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蘇聯蒙太奇電影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The Masterplan)時間18年前 (2006/12/22 19:0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log.yam.com/ipdemolition/article/7173417 這是圖文版 YEAH 所有的權力都歸於蘇維埃-Eisenstein與蘇聯蒙太奇電影 西元一九一七年十月早晨,俄國的巡洋艦Aurora順著涅瓦河緩緩的駛到聖彼德堡的岸邊 ,向仿歐洲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冬宮開砲。這個動作不只是為了摧毀保守的臨時政府所在 地,同時也是眾多的無產勞動者對資產階級的統治所發出的怒吼(或許也是摧毀拿破崙般 的帝國政權的奮力一擊)。 緊接著而來的是拿著來福槍的軍人、男人與小孩,他們從貧乏的工人住宅區穿過涅瓦河 ,蜂湧入充滿大理石雕刻的、潔白的冬宮內。他們雖然看不懂這些來自溫暖南國的繪畫 以及建築物,但是看著石材的潔白以及自己纏著破爛綁腿的腳,卻讓他們莫名的全身沸 騰。 這個迫使官僚下台的武裝行動,後來被稱為十月革命,在列寧爬上發言席向群眾大聲呼 喊時,達到了最高潮,而這也是蘇維挨社會主義共和國誕生的一刻:所有的權力,都歸 於蘇維埃!!! 只說無產階級的語言 : 和平、麵包以及電影 一九一七年是俄國命運蛻變的轉?點,先是推翻了沙皇,緊接著八個月後又推翻了與無產 階級對立的布爾喬亞政府。在宣佈蘇聯成立之後,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富農、貴族、及地主和資本家的權力結構下,戰爭不過是資產階級大發橫財的康莊大 道,軍隊及官僚更淪為使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屠刀;人為生存而努力的天性在資產階 級的統治下,成為被嘲弄的對象;於是布爾什維克黨用麵包以及和平為號召,用血染大 地的革命,喚醒普羅大眾,告訴他們為生活勞動是驕傲的信念,不是淪為農奴的悲慘命 運。 列寧深深了解這點,但他也知道此舉將引起沙皇時代所有的布爾喬亞的激烈反抗,同時 也將引起世界各國的不滿。因此,他需要藉助廣普羅大眾的力量,認同這個工業時代的 烏托邦,對抗保守派及各國的武裝力量;於是在百廢待舉、內憂外患的初期蘇維埃,電 影無疑是號召群眾的頭號媒體。 馬克斯主義、構成主義與蒙太奇 : From Lenin , Meyerhold to Eisenstein 蘇維埃是俄語”大會”的意思,而這個字也隱含著群眾的概念。十月革命後,由列寧及其 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當權,他們信仰的是馬克斯理論 , 能夠以科學的分析完整解釋社會中 ,貧富貴賤的形成結構(甚至試圖加以反轉),而這種理性而科學的強硬態度也吸引著有相 同信仰的信徒,他們通常都是條理分明而富有同情心的知識青年及藝術家。 Vsevolod Meyerhold是當時一位有名的劇場導演,他在革命後馬上表達強列的支持布爾 什維克政府,他也將紅派的思維結合在創作內。在他的戲劇中,演員的表演具有高度訓 練的精細度,透過肢體的掌控及大形機械構成的舞台背景控制場景氛圍。這種運用物理 及邏輯以感染甚至操眾群眾感受的手法,正是蘇維埃所需要的宣傳;這些信奉列寧(而他 信奉馬克斯)的藝術家認為,正如同廣大的無產階級兄弟們在工廠內生產國家的力量,藝 術家們在創作的工作坊中也生產著國家的尊嚴,或者說是一種布爾什維克的意識形態。 團中有名為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的年青人,他在一次以真實的煤氣工廠做 為佈景的戲劇中,強烈的感受到俄國廣大的重工業地景的?力。對他來說,人群勞動的生 產線以及機械運轉的緊湊節奏就是他所想要的藝術。或許就如同列寧所說的”在所有的 藝術當中,對我們來說,電影是最重要的”;在Meyerhold的劇團中,Eisenstein也在 蘊釀中的共產氛圍下,轉而拍攝電影,並且善用這種能完全引導群眾的終極媒體。 然而在革命後的這段期間,俄國仍在資本公有的理想以及不肯放手的布爾僑亞間擺蕩; 大型的電影工司藏匿拍片所需的物料,也因此造成影片的短缺,於是漸漸的出現剪接舊 的影片片段的手法;同時蘇維挨也成立了人民教育委員會,對於還無法收歸國有的電影 工業進行方向性的指導。這些事件仿彿是一股無型的牽引力量,一方面剪接不同片段的 實驗創作啟發了蘇維埃的下一批電影工作者,另一方面宣揚共產政治正確的想法也內化 在這批藝術家的心中。而Eisenstein乘著這股牽引力量,在一九二零年代聲名大噪。 ITELLECTUAL MONTAGE 一九二五年,Eisenstein發表了電影『波坦金戰艦』,這部完全讚美無產階級的電影在 也是重工業興盛的德國大受歡迎,也是蘇維埃當時最成功的影片,他為普羅大眾而拍, 也為普羅大眾喜愛。 劇情非常的簡潔扼要,描寫戰艦上的水手被沙皇軍官壓迫而群起反抗。然而在沒有聲音的 黑白影片中,他用了大量的剪接技術成功的吸引群眾的目光,這項技術就是蒙太奇,在法 語為Montage。 在平淡的劇情結構 (勞動階級被壓榨,反抗得到勝利)以及明顯的政治隱喻 (沙皇時代的 戰艦被水手佔領後,砲轟冬宮)下,Eisenstein運用前所未有的效果補捉高漲的情緒:鏡 頭在許多面部表情的特寫之間的跳躍明白的告訴我們,在同一階級下的群眾 (或者如電 影中所言,兄弟們)有同樣的意識形態;並運用方向衝突的肢體語言強調劇情關鍵的情緒 反差;而不斷重複的群體的片段再一次的強化了無產階級廣大的人數以及齊力斷筋的群 體意識。 這部大受歡迎的電影使得Eisenstein聲名大噪,對於自己使用創新手法受到的熱烈迴響使 得他更激烈的運用自己的蒙太奇理論。一九二七年他所拍攝的另一部片就是對於蒙太奇理 論的成熟應用,『十月革命』。相較於『波坦金戰艦』的隱喻,『十月革命』則是正大光 明的慶祝布爾什維克奪得政權的十周年紀念,這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高峰。 在『十月革命』中,Eisenstein將拿破崙雕像與臨時政府的影像跳接,再對比積極而光明 的無產階級的影像,牽引群眾進入打倒布爾橋亞政府的高漲情緒中;並且活用了剪接歷史 片段的優良傳統,將已逝去的列寧身影適時的剪入影片中,達到反抗及勝利的高潮。同時 他也嘗試了符號與抽像意義之間的關聯:在許多不同國家的神祇的雕像間跳躍,試圖牽引 民眾能夠自由的探索這之中的關聯性。 然而這種抽象的符號像徵手法不只是對於蘇維埃廣大的勞動弟兄而言太過難懂,甚至連自 己的藝術家同袍都難以理解。這部片是闡述Eisenstein蒙太奇理論的代表作,即使未受到 群眾的歡迎還是無法掩蓋他的光茫。然而真正迫使他在電影制作的舞台失去光茫的原因, 或許是因為他心中的無產階級掌權思想,不只隨著列寧的死去而逐漸凋零,更在官僚極權 的史達林時代糟受到更嚴厲的對待。 鏟除異己的政治清算 一九二四年,列寧腦溢血過世;緊接著史達林掌權,他鏟除了所有的政治局委員,僅剩的 那一個委員就是他自己。列寧的遺體被他下令放在水晶棺內取得群眾的信賴,同時實行著 與列寧主義背道而馳的官僚統治體系。在這股大清算的潮流下,『十月革命』及『波坦金 戰艦』而毫不保留的展現自己紅派思想的Eisenstein當然也被史達林視為眼中釘。 在拍完火紅的這兩部片時,Eisenstein正值壯年,卻在史達林當權的時候跑到資本美國, 即使沒有像他的老師Meyerhold那樣遭到家破人亡的對待,但在他回到心中的蘇維埃時, 一切已豬羊變色。由他發揚光大的蘇聯蒙太奇默片已經悄悄的在史達林全面工業化下進入 有聲電影的時代;而這位像徵列寧時代的導演、電影理論者,被自己所支持的共產黨扣上 小資產階級以及型式主義的帽子,黯然退出電影圈,被軟禁在沒有群眾、沒有影響力的無 重世界。 從此,他只能在一些電影學校教教書,整理早期累積的電影經驗並且出書,最後終於在一 九四八年過逝。這個使布爾什維克政府如虎添翼的視覺藝術家,在他有生之年從來就得不 到史達林政府的信賴;而他的命運也隨著列寧屍體被偶像化的同時,關進水晶棺裡陪葬似 的,慢慢的凋零最後消失在空氣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143.142 Disco2000:轉錄至看板 SOUNDFILM 12/28 00:20

12/29 18:49, , 1F
好文!
12/29 18:49, 1F
文章代碼(AID): #15YxiyY7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5YxiyY7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