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綠光小故事(上)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保持生命的熱度)時間17年前 (2008/09/19 15:5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cineplex (保持生命的熱度) 看板: movie 標題: [好雷] 綠光小故事(上) 時間: Fri Sep 19 11:47:17 2008 1987年,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還叫電影圖書館,金馬影展還由他們舉辦,新聲戲院也還 沒變成今天的錢櫃KTV,我在那裡第一次看到侯麥的電影。當時還在讀高中,下了課趕車 去看,電影雖才開演,但一千多人的戲院幾乎已經坐滿,不想浪費時間去找位子而漏看 任何畫面,我索性站著看完整部【綠光】。真是一部奇片啊!剛開始只是一個愛發牢騷 的巴黎女子的夏日記事,但隨著影片的進行,愈來愈讓人理解她的堅持,而忍不住認同 起她來;當電影最後,夕陽西沈、一抹綠光果真從海平面射出時,全場忍不住爆出如雷 掌聲。那是影展的黃金年代,視聽娛樂沒今天多,院線能看的東西也少,每年一度的國 際影展總能讓熱血影迷、文藝青年排成長長的隊伍朝聖。而這場觀影經驗,如儀式般地 深印在我的腦海,也讓我從此成了侯麥的影迷,不錯過他任何一部電影。 -- 資深影評人 聞天祥 將近十多年了吧,是某隔壁社團活動,經過時瞥見留下來看的,影碟投到銀幕上,大大 的、一片模糊,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侯麥。據說看到綠光便可以洞察自我與別人,可以 找到所有的秘密,不知道侯麥後來還相信這夢想嗎。那時我也好嚮往找到綠光,但原來 綠光或者只是歲月的代稱,慢慢地,終將你會看得到所有秘密,而看到了,就無法回到 看不到,也無法成為沒看到,然後,你覺得非常後悔,寧可回到不透明的年紀。綠光不 在電影裡,在綠光裡的是與綠光的相對位置。 -- 影評人 黃以曦 「影廬」,在這個三不五時被警察光顧,全台唯一可接觸藝術電影的私營電影資料館內 一間暗不見天日的小房間裡,我認識了侯麥,沒想到,數年以後,他成為我在巴黎大學 的導師,而這位我眼中的大導演,卻也是位讓巴黎電影系學生們昏昏欲睡的「講」師, 隔年,我寫下了《默片有聲導演》,而這一切,都因【綠光】而結下的緣份。 -- 作家 彭怡平 整整二十年前,一九八七年,我竟神秘地看了一部《綠光》。那是建中班聯會每個月都 會辦一次的電影欣賞,地點在中山堂,還要先索票才能進場(不知現在電影欣賞這回事 是不是還存在)。放完《綠光》,一堆建中生罵聲連連,但《綠光》這部片恐怕是我看 過的純文藝片的第一部,很有韻味,結局也很感人。如果當時我才高一就已經可以喜歡 《綠光》的話,我相信在二十年後,心思更加早熟的台灣人,會不分年紀,一定也能夠 再感受到《綠光》豐沛的情感。其中的一個後遺症是:一到海邊正值日落時間,就會想 等看看綠光會不會出現。廢話,我當然已經看過好幾次了。 -- 影評人 周星星 第一次見識《綠光》,是透過畫質斑駁的VHS影帶;第二次看《綠光》,是從朋友手上借 到六區推廣版的DVD,這中間至少相隔了十年以上。時間,總是無情地弭平了記憶中某些 格外深刻的痕跡;神奇的是,我仍然記得在《秋天的故事》裡已然蒼老的黛芬(Marie Riviere飾)當年等待綠光的神態。期待今年秋天,在大銀幕上正式與《綠光》相見。 -- ‘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台長 ryan 1995的金馬影展的《人約巴黎》讓我認識的侯麥,儘管電影裡只是生活的對話、平實的 風格,但是那份如春風般的氣息教人著迷。後來陸續在影展上看到他的作品、成他的信 徒,之後我更在重慶南路旁的藝術電影「聖殿」買到侯麥傳說的經典《綠光》,就算那 只是畫質跟翻譯都不算太好的VHS,但侯麥對愛情世界的剖析,還有在膠捲裡藏著的溫暖 與幸福,都讓人回味不已,直到今年我還能想起當「綠光」乍現的那一刻。 -- 華納家庭娛樂 劉德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94.201

09/19 11:50,
推綠光。真的很經典。
09/19 11:50
※ 編輯: cineplex 來自: 220.130.194.201 (09/19 11:5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94.201
文章代碼(AID): #18qrgruK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8qrgruK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