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三少四壯---香港的電影文化基因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alessio)時間18年前 (2006/08/28 07:0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HK-movie 看板] 作者: bucklee (alessio) 看板: HK-movie 標題: [新聞] 三少四壯---香港的電影文化基因 時間: Mon Aug 28 07:06:58 2006 2006.08.28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Coffee/0,3406,112006082800438+1105130102+20060828+news,00.html ■三少四壯---香港的電影文化基因 陳冠中 一個中學四年級的男生,有多少歧路可供選擇?在1960年代的香港,他可以選擇沉迷 歐洲藝術片。 所有誘惑都已經存在,只看他的造化──第一映室、香港大會堂、法國文化協會、中 國學生周報。 50至60年代初,香港的商業影院偶會放映藝術水準很高的日本片、意大利片和法國片 ,包括黑澤明、費里尼、維斯康提的作品。尚保羅貝蒙多與珍西寶主演的《斷了氣》1961 年在樂聲戲院上映,改名《慾海驚魂》。另外該時期商業影院還上映過法國新浪潮中堅份 子路易馬盧和查布洛等的影片。但總的來說,數量不多,情況到62年才有飛躍式的改善。 該年初春,第一映室成立了,首次放影片的地點是剛落成的香港大會堂400座劇院, 該晚一口氣上了兩部片: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城市》和薩耶哲雷的《不屈者》﹝ Aparajito﹞,放映時間長達四小時。該會創會成員之一杜華形容第一批觀眾走出劇院時 的情況:「他們看來好像費茲蘭《大都會》一片的臨時演員……個個滯膩、目瞪口呆和基 本上失去感覺。當時我十分懷疑還有什麼可以令這些活死人再入戲院,去看謝利路易斯以 外的任何影片」。 杜華不用擔心,要求入會的人達二千,遠遠超過發起人約翰·皮里等第一屆八人委員 會當初認為不可能達到的600人。第一年該會放映了16部影片,翌年26部,第三年41部。 在短短的三年時間,意大利電影由新寫實主義至費里尼和安東尼奧尼,美國電影由格里菲 斯的《國家的誕生》至奧森威爾斯的《大國民》,法國電影由尚哥多的《奧菲》和雷諾亞 的《遊戲規則》至阿倫雷奈的《廣島之戀》、《去年在馬倫巴》,楚浮的《四百擊》、《 槍殺鋼琴師》和高達的《斷了氣》,還有瑞典的英瑪褒曼、西班牙的布紐爾、日本的黑澤 明、印度的薩耶哲雷,甚至波蘭年輕導演波蘭斯基62年才拍成的《水中刀》等,香港都看 到了。65 年,第一影室的法國電影周,楚浮的《夏日之戀》登場,另有積葵丹美和積大 地的作品。與第一映室緊密合作的法國文化協會,更多番以16厘米重映新浪潮名片。影評 人金炳興寫:「我在1964年加入香港的第一映室,初次接觸到法國新浪潮電影。儘管從小 喜歡看電影,我們那一代的電影品味,可以說是看了新浪潮電影才塑成的。」 結果,世界電影文化的基因,在62年後的七、八年間已大致完整的移植到了香港,成 了眾多新一代文化人的共同話語、共享知識結構。因為電影文化基因的守護者人數不少, 故不會就幾個人的離去而不成氣候。後來還有了莫玄熹的早場和藝術片影院、大影會衛影 會火鳥等電影會、77年成立的《電影文化中心》、75年創刊的《大特寫》和79年創刊的《 電影雙周刊》等刊物、高等學府裡的電影教研,加上兩大長線機構:77年開始的香港國際 電影節和93年成立的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文化成了香港一個相對牢固的文化傳統。這個 精英式的傳統,並不等同另一個更顯著的傳統,即作為產業的香港電影──兩者有互動, 但不是一回事。 我有一個看法,認為就香港來說,在廣泛的文化領域裡,電影文化的基因庫是建設得 最為完整的──其他文化領域的朋友若不同意,我願意討論。這裡要補充一下,我所說的 電影文化,確只限於劇情片,特別是全世界包括中國大陸的經典劇情片,至於紀錄片和前 衛片,在香港一直有倡導和實踐者,但基礎遠不如劇情電影文化的堅實。我們比較陌生的 倒是印度、菲律賓等地的娛樂片。 再說60年代初,當時出道的敏銳年輕文化人,不單補回經典並開始與世界同步── 60年代本身就是世界電影充滿創造力的年代。年輕文化人自信的把觀後感化成影評,發 表在《大學生活》、《青年樂園》、《香港影畫》、《年青人周報》和影響最大的《中國 學生周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3.7.22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3.7.225
文章代碼(AID): #14yYMZdM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4yYMZdM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