起?超人到底會不會像七仙女那樣(因為愛上凡人董永)為了愛情放棄自己的
超人身份?坦白說,大家都把那當成劇情的點綴,不太在乎那份缺少光與熱的神話愛情
(飾演露易絲的瑪歌.姬德從來就沒紅過,每回的銀幕亮相,你都覺得她的存在讓人
若有憾焉!)。
1989年,提姆.波頓挾著強烈的視覺特質重新掀起《蝙蝠俠》電影浪潮,美術和特效都比
以前進步,戲劇感情也添加了不少料,但是看過就看了,你就是覺得電影是電影,漫畫是
漫畫,兩個視覺媒體彷若兩條線,沒有交集,沒有震盪,大家各玩各的,只不過在名號中
共同分享著《蝙蝠俠》的光芒。
二十一世紀的漫畫改編電影開始有了一些相互掛鉤,李安在《綠巨人浩克》開場的畫面
經營就出現了漫畫常見的三格分隔畫面,讓人直接感受到電影的漫畫血脈,至於綠巨人
的蹦跳特效,以及對照真人的互動肢體和情感,都比較接近了漫畫的本質。
2004年在台灣上映的《地獄怪客(Hellboy)》則是比較成功的漫畫電影,不管你
喜不喜歡朗.波爾曼(Ron Perlman)的長相與演技,至少電影的視覺效果,以及人物的
動作效果,都成功超越了傳統真人扮演漫畫角色時那種有氣無力,不能盡得漫畫神髓的
那種高原障礙。
形式與美學,因而成為漫畫電影最重要的技術瓶頸,不能創新,不能突破,就只能
虛張聲勢。
從形式美學打造電影基調,因而就成了羅德里奎茲(Robert Rodriguez)打造《萬惡城市
》的首要考量,今年才三十七歲的羅德里奎茲早在1982年看了約翰.卡本特的
《紐約大逃亡》後就立志要入行拍電影,從《英雄不流淚(Desperado)》開始(你開始
會猜他是不是讀過古龍的武俠小說,不然怎麼拿「一口箱子」來當做秘密武器?),到
《惡夜追殺令(From Dusk Till Dawn)》中集警匪、酒館槍戰到殭屍電影於一爐的
大拼盤,你就已經可以想見這位年輕導演多想打造電影世界的新面向。
《萬惡城市》的原著是Frank Miller在1991年就推出的暴力漫畫,電影和漫畫有多相像
呢?羅德里奎茲從電影一開場就致力讓觀眾面對這個問題,面對這層思考,強烈的黑白
構圖到只對紅鞋、紅唇染色的視覺場面開始,到不時出現的剪影特效,甚至違反人體工學
和地心引力的誇張肢體動作,簡化但是直接明白的人物情感,以及從未間歇的話白敘述,
以及黑色電影的標準對白,都已經標示了他所要打造的視像里程碑。
對我而言,《萬惡城市》是繼《地獄怪客》之後最成功的漫畫電影,只是《地獄怪客》
強調人物的卡通化,《萬惡城市》卻是直接利用電影特效打造一個純粹的漫畫時空,
讓觀眾接受到更強烈的漫畫影像。雖然,美學上的鮮明色彩,並不保証電影一定成功,
但是《萬惡城市》已經確定要在2007年推出第二集,就已經意味著片商肯定了羅德里奎茲
的創新與突破。
《萬惡城市》是一部大男人的電影,意識型態是偏激而煽情的,但是光從視覺效果上而言
,每一個畫面和構圖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例如電影中的大反派洛克(就是一身黃肌膚的
那位Yellow Bastard)造型雖然有點像《魔戒》中的咕嚕,然而黃得讓人噁心想吐的造型
,卻是極其成功的,這篇文章中附上的三張照片就是漫畫、拍攝現場和最後實景的對照圖
,或許大家看圖之後會有更多好奇,一部電影能讓觀眾好奇,其實就成功了一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08.62
AnimMovie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