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巴黎二日情》vs《巴黎初體驗》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Get a life.)時間18年前 (2007/07/31 04:0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jimulder (Get a life.) 看板: movie 標題: [影評] 《巴黎二日情》vs《巴黎初體驗》 時間: Tue Jul 31 04:01:37 2007 由茱莉蝶兒自編自導自演的新作《巴黎二日情》,是部帶著濃厚自傳色彩的女性電影。除 了見識到美國人到巴黎的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外,也見識到法國人對於「純粹」的 擇善固執。雖然說法國人的浪漫性格對於重視個人主義的美國人來說簡直是災難,得理不 饒人的反骨精神也令人咋舌。《巴黎二日情》所呈現的法國人形象,一整個就是浪漫到不 行。不論是在感情上、家庭,或是革命情懷上,都是。 電影一路看下來,觀眾會發覺,就算在沙龍藝廊裡對藝術和性解放大談闊論,對於「感情 」處理的態度卻是普世價值,也就是「了解與信任」。沒有任何互信基礎的愛情,不論是 在任何國度,都沒有辦法維持良好的關係的。 這部電影不禁讓我想起幾年前一部貝托魯奇的電影,《巴黎初體驗》。二部不同年代的電 影,卻將同樣的法國性可描繪的栩栩如生,而且相似處極多。 《巴黎初體驗》改編自英國影評人兼作家吉柏阿岱爾的小說處男作《神聖的純真》(The Holy Innocents),描述一名美國留法學生馬修,認識一對法國雙胞胎兄妹,中途所發生 的豔情奇遇過程。二名雙胞胎兄妹就像亞當和夏娃般的原初完美。哥哥Theo有如米開朗基 羅所雕刻的大衛像的真人再生,妹妹Isabelle則像維納斯女神般的清純美麗。由於二人的 好客,以及馬修對於電影知識的豐富閱歷,三個人馬上變成很好的朋友。藉由介入二個人 更私密的生活,馬修發現二兄妹之間近乎亂倫的曖昧情愫,而自己也因此越陷越深。 除了強烈的影片風格與流暢剪接外,貝托魯奇鏡頭底下呈現出來的巴黎,也是格外的異色 情迷。電影的重點並非放在大場面的社會運動的抗議上,而是以混亂的街頭運動,點出法 國人對於自由、民主、博愛精神的純粹追求。 電影裡的Theo和Isabelle像是一杯滲不得任何雜質的清水般。思想上的絕對左派讓他們對 於社會運動懷著某種浪漫情懷。他們崇拜毛澤東的只做愛不做戰,人手一本毛語錄救世界 。這種革命情懷置在遠如歐陸的法國是浪漫的,殊不知這種理解脈絡放在東方世界只能說 是荒唐可笑。但他們就是如此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若思想上的純粹能夠解放,行動也會成 為他們的語言。 這就是為何我喜歡電影的最後一場戲,Theo與Isabelle拿著不顧一切衝向前線,向警方丟 擲汽油彈。僅管美國學生馬修極力勸阻,要雙胞胎不可以暴制暴,用思想來拯救世界才是 王道。殊不知這對雙胞胎兄妹根本不吃這一套。馬修可以將美軍出兵越南的舉動合理化, 卻將雙胞胎以行動參與社會運動指為暴民化的行為。這種矛盾的論點正是貝托魯奇反諷「 大美國主義」的最佳例證。行動,就是社會運動的精神。沒有行動的社會運動只是精神上 的自慰,就像觀眾透過大量的攝影機鏡頭偷窺雙胞胎裸體一般,滿嘴的仁義道德和唾棄, 卻仍是目不轉睛的窺視下去。 《巴黎初體驗》中有許多對大師致敬的電影片段,如高達的《法外之徒》(Bande A Parte)與卓別林的《城市之光》。基頓與尼可拉斯雷的電影自然也沒有缺乏,基頓甚至還 被拿出來和卓別林做比較。以電影喻電影諷電影,這大概也只有大師才能夠拍的理直氣壯 吧! -- 【電影相對論】 http://blog.pixnet.net/jimulder -- 何謂新聞可看性?有殺人有流血有車禍有強姦有爆炸有勒索就是有[可看性]嗎? 會畫虎蘭不一定會做好新聞,可是要做好新聞一定要會畫虎蘭。否則如何在眾多 新聞中去找出關聯性,配套成一則新聞呢?再則,何謂好新聞?有時效有品味有 風格有資訊有告知有娛樂就是「好」新聞嗎?君不見台灣的電視台多是哭天搶地 禍不單行人贓俱獲天地不容的骯髒消息,哪裡有好新聞的成份在呢?老話一句, 會畫虎蘭不一定會做好新聞,可是要做好新聞一定要會畫虎蘭。這點我可就萬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48.163.15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48.163.155
文章代碼(AID): #16haJLKX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6haJLKX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