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然後影展 窺看羅伯布列松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Beatlemania)時間18年前 (2006/12/25 10:38), 編輯推噓1(104)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想看布列松影展的朋友 今天中國時報以全版的方式(D3) 介紹這次的影展 並推薦四部影片:慕雪德.扒手.驢子巴達薩.錢 但是這位記者讓我感到有點白目 竟然隨隨便便就將"慕雪德"的結局給說出來 害無辜的我被"雷"到 (囧rz~) 所以在往下看之前 先為大家做個說明 不想被雷到的就離開吧!! 〔 2006.12.25 中國時報 〕 張士達/專題報導 法國導演羅伯布列松儘管在 40 年的拍片生涯中,只拍出 13 部長片與1部短片, 世上卻很少有導演能夠像他這樣,以量少質精的作品,對全球影像創作者留下深遠 的影響,就連侯孝賢導演都對布列松的拍片手法大為嘆服。這些經典作品將在台灣 以影展形式推出,不論是專業的影像工作者或是想要一窺堂奧的影痴們,這次的「 羅伯布列松.然後」影展,都將是難得一見的取經良機。 從 1943 年到 1983 年間的電影創作歷程中,布列松儘管只完成 13 部長片,但是 每一部影片的完成,都造成世界影壇的一陣騷動。由於他的行事風格低調,幾乎不 接受訪問和拍照,使他成為電影史上最神祕的大師級人物,但也因此成為最受廣大 電影觀眾忽略的重量級導演。布列松逝世於 1999 年 12 月 18 日,在這大師辭世 7周年的日子,台灣終於將推出「羅伯布列松.然後」影展,由本月 29 日起在台 北之家光點電影院起跑,並由1月 21 日起在高雄電影圖書館接力上映。堪稱布列 松在台「頭號影迷」的侯孝賢導演,更將在本月 30 日在台北光點舉行「侯孝賢談 布列松」演講,親自出面介紹這位「大師中的大師」,布列松的地位可見一斑,想 要求知的影迷不可錯過。影展詳細資訊請參考台北之家網站 www.spot.org.tw。 首次觀賞布列松電影的觀眾,乍看可能將會發現他的電影非常「簡單」,劇情平鋪 直敘,演員似乎完全沒有戲劇化的情緒起伏。然而正是這種高度精煉凝聚的形式, 卻讓布列松想要探討的主題更加無所遁形地突顯而出,也使他成為後代導演們師法 模仿的對象。尚未嘗試過布列松電影的觀眾們,不妨嘗試由「慕雪德」、「扒手」 、「錢」與「驢子巴達薩」等4部被認為最能代表布列松風格的作品入門。 ■慕雪德 系列首選 窺得創作風格精髓 「慕雪德」被許多人認為是布列松最重要的經典作品。熱愛布列松的侯孝賢導演也 建議還沒看過布列松作品的觀眾,可以先看「慕雪德」,再加一部「扒手」,就可 大概了解布列松的創作風格;就像看了「東京物語」與「晚春」,就可大略領會小 津安二郎的精髓一樣。 「慕雪德」片中的 14 歲少女慕雪德生在貧窮家庭,母親終日臥病在床,她必須代 替母職照顧新出生的弟弟,她的父親和兄長則以夜晚運送私酒的工作維生,回家倒 頭就睡,對她的存在視而不見。雖然有家,但她更像是個孤兒般孤零零地活在世上 。她的絕望不僅來自實質生活上的壓迫,也是整個世界在精神上對她的漠視,她最 後以投水自盡得到了最後的解脫。 和布列松其他電影一樣,「慕雪德」描述了人在宿命禁錮與自由意志之間衝突掙扎 ,乃至最後做出絕望的選擇。布列松電影裡的主角人物往往置身於一種永恆的煎熬 和掙扎之中。他們沉默地接受這種試煉,只是死亡往往才是這解放的最後救贖。 ■扒手 改編罪與罰 特寫點出原著精神 「扒手」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罪與罰」,片中的米契爾為了生計而成了 扒手,第一次行竊失手卻因故被放過,不久偷竊就成為他生活的中心目標,並把這 種技藝發揮到極致。某天鄰居珍妮告訴他,他的母親快死了,他請朋友帶錢去給她 ,自己卻躲起來,不想讓母親知道他的謀生手段。全片猶如一篇誠實的青年自白書 ,由男主角的第一人稱獨白串聯而成,我們瞥見他把偷竊技術發揮至如同藝術的同 時,卻也從主角簡潔如詩的內心獨白,與固定場景的人物互動下,透過冷峻的鏡頭 ,看著他的轉變與悲喜。從影片一開始,字幕就說著,這不是警匪電影,只是一個 青年尋求自我的冒險故事。 布列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得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精髓的導演,尤其杜氏小說作品中 複雜的道德人性面,內在靈魂受苦、尋求救贖的悲慘歷程,在布列松改編下,巧妙 運用細膩的局部特寫來拍攝偷竊場面,簡潔俐落地點出原著精神,令人嘆為觀止。 「扒手」片長僅 75 分鐘,被影評界公認是一部「最當代的影片」,充滿著神祕主 義的氛圍、不帶戲劇誇張的神情與表演、精準的攝影鏡位跟場景調度,構成純粹的 布列松式鏡頭語言。電影結束前,男主角詩意的畫外音與極富生命力的鏡頭,堪稱 影史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經典畫面之一;點到為止,卻在觀者心中泛起一個巨大的漣 漪。後代許多導演都曾明顯在作品中師法布列松,例如賈樟柯的「小武」與保羅許 瑞德的「美國舞男」。 ■驢子巴達薩 擬動物片 思考深層意義 自從「鄉村牧師的日記」之後,布列松就再也沒有使用過職業演員。布列松拒絕任 何演員的情緒表演,演員對他來說只是「人偶」,演員連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 該走幾步,都經過導演事前嚴密的安排。在故事情節發展上,他徹底揚棄一般電影 以人物心理動機發展作為敘事基礎的模式,反而專注在以剪接、構圖、聲音(畫內 音或畫外音)創造出的獨特結構世界。這樣的特性,構成了影史上少數以動物為主 角的奇異傑作「驢子巴達薩」。揚棄了人物的心理動機後,人和動物都是天主的創 造物,在本質上也就沒什麼不同了。與其說這部片是一部動物的「擬人電影」,不 如說它是人的「擬動物」片,語言不是用來表現角色情感,一切人為的意義與情感 都被歸零。 「驢子巴達薩」描述少女瑪麗有一隻心愛的驢子,在同伴惡作劇替牠「受洗」之後 ,牠就被叫做「巴達薩」(Balthazar)。影片敘事循著少女瑪麗和巴達薩分別前 進,偶爾他們的命運交會,但大部分的時候他們獨自面對生命種種無情的打擊。巴 達薩推過磨、犁過田、馱過重物、拉過車,甚至在馬戲團表演過乘法計算,最後被 人利用走私而遭到擊斃。瑪麗呢?雖然有位無條件愛著她的同伴賈克,可是她被人 嘲笑、愛上蔑視一切的小混混傑哈,最後因為貧窮而賣淫。 極其複雜的劇情,配上布列松徹底拒絕提供任何角色心裡動機的手法,觀眾從不知 道瑪麗為何愛上傑哈,也不知道她到底對賣淫有什麼想法。布列松作品向來拒絕提 供表象的解釋,卻又讓人不得不深思背後更深奧的意義,加上帶有天主教神祕的救 贖與原罪思想,這些都在「驢子巴達薩」中精采呈現,該片並名列英國「視與聽」 雜誌 2002 年票選影史 20 大影片之一。 ■錢 壓箱作品 精確傳達現實處境 通常大師導演的晚年作品常被評論為故技重施,創作力不復當年,但布列松的壓箱 作品「錢」,卻被許多影評人及影迷視為布列松電影的代表作之一。「錢」在 1983 年坎城影展上由奧森威爾斯親手頒給 82 歲的布列松最佳導演獎,他與「鄉 愁」的塔可夫斯基並列該屆最佳導演,這也是他的第二座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錢」改編自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偽鈔」。故事描述一個男孩跟父親 要錢不成,跟朋友用一張 500 元偽鈔到店內消費,後來這張偽鈔卻陰錯陽差的導 致另一位青年伊凡被誣陷,失去了在生活中擁有的一切,並一步步走入絕境犯下滔 天大罪。正如布列松喜愛改編的另一位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精神一樣, 善與惡、罪與罰、愛與恨、純潔與邪惡、高貴與卑劣,各種兩極化的複雜人類情感 ,透過片中人物所處的現實處境,傳達地淋漓盡致。布列松刻意忽略了一般導演對 演員臉孔的喜愛,大量的拍攝手、肢體動作、人的背影以及各種器物,來累積觀者 對整個事件的觀察角度。影片悲觀卻又現實,觀眾透過導演的鏡頭,同情片中這位 與我們無異的人類,冷靜地看著他使用暴力,然後在影片結束後,在心中咀嚼著難 以言喻的人生境遇。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Showbiz/Showbiz -Page/0,4434,content+110511+112006122500232,00.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178.121

12/25 11:32, , 1F
光點還是兩廳院售票的網頁似乎也有"雷"
12/25 11:32, 1F

12/25 21:15, , 2F
張士達算是台灣電影記者裡會寫的
12/25 21:15, 2F

01/07 19:03, , 3F
為什麼要那麼在意雷不雷?被雷到又不會怎樣
01/07 19:03, 3F

01/07 19:04, , 4F
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吧,有些經典也不是別人
01/07 19:04, 4F

01/07 19:04, , 5F
刻意要雷你。台灣人都太注重結局了。
01/07 19:04, 5F
文章代碼(AID): #15Zpd2ei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5Zpd2ei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