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 台北電影節-專訪幕後推手游惠貞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射門。得分。歐冠)時間18年前 (2007/07/26 14:15),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139&period=113 【放映周報】台北電影節熱鬧滾滾開幕-專訪幕後推手游惠貞 報導 / 林譽如、陳平浩 台北電影節如今邁入第九屆,曾經因為連任五屆策展人、也是知名影評人聞天祥老師,無 力接續策展一職的聲明中所點出的種種繁複問題,引起影迷對電影節未來的命運、甚至台 灣電影圈的詭譎生態的擔憂;不過,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二號台北電影節於中山堂盛大開 幕,近兩百部的片量、以及日前十分鐘賣完一百五十套城市護照的熱烈情況,讓先前來自 各方的忐忑不安心情似乎是可以暫時得以平緩,於夏日盡情享受精緻的「城市影展」。從 這次充滿嘉年華風味的鮮豔海報上,觀眾不難察覺本屆電影節積極地提高台北市民的參與 互動:結合台北當代藝術館增加「影像工作坊」和「平面觀摩類」、「示範組」作品徵選 ;並透過部落格擴大觀眾群,於網路平台舉辦「台北主題獎展」的投票活動;此外,6/ 29至7/01連續三日戶外派對中的露天電影院、音樂市集等等活動更是讓人期待不已 ! 今年的策展人游惠貞女士是國內知名影評人,翻譯過Linda Nochlin《女性與影像》與 David Bordwell《電影意義的追尋》、《開創的電影語言》等重要藝術、電影研究者必讀 之經典著作;除了紮實的理論學術背景,游惠貞女士有著豐富而資深的影展策畫經驗:金 馬獎國際影展總監、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節目總監、女性影展總策劃、宜蘭國際綠色影 展總策劃等。談及年初方交於她手上的第九屆台北電影節,言語間透露出一股從容的信心 ,樂觀面對挑戰、才能積極應對每個繁瑣的問題,不但熟練地處理事務而且踏實沉穩;最 重要的,嗜影成癡的她,從一個總是不被院線片滿足的觀眾角度出發,以介入策劃影展, 將她長期累積下來的豐富片單分享介紹給台北市、甚至台北縣的觀眾們。 113期放映週報邀請到於影展開幕期間相當忙碌的策展人游惠貞女士,以她個人豐富的 策展、觀影經驗與累積厚實的專業知識為起點,針對新的文化局團隊發表看法,暢談電影 節的過去、現在、未來,並且獨家為週報讀者推薦了實力雄厚、部部優質的「新潮流單元 」與相當有特色、大人小孩都適合的「電影未成年單元」,提供了一份她個人的私房片單 ! 問:請您先談談這次接下執行台北電影節的心情如何? 游:沒什麼心情啦,大家不接我就只好接,就這樣(笑)。這次時間雖然很趕,但是先前 聞天祥老師帶頭的團隊經營非常好,行銷、場地上大家都很有經驗,我接起來也比較容易 ;不容易的部份是因為原來做的棒,大家對接下來的表現就會期待、相對就有壓力,不過 期待本身會讓所有的媒體時間一到,就主動詢問進行的狀況。雖然說今年好像換人,可是 其實很多團隊中的人都還是原來有工作經驗的,所以相對於我做的其他影展,這次是輕鬆 的,因為資源豐富太多了!除了資源比較豐富,觀眾、媒體、整個台北市民眾對這個影展 有一定的期待,所以不難溝通。我們努力不要掉下去、不要人家說「怎麼變那麼差?」, 這方面我們本來自我要求就很高,不是問題。我必須要講的是,台北市政府是一個不錯的 政府,超出我預期很多,這一次基本上我的感覺很好,大家有一個溝通的模式,我想也是 因為原來的團隊已經做到一個地步,相當的受肯定,所以我個人是真的沒有什麼心情,就 是把它做出來,因為其實影展很多,就是一個一個做好。 問:您覺得本屆市政府(文化局)對台北電影節的期待是什麼?另外影展首度與北縣文化 局合作,對於台北電影節的影響是什麼? 游:政府當然希望民眾能看到、肯定他們做的事情!在台北縣我們只是增了一個場地,放 映的片以親子主題包裝,比較好宣傳,要把整個活動拉大應該是未來,把電影節變成大台 北地區的一個活動是對的,其實不光只是影展,還有其他的活動也是。辦影展有什麼期待 ?辦影展就是放煙火,放完沒有了,事情船過水無痕,大家記得看了一場煙火,留下什麼 ?沒有留下什麼。說影展可以去推什麼只是個假象,真的要留下什麼其實是後繼的,辦影 展人的能力很有限,我們只能把台搭好,中間盡量不要出錯,全世界都一樣,坎城影展沒 有法國政府去撐它,能做的起來嗎?別開玩笑了,當然不可能。影展只是讓人家看說我們 這裡有素質優的觀眾、和進入狀況的官員,所以當我們的官員sense到位,觀眾是可以樂 觀其成的,所以我覺得文化局長李永萍是對的,他馬上知道一定是一個大台北,不能只是 台北市。這次影展的電影發展委員會,我們找了釜山跟巴黎做為個案,巴黎是整個巴黎大 區,叫做「巴黎大區電影委員會」、不叫「巴黎市電影委員會」,比如說:在淡水河拍片 取景,從頭開始走,到尾是台北縣範圍,就不管了,如果拍電影是過了淡水河就不管,那 誰來拍?所以本來縣市合作就是必要的。這是一個理想,但是要先喊,喊出來後事情就會 成,所以硬是把台北縣拉進來的,至少場地先提供給,然後其他的東西陸續就會來。 問:目前台北電影節的團隊是之前都合作過的工作人員嗎?您對於國內影展策展的生態看 法如何? 游:我跟他們很多都是在金馬獎、紀錄片雙年展、或是之的台北電影節合作過,我做影展 會願意花錢,人力也是用最好的,我的團隊沒有一個人沒經驗的,全部都有經驗!但是目 前團隊都不是常設,跑影展是一個很奇怪的工作,短時間內勞力密集,沒有影展的時候你 要盯字幕、沒有字幕給你盯,你要跑拷貝、也沒有拷貝可以給你跑。所以弄拷貝的人,永 遠只有三個月的工作,沒辦法,這三個月內拷貝才會進來,所以之前你要做什麼?真的沒 有事情可以給你做,全世界都是如此。所以,就算變成一個常設機構,真正在裡面需要常 設的人力,大概只有我們實際忙起來人力的三分之一而已;比方說做行銷計畫,因為要籌 錢,所以一定需要全年運作,如果永遠是時間到了才集合,就只能一直花政府的錢,每一 年換團隊,永遠沒有辦法自己出去找錢,如果有累積性,我們就可以說「好,今年我們做 的成績不錯,我來幫你找明年的錢!」問題是今年我做、明年不一定還是我,這樣別人幹 麻買帳?就算隔年還是同一個人辦,卻因為政府行政程序,要等到日期近了才能開始動作 ,這樣根本沒有時間去找錢。我覺得這個部分是目前政府營運上面最需要改進一部分,因 為民間的力量是可以介入的。當然,這個東西要慢慢來,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決的。 問:從開始籌備到現在,整個過程遇到比較大的困難是什麼? 游:好像還好耶(笑)。選片okay不難阿,這種東西要時間、要錢,就這樣!這次沒有時 間,所以用人力來換,我們的團隊很龐大。事情都可以解決啦,我弄影展弄得太老鳥了, A選沒有就B選、B選沒有再C選,對觀眾來說,這不會是問題。比如說,如果今年本來要做 亞倫雷奈專題,做不成改成德萊葉,觀眾沒有什麼好報怨的;除非我們一開始就吹牛今年 要做亞倫雷奈,最後才說對不起沒做到,在未宣布前都只是一個籌備值,因為我們推出來 的成果是沒問題的,更何況大導演的東西本來就靠機運、有時候真的很困難。 邀請貴賓比較難,因為真的需要時間。我覺得台灣人韌性很強,我們的作業時間一直被壓 縮,一月才接、六月就辦,真的很可怕。我以前接其他影展,像女性、綠色、生態這些, 大概都沒有這樣,綠色影展是隨時在備戰狀態,因為綠色影展我一直在做,都沒有停過, 規模雖然很小,但是片很難選,所以我到世界各地,只要看到綠色的就趕快去看,然後累 積著用,所以在我看來,綠色影展是最難做的影展,雖然只要二十幾部片,但連十部都不 好找!我平時就注意看片,所以其實一有影展,我大致都想好了。很好笑,我還因此還養 成了一個習慣,一看什麼片就會想「恩~這個可以推薦給王耿瑜,她在弄兒童影展;那個 嘛,可以留給女性影展!」我都會自動幫影片歸位(笑)!但其實全世界找片都是錢花下 去就有了,因為沒有時間、就是沒有辦法跟人家殺價,在沒有辦法找到另外片源、時間馬 上就要到了的情況下,就是付錢。綠色影展是找片比較難;台北電影節是找人難,A或 B 或C片子選擇其實很多,但是邀請貴賓必須要提早就講,對方可能不像我們的彈性大。 問:請您談談本屆台北電影節貴賓、影人邀請。整個邀約過程還順利嗎? 游:國外的比較難。其實很多人的行程早就排完了,而且對歐洲人來說亞洲很遠,所以他 要很早早規劃好。另外很重要的:眼光要放大、要跟整個亞洲串連好。比方說我們正在邀 約某位影人,後來卻發現他四月去了日本,你就知道死了、不用邀了,因為他不會四月去 日本、六月又來台灣,不可能在一季之內跑兩趟亞洲。所以整個亞洲要串聯好,最好的狀 況是看六月份有幾個影展,先講好,比如說他來一趟就是日本、韓國、台灣三地一起跑。 但是這要提早規劃,不可能四月才來談六月的事情,所以這類的事情最難,我們就是沒時 間。其實這次這麼倉促接,我是不太擔心,因為經驗比較夠,所以做丹麥也是因為我對丹 麥有把握,丹麥人我熟嘛(笑)。如果我們今天做個德國,就很慘,因為那個東西太少了 ,而且他們會很不高興。 其實連丹麥我都被他們唸說幹麻不找早點來,我說早一點我也不知道我要做這個影展(笑 ),但是我跟他們合作過很多的影像,我知道他們非常有效率,而且丹麥電影很優!但是 人我就沒辦法,六月是他們開始放假,所以我們邀請丹麥人,他們每個都說「不要,我要 去渡假!」(笑)。不過尼可萊‧李‧卡斯(Nicolaj Lie Kaas)很有趣,他演好多電影: 《白痴》、《隱形人完全手冊》、《只賣有機肉》、《窗外有情天》等,所有丹麥大導演 他通通合作過,他來可以站十場,非常有價值,但他不好邀,我們到好近了才確定,他很 想來,可是也開了一大堆條件,因為他在丹麥是大牌,雖然我們可能不是很認識他,他的 條件是第一製片人要同行、第二另外一位競賽片《玻璃心》丹麥導演也要來,他把來台灣 當成渡假,所以希望朋友可以同行。 問:台北電影節九屆舉辦下來,口碑愈來愈佳,今年觀影護照甫推出也立刻銷售一空,就 您看成功的主要原因何在?當中有沒有什麼隱憂? 游:大家愛看電影很好阿!(笑)其實有好幾個大城市都是如此,不光是台北,荷蘭人也 愛看電影啊。荷蘭人口那麼少,但是一旦他們的鹿特丹影展跟阿姆斯特丹影展舉行時,天 啊!塞車塞到整條大街幾乎無法動彈,而且,他們電影院可以同時開十幾個放映廳,都是 滿座。阿姆斯特丹影展放映的還是紀錄片耶,我看了這現象就真的覺得記錄片的前途大好 ,潛力無窮,所以說紀錄片影展怎麼會做不起來呢?一定可以的!他們的觀眾可以在同一 個時間把十幾個電影院塞爆地來看紀錄片,有一種「大家都要來看電影」的氣氛。所以, 我甚至覺得目前台北電影節的觀眾還不夠多! 問:除了觀影護照制度之外,台北電影節還有哪些部份您覺得需要改善?今年把台北主題 獎的片子都放進台灣當代藝術館,想嚐試什麼改變? 游:我確實想做一些變化,但也不敢離開既定的範圍太多。我一開始想做的東西跟之前的 台北電影節很不一樣,但是我就被勸告說:不要一下子改變那麼多,我們的時間不夠。我 覺得他們說的也對,基本上我覺得有很多東西可以稍微調整一下,讓它更有意義一點。比 如說,「台北主題獎」真的是很好的單元;但是,我覺得主題獎也可以轉換成另外一種形 式,就是「網路影展」。你不用特地來台北看片,自己在家上網就可以看了─這也符合很 多觀眾的習慣。不過,我這個想法不太能夠被全部接受,畢竟如果主題獎的作品完全不在 電影院放映,工作人員或導演也就沒有辦法當面謝謝片中的演員。所以,這次我們基本上 仍然維持在原來的戲院形式,至於增加的部份則是,我們把它延伸到當代藝術館,主要是 把它放上網路,觀眾在家裡也可以上網看片。 我們今年有一個「平面展」也很好玩,但其實可以玩的時間也還不夠。我們有一個工作坊 ,進行了八個禮拜,慢慢訓練學員,告訴他們其實相機就可以好好地玩了。比如說,有兩 個人在那邊吃飯(編按:訪談會場正好是一間餐廳),我就偷拍他們,就是「狗仔」嘛, 全民狗仔。拍完了以後,相片的排列組合就是在說一個故事了。你也不用剪接、不用後製 ,直接貼上網路就可以了,大家都可以來瀏覽。之前,有一種說法是:「大家都可以當導 演」,但我覺得這個觀念是不對的,像我就是無法當導演的啊(笑)。我不覺得大家都可 以當導演,但是可以對於影像有一種「敏感度」,這是我覺得大家應該要有的。所以,如 果我以後還有繼續辦影展的話,我就會把台北主題獎變成一個網路影展,也包括了平面影 像的東西,也就是單純地用影像來講故事。 問:本屆舉辦的「露天放映台語片」非常特別,請您也談一談增加這個活動的想法。 游:其實,我們原本想要把「露天放映台語片」的活動辦成規模大一些,想要一連辦個九 天,搞得轟轟烈烈的。但是,第一個困難是:沒有錢阿,因為戶外放映太昂貴了。另外, 天氣因素也很重要,台北盆地太熱了!所有人都警告我們不要這樣玩,會把自己整慘的! 所以我們後來是把它縮短成兩天而已。之前我們在宜蘭辦過「綠色影展」,戶外露天放映 的效果真是好極啦!坐在那兒一邊看電影一邊看星星多好啊,風吹又很涼快。不過,主要 是戶外放映真的太昂貴了,所以我們只能就能力範圍許可之內辦兩場而已。至於台語片, 我一直覺得我們的「全球華人單元」,應該把台語片一起拉進來放映。台灣電影如果要尋 根,台語片還是很重要的。不過,老實說不少台語片其實非常粗製濫造,這是事實,厲害 的片子不多。另外,我覺得如果我們要推廣台語片,就不要再用「懷舊」那一套說法去包 裝了,我們應該去想,可不可以從一些比較特別的角度去介紹台語片呢?本來今年想要放 一些才剛剛修復好的台語片拷貝,不過這需要時間,我們的團隊進來執行電影節的時間已 經太遲了,那時才要求這個計畫,已經來不及了。這應該是有一個長一點的準備時間,比 如應該可以跟電影資料館合作,每一年修一部比較有意義的、有一點內容的台語片,那我 們就幫忙做包裝,好好地推出去。應該是要這樣做的。今年因為沒有這種相對來說很厲害 的片,於是我們就挑我們自己最想看的(笑),《大俠梅花鹿》,這是我們最想看的,因 為實在太KUSO了,太好笑了。 問:電影節開幕片是觀眾和媒體最為矚目的影片;請您談談今年二部開幕片如何決定? 游:每一個影展在選開幕片的時候,會有一些考量。我們的考量,首先,既然今年的城市 影展以丹麥為主,當然盡量挑一部丹麥片來開幕;其次,作為地主國,另外一部開幕片, 當然是找一部自己國家的影片,而且應該是「世界首映」。其實那時候我們曾經考慮過以 《穿牆人》來開幕,因為鴻鴻的影片也拍得很棒。可是我們選擇影片須要有一個理由,我 們畢竟還是一個辦競賽的單位,還是要有一種公平性。所以,如果我選了《穿牆人》作為 開幕,那麼人家可能就會問:為什麼是《穿牆人》,而不是《最遙遠的距離》?所以,我 們後來就決定從國際競賽單元中去挑片子,而不要從國內競賽的單元中選片。國內競賽單 元,等於是把各部國片平等地擺放在一起放映;至於國際競賽單元中,只有兩部台灣片在 裡頭,那我們乾脆就從這兩部中挑一部作為開幕。不過我們總不能挑《練習曲》吧!因為 它不是世界首映,它在國內上過院線了,很多觀眾也看過了。所以我們就選了《最遙遠的 距離》。選擇的理由就是這麼簡單。這樣一來也少了很多爭議。所以希望這種選片方式成 為一種模式,以後都一樣比照辦理,也就是說,進入了國際競賽單元、而且可以作為世界 首映的台灣片,就可以當作開幕片。我覺得這樣很好。畢竟,開幕片絕對會是最受矚目的 片,宣傳的效益是最大的。另外,開幕片的選擇,另一個考量因素,就是有沒有「大明星 」。可是,丹麥又沒有台灣認識或熟悉的大明星,所以我們的選擇,就是找一部有趣的丹 麥片!其實這次丹麥開幕片《誰才是導演》的考量是搭配國片《最遙遠的距離》,因為後 者比較悲,所以前者我們就找了一部爆笑大喜劇。要平衡一下嘛。而且《誰才是導演》還 真的很好看!男主角也願意來! 問:電影節有不少影片場次已經售完,對於還在觀望的觀眾,可否請您請您推薦電影節不 可錯過的影片或是您個人特別喜歡的影片? 游:其實這次的片單,我看過的片子很不全,因為不是我一個人在挑片。之前我們有辦過 幾場好片推薦的座談會,但是都是從節目手冊的前面開始推薦,才推薦到節目手冊的中間 ,座談會時間就沒了,名額已滿。所以這次我就要從節目手冊的後面往回推薦!(編按: 游老師開始翻閱節目本)基本上,整個「新潮流單元」都很好看,因為這個單元的片其實 都有能力參加競賽的,但是因為它們已經參加過了亞洲其他影展的競賽了(我們要求,必 須是第一次在亞洲參加競賽的片才能夠參加我們的競賽),所以就失去了進入競賽單元的 資格,否則這個單元每一部片都很優秀! 還有…《戀童如子》好看!《光之屋》也好看!都好看!還有《情鍵四分鐘》!這三部都 非常優。《解構新鮮人》也很好看阿,《完美陷阱》也好看(笑)。如果只能選兩部的話 …《秋日花園》跟《喧嘩的寂寞》是一定得看的嘛!這種老導演拍一部就少一部,不趕快 看他很快就離開了(笑)。《秋日花園》的導演歐塔伊奧塞里安尼,他實在好優!是很厲 害的導演。至於《喧嘩的寂寞》,基本上亞倫雷奈還能再拍幾部片啊?他的電影就是一來 了就趕快看吧!我是很想做他的回顧展啦,他的片嚇死人了,不過他的回顧展大概很難做 得起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做得成啊。太貴了,他的片子非常的貴。 問:最後,在台北縣藝文中心「電影未成年」單元播放的影片不只是給孩童觀賞,有不少 影片也適合成人觀賞,也請您推薦幾部年輕人跟大人都值得去看的影片。 游:歐洲拍的兒童電影,其實都是把小孩當作大人看待,所以這些片子都會告訴小孩:大 人是很虛偽的,大人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要靠自己。《我們一定贏》這部片很好看,因為 「很叛逆」。《心靈遊戲》是一部很標準的兒童電影,描寫的是兄弟情誼,弟弟會一直跟 著哥哥,就像《翻滾吧,男孩!》。哥哥到一個地步時會很討厭這個弟弟,因為一直被跟 、會覺得很煩!哥哥想要去追逐一個更遠大的目標,所以他和另外一個朋友在一起,那個 朋友是很壞的小孩,所有的規矩他都敢打破,讓這個哥哥覺得好厲害。但是弟弟一直跟屁 蟲,對方就會很嫌棄這個弟弟,哥哥就也嫌棄了這個弟弟。可是,玩到一個危險的點時, 哥哥才覺得不行了,我玩過頭了。像這種兄弟感情的題材,包括了忌妒、排擠、同儕壓力 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小孩子體驗很深刻的東西。反過頭來,我們給小孩子看的電影,其實 都在「裝可愛」,都不講這些深刻的東西。還有,美國電影則是把大人當小孩子嘛,所以 才會有《神鬼傳奇》嘛!就是那種「哇,海盜耶!」的片,而且決鬥的時候還要講笑話。 美國片把大人當小孩看,但歐洲的兒童電影就真的把小孩當大人看。 剛才提到「忌妒」這種題材,我們有一部來不及收進來的片,則是在講一對感情要好的小 女生的故事,但這不是同性戀故事,其實就只是同性感情。妳跟妳的同學很要好,有一天 來了一個轉學生,對方突然被她吸引過去了,妳就會設計去陷害那個女生。其實啊,這些 都是小時候經歷過的事情,但是我們長大之後會忘記,而我們的電影也都不會去談這些東 西。所以歐洲兒童片之中,像這種很細膩的、手足之間的故事就很多。 不過這次有一部美國片,《我的爸爸是恐怖份子》,片中男孩的爸爸真的是一名恐怖份子 ,有一天突然被抓走了。此後這個小孩在學校就一直受到排斥,可是其實小孩也搞不太清 楚。就在大人們都充滿偏見時,這個小孩子後來也開始恨爸爸;當他去見他爸爸時,他直 接問「你到底是不是恐怖份子?」但是電影最後沒有告訴我們他是或不是恐怖份子。只是 呈現一個等待審判的過程,在這期間那個家庭整個就受到了影響。很讚的一部片子啊。現 在的小孩一上網就可以看到恐怖份子這類詞彙,那你總是要有一個方式去解釋給小孩子聽 、讓他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歐洲的兒童電影,雖然是用小孩子的語言在說一個故事,可是沒有一個題材是不能 講的。這是讓我覺得很棒的地方。他們不會用一個大人的觀點壓制小孩,不是那種「大人 裝可愛」,也不是「大人教訓小孩」。反觀我們的兒童電影,很容易就變成一種宣導片, 成人期望小孩怎麼樣,就把大人的話塞到小孩子演員的嘴巴裡去講出來。 還有,《我們一定贏》其實很特別,很震撼。這是一部丹麥片,在柏林得了大獎。其實它 講的是七零年代的丹麥,不是現代的丹麥,所以其實是導演自己在懷舊,講他小時候的故 事。校長很兇,學校很嚴肅;然後來了一個嬉皮時代的老師,帶著小孩子玩搖滾樂,所以 小孩子都很崇拜那個老師。後來,有一個小孩被不當處罰,老師鼓勵他去抗爭。結果,小 孩真的起來抗爭的時候,老師就感覺內疚、校長警告之後他就縮回去了。這個小孩子才發 現:即使是你崇拜的、啟蒙你的大人,他也有背叛你的時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1.192.164

07/26 14:35, , 1F
大家不接我就只好接 難怪做的這麼差....
07/26 14:35, 1F

07/27 10:48, , 2F
這篇講的太自信了吧,跟後來的現實落差很大
07/27 10:48, 2F

07/28 15:02, , 3F
大言不慚
07/28 15:02, 3F

07/28 15:31, , 4F
真是厚顏薄恥,文化掮客!
07/28 15:31, 4F
文章代碼(AID): #16g3lpmD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6g3lpmD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