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憂傷地告別 -- 《6個大師的童年》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不會待太久)時間16年前 (2009/01/03 01:3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轉載自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http://blog.chinatimes.com/davidlean/archive/2009/01/02/364800.html 文: ryan 台灣電影筆記網站對於「場面配置者(Metteur en scène)」此一專有名詞的解釋如下: Metteur en scène有時與英文中的「director」互用,法文原意為「場面配置者」,但 另一層的延伸意指才華中庸的導演,並暗示該導演只是將演員安置到場景中,然後照本 宣科拍戲,因此用Metteur en scène一詞來稱呼導演,有藝術評價不甚高的涵義。當然 根據著名電影學者Andrew Sarris的說法,Metteur en scène並不全然算是一個負面的 字眼,而所謂「作者」(auteur)此一名詞也未必能恆久保有其「絕對性」,並非每位 導演其創作生涯中的每部作品都值得冠以作者之名。 從Metteur en scène – auteur這個帶有「非相對性演化」關係的微妙面向來欣賞《6個 大師的童年》(Enfances),我想應該會是一個非常有趣(同時也最合適)的切入點。 本片由Yann Le Gal編寫劇本並兼任第一段短片〈門後的秘密〉(佛列茲朗部份)導演, 另外六位導演(第四段〈拜託開門噢〉由兩位導演合導)則肩負著將奧森威爾斯、賈克大 地、尚雷諾、希區考克、柏格曼等五位大師的童年故事搬上銀幕的重責大任。很自然地, 這又是一次看準國際藝術電影市場潛力的「命題作文」,目標觀眾自然是那群一見大師之 名就會心甘情願掏錢買票的死忠影迷(本片其實也讓我想起了張作驥所導演的「爸…你好 嗎?」父親系列短片)。幸好,相較於三段式短片《愛神》、《東京狂想曲》的令人失望 ,或者多段式集錦《巴黎,我愛你》、《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質素上的嚴重 參差,《6個大師的童年》由於統一採用Yann Le Gal的劇本,所以呈現出一股相當協調的 詩意美感(除了讓幾位非法國人的大師講流利法語實在有點怪之外),絕對稱得上是值回 票價。 對於大師影迷來說,無論佛列茲朗的家庭血緣身份秘密、奧森威爾斯的戀母情深、賈克大 地的課中偷閒、尚雷諾的午後森林奇遇、希區考克的戰慄童年教育、還是柏格曼的掐妹經 驗,片中每個段落都有一個相當明確的切入點,表現方式也刻意與大師作品美學做出直接 且明顯的連結,同時更巧妙透過大師的童年故事裡所傳達的中心思想,偷偷洩漏了大師之 所以成為大師的蛛絲馬跡。 對於不熟悉大師的一般觀眾來說,縱然少了多重指涉的影迷藏寶圖式交互辯證樂趣,《6 個大師的童年》仍是一部平易可愛的小品。佛列茲朗的〈門後的秘密〉、奧森威爾斯的 〈少年的凝視〉、希區考克的〈魅夜〉及柏格曼的〈童年殺人事件〉不約而同聚焦於不同 時期的母子關係,或是質疑、或是依賴、或是扭曲、或是佔有;至於賈克大地的〈拜託開 門噢〉及尚雷諾的〈秘密基地和舊皮鞋〉則是關注成長過程中無法避免的「反抗期」(這 也是全片最具批判意識且光彩奪目的兩段),他們歷經了哺乳期之後的漫長孤獨,歷經了 種種渴求認同卻屢遭切割的無奈失望,他們只好以一派的直率天真,企圖對抗社會規範、 消弭所有階級與界線……。原來,這六個故事,正是以六種不同的情境、姿態,悄悄向童 年告別。Yann Le Gal經由六則生命剪影,有系統地橫向素描上個世紀初期中上層社會兒 童在不同階段的生活態度與內在思緒,在迷人的懷舊氛圍之外,還散發出普世皆然的感人 力量,並未被大師的厚重招牌給綁住了手腳,委實難得。 《6個大師的童年》由七位在資歷上仍屬新銳(其中有幾位已得過重要國際影展的肯定) 的場面配置者(Metteur en scène)所執導,透過六部短片作品「再現」他們眼中的影 史大師(auteur)身影。現階段,這群新銳導演自然以修煉成一名合格的「場面配置者」 (此名詞在此不帶負面意義)為第一要務。假以時日,他們其中是否有人會飛速進化拍 出一部貨真價實的「作者電影」呢?我如此期待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81.72 -- 笨的人才擁抱;聰明的人說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12.53 ※ 編輯: natacha 來自: 123.193.12.53 (01/03 01:38)

01/03 02:16, , 1F
好影評推
01/03 02:16, 1F
文章代碼(AID): #19Nb3en9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9Nb3en9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