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 光影巴黎
歷史月刊 2007/05
【文/李政亮】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歌劇院前的嘉布辛大道(Boulevard des Capucine)
14號大咖啡館印度沙龍所進行的公開電影放映,不但被視為電影史上首次的公開放映,幾
乎所有的電影史書籍也都以此作為電影史的起點。電影的光與影,似乎又增添了1870年以
來的法國「美好時代」(la Belle Époque)的亮麗風彩。
法國早期的電影發展,既有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冒險傳奇,更有與發明大王艾迪生之間的
激烈競爭。作為新興媒體的電影初期發展之際,觀眾主要是大城市裡的勞動階層,無論在
法國與美國,皆是如此。儘管電影拍攝與放映技術已經開展,不過,或因拍攝製作的數量
有限,難以形成獨立放映的電影院等因素,電影的放映必須或搭配四處巡迴的馬戲團、或
自設臨時帳棚的方式進行放映。在法國早期的電影當中,盧米埃的紀錄片與梅里葉的笑鬧
片則是重要的兩種電影類型。儘管電影已開始得到人們的關注,不過,1897年5月4日巴黎
慈善集市(Bazar de la Charité)播放電影時不慎所引起的大火,造成了100多人死亡
的事件,使得人們對電影一度卻步。
然而,人們對電影的恐懼隨著電影工業的逐漸成熟而消逝。電影工業發展的背後,則是一
場法國與美國之間的電影大戰。事實上,在盧米埃兄弟1895年公開放映之前,美國的發明
大王愛迪生不僅已研發出電影製作與放映的技術,甚至也在1894年就推出西洋鏡觀影機(
Kinetoscope)。不過,愛迪生想像中的電影,其觀看形式是針對個人,而他所認為的電
影功能則是作為教育之用。供個人觀賞的觀看形式其效果顯然不如面向觀眾的公開放映。
除此之外,早期的電影競爭,不僅是電影內容之爭,更是攝影/放映系統之爭。鍥而不捨
的愛迪生,旋即在1896年於紐約推出偉塔放映機(Vitagraph)並迅速引起轟動。然而,
盧米埃兄弟的電影在美國的放映,則使愛迪生的放映系統成為昨日黃花。面對美國這個新
興市場,盧米埃兄弟甚至也在美國設置辦事處。不過,曾任愛迪生助手的威廉‧迪克生(
William Dickson)隨後推出的比沃放映系統(Bipgraph),不僅超越盧米埃兄弟,更使
他們的美國辦事處於1897年關門。電影發展初期激烈的攝影放映系統之爭,也可看出電影
仍是一項充滿高度不確定的商機。
事實上,無論是愛迪生或是盧米埃,都已意識到海外市場的重要性。也因此,盧米埃兄弟
與愛迪生手下的攝影師與放映師不斷『繞著地球跑』,在世界版圖上相互競逐推銷放映自
己的影片與放映系統。如果翻開各國電影史,幾乎所有國家首次電影放映紀錄不是盧米埃
兄弟就是愛迪生的影片,其中,盧米埃兄弟略佔優勢。與盧米埃兄弟同樣在美國鍛羽而歸
的是梅里葉。電影發展初期,與觀眾熱切的好奇相較,影片屬於稀有的資源,盜版的事件
也層吃不窮。電影在美國遭到盜版的梅里葉也因此前往美國追查到盜版並設立辦事處。不
過,這時候觀眾已對較長劇情片的出現充滿期待,梅里葉的笑鬧片與科幻片已不再受青睞
,爭取美國市場失利的梅里葉,最後只能淪落在巴黎蒙巴納斯出站附近賣玩具。
在盧米埃兄弟與梅里葉等電影先鋒之後,法國電影邁向產業化發展。在此之後,百代(
Pathé)、高蒙(Gaumont)與藝術(Film d’Art)等電影公司的成立,不但接續了電影
先驅者的棒子,更綻放了不同的電影光采。就電影工業基本雛型的建立,首推夏雷‧百代
(Charles Pathé)所創立的百代公司。百代有其傳奇的一生,他的傳奇一生從影音技術
而來的商機的敏感。年輕時候,他原本僅是娛樂場裡靠著播放留聲機維生的小販。之後,
看好電影發展的潛力,不但做起電影拷貝的生意,甚至也自己開發攝影機與放映機。然而
,隨著慈善集市火災事件的影響,電影事業逐漸走下坡。1897年,在一位金融家的資助下
,成立了擁有100萬法郎的百代公司。百代在電影史當中的重要性,並不在於他個人的傳
奇故事,而是他的電影事業經營手法,如同他自己所說的:「我並沒有發明電影,而是將
之產業化。」在他的電影經營當中,1906年開始達到每天生產一部電影的驚人速度;他也
首先創立了生產/發行/放映的垂直連結;1907年他創立了豪華電影院,電影逐漸有了獨
立的放映空間,不再跟隨四處遊走的馬戲團或臨時攤販。同年,他也創辦了《百代新聞》
(Pathé Jounal),作為百代電影與影迷之間的橋樑。除此之外,為了能夠大量而迅速
地生產電影,他甚至想到了建立固定班底的演員並與他們簽約,1909年更在國外主要城市
成立辦事處的橫向連結。百代的經營模式,也讓我們看到日後美國好萊塢的經營模式。
1907年,百代公司在美國市場的獲利,甚至是美國電影在本地的兩倍。
值得注意的是,巴黎可說是十九世紀萬國博覽會的首都,不僅巴黎市十九世紀舉行萬國博
覽會作多次數的城市,萬國博覽會透過高聳亮麗的空間吸引龐大人潮進入觀賞的展覽形式
,也深刻影響日後巴黎的消費空間。1900年巴黎所舉行的萬國博覽會當中,設有大電影院
的展廳,大批的好奇觀眾加上360度的全景銀幕構成極為壯觀的一幕。前述1907年百代所
成立的豪華大戲院,雖然並非採取360度全景銀幕的設計,不過,透過高聳亮麗的空間吸
引觀眾的邏輯與萬國博覽會一致,該電影院的觀眾席多達5500個座位。
儘管盧米埃的《火車進站》、《灑水記》等紀實短篇吸引了為數眾多觀眾的好奇心理,不
過,那畢竟只是獵奇心理。電影得以能夠持續得到觀眾的重視,還在與本地流行文化的結
合。事實上,就法國電影發展來說,早期的電影先鋒們便已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例如梅里
葉便根據暢銷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也就是《環球世界八十天》的作者
)的科幻小說《月球旅行記》拍成電影。在此之後,更出現有流行電影大師之稱的導演路
易‧費亞德(Louis Feuillade)。費亞德活躍於1910年代的法國影壇,在他眼中,電影
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意;他綜合兩者開啟了流行電影的風潮。在他所執導的電影當
中,將暢銷連載小說芳湯瑪(Fantônmas)系列改拍為電影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芳湯瑪
是1911年開始連載的通俗小說,小說當中的芳湯瑪是經常變換身分面貌的千面大盜,並與
警探進行智鬥。這種經常變裝的盜匪形象,在法國通俗小說當中有其傳統也極受歡迎,例
如亞森羅蘋就是一個例子。1913年開始,高蒙公司將之搬上銀幕,銀幕裡的芳湯瑪陪伴法
國人從黑白默片、有聲電影到彩色電影,甚至也被拍成電視連續劇。迄今仍有許多專門網
站與專書介紹芳湯瑪,其深植人心,可見一般。
法國「美好時期」的電影發展,就像電影的多重寫照──既是具有商機的新興媒體、也是
傳遞本地流行文化的中介,更是一門新興的藝術。不過,多元的電影實踐,卻也是「美好
時期」的尾聲。在電影史的歷史書寫當中,法國電影因為一次大戰的因素,戰後霸主地位
為美國所取代。戰爭所帶來的國力損耗固然關鍵因素,不過,十九世紀末期以來美國透過
企業資金結合技術創今的模式,也逐漸為另一個「美好時期」的美國奠下基礎。在資金與
技術研發相結合之下,許多技術想像如何實踐變得並非遙不可及。
此時的美國,也步入一個社會轉型的階段,農村人口大量移向城市,再加上當時主要的技
術革命──汽車產業、電力相關產業、無線電產業等帶動之下,美國成為一個繁榮的社會
,與福特流水線大量生產相對應的,則是具有大眾消費能力的消費社會。就電影的發展來
說,1910年開始西移至加州的好萊塢進而成為電影生產的集叢(cluster),由於第一次
世界大戰的衝擊,1914年美國電影生產總量就占全球影片生產總數的一半以上。一戰之後
,美國的科技能力也充分展現在電影方面,有聲電影的出現,正是科技力量的成果,而有
聲電影的出現,更奠定好萊塢在全球電影市場的優勢。
儘管法國與美國在電影史發展過程當中,分別曾經各擅勝場。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在兩
者的競逐之下豐富了電影了可能性,也豐富了人們的觀影經驗。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2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48.13.130
※ EricEve:轉錄至看板 Film-Club 05/22 23:22
※ hicatherine:轉錄至看板 France 05/23 01:48
Artfilm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