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闔家觀賞》(Family Viewing)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斑斑)時間16年前 (2009/01/23 23:5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闔家觀賞》(Family Viewing)的三種錄像畫面及對人際/科技的反思 http://0rz.tw/o3TWw (圖: 即使是在死氣沉沉的看護中心,親情仍可以彌補其溫暖的不足) (圖: 曖昧的母子關係,當真可以因為剪接就忽略一切?) (圖: 重疊拍攝影像之下的究竟是人、抑或是科技之下的產品?) *** 導演: 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 Canada/ 1987/ 86min *** “If you record, you miss out on participating directly in the event, because it is filtered through a lens. And if you don’t record, you end up thinking that the moment will pass without trace, that you’ll have missed it forever. ” ---Atom Egoyan 1994年獲得普立茲新聞獎特寫性新聞攝影的作品《飢餓的蘇丹》拍下一個飢餓而不支倒地 的黑人小女孩,而不遠的後方有一隻禿鷹,正在等小女孩氣絕,享用即將到口的美食。照 片登出後引發全世界爭議,有人譴責戰亂,但更多的人質疑攝影記者(Kevin Carter)拍攝 這張照片的心態: 如果有時間拍這張照片,為什麼不放下相機,及時拯救這個千鈞一髮的 小女孩? 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1987年的作品《闔家觀賞》(Family Viewing)探討 了各種錄像背後的心態以及動機,再將一般線性敘事佐以不同影像風格,讓觀眾能夠藉由 視覺上的刺激來對角色定義。劇情敘述Van的父親Stan喜歡錄製任何家裡發生的事,卻對 現實人際關係不甚關心,甚至將岳母丟至看護中心不予理會。Van想把外祖母Armen從看護 中心接回家裡同住,卻不被父親允許。Van只好偷偷在看護中心自己照顧外祖母,在那邊 遇見了亦有病母的Aline。一天當Aline出外工作時,Aline的母親因為憂鬱自殺而死,Van 靈光一閃,決定將Aline的母親和Armen身分調換過來,藉由這個方法騙過父親,並將外祖 母偷渡出外同住。不料父親發覺事有蹊蹺,循線追蹤Van的下落,Van只好和Aline一起將 Armen帶走。最後Armen被安置在感覺較溫暖、較人性化的中途之家,而Van也在那邊重新 和離家已久的生母團圓。 作為一部探討人際與媒體的影片,共有至少三個層次的鏡頭: 第一種是一般的16釐米電影 鏡頭。第二種為V8錄影帶,凡是在家裡的片段都是以這種方式呈現。第三種,也是最不清 楚的一種,則是先以攝影機拍攝,放上電視再用16釐米電影鏡頭捕捉。文章接下來將以這 三種不同層次的鏡頭來一一討論其意義。 一、16釐米:「至少他們還有血有肉」 影片從看護中心開始,這個時候用的鏡頭純粹是一般的16mm,並未有其他特殊效果。然而 之後當劇情拉到Van的家裡時,畫質顯然變得不清晰許多,一切的對白和畫面也變的諷刺 。相較之下,儘管場景是死氣沉沉的看護中心,導演藉由最清晰的鏡頭拍攝演員的臉部特 寫,拍出他們的髮色、膚色、種族,想向觀眾強調至少這些角色是有血有肉的。生、老、 病、死其實並不可怕,不過就是人生的歷程而已。就像Van對待自己的外祖母Armen,儘管 中間隔了一代,仍舊盡到子孫的本分。當Aline在病房走來走去時,Van甚至請Aline停止 ,以免擋到Armen看電視的視線,其對外祖母的關愛之情可見一斑。 二、V8錄影帶:「父權體制下的粉飾太平」 如果說死氣沉沉的看護中心並不足懼,難道外面的世界,抑或是說,自己的家庭還較恐怖 ? 導演以V8拍攝Van家中的每一個鏡頭就是對家庭最大的諷刺。本片第一個家庭的鏡頭從 Van看電視開始,而這時Van的繼母Sandra正好回來,導演很巧妙地把先前在電視上聽到的 情境喜劇(sitcom--situation comedy)中的罐頭笑聲與鼓掌聲轉移到Van與Sandra的對話 。由對話與動作看來,Van和Sandra的關係非比尋常,甚至可以說到了曖昧的地步,然而 罐頭笑聲還是不斷爆笑出來,頗有粉飾太平的意味。最後兩人嘴唇接近、準備吻下去之時 ,畫面暫停、然後立刻倒帶,不讓兩人的關係更進一步。在後面三人一起看電視的畫面中 我們可以感受到Van的父親Stan代表家庭至上的父權,Van能不能喝啤酒還要靠Stan來授權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強烈的壓迫感讓Van亟需在家庭中找另一個出口。威權式的教育下必 定衍生許多問題,然而若是無法正視問題,而一再地濫用威權,問題必然無法解決,正如 Van與Sandra接吻前的影片停止、倒帶,儘管畫面未完全呈現出來,觀眾也能理解即將發 生的事情是什麼。 三、重疊的16釐米與V8:「來自人性的科技,不人性化地運用」 Stan因為工作關係喜歡用錄像來記錄事情。然而他卻從來不看。錄影的過程對他而言只是 掌握權力的體驗,而一捲捲錄影帶則是他權力的具象化。當Van發覺Stan把紀錄Van童年的 錄影帶用自己和Sandra的性愛影片洗掉時,Van非常憤怒地說: “He prefers to erase” ,說明了Stan錄影的心理作用,也顯示為何當Stan發覺Van將所有影片帶走時,完全無法 專心和Sandra做愛。 Stan和Sandra的性愛也很值得一提。他一開始會先打電話給任職色情電話的Aline,藉由 Aline的敘述叫Sandra做動作。這樣剝削女性的性愛儀式除了更深入表達Stan對一切事情 都有控制慾,也象徵Sandra與Van一樣,均為父權體系下的受害者。當Stan思考影片的下 落時,Sandra一度因同情Van而想轉移話題,此時一對Stan和Sandra的正反拍用不同媒介 交代了兩人的人性化程度: Sandra的臉如同所有在家中拍的片段,用了V8攝影機拍攝,但 由於鏡頭是特寫,因此臉色看起來紅潤、與16釐米影片拍起來無太大差別。而Stan的特寫 則是以16釐米影片拍攝他在V8錄影帶上的錄像,藍色的鏡頭下臉部毫無血色,彷彿已經 不夠格稱為人類。 攝影本身的矛盾性與對人際/科技的反思 本片用以上三種視覺媒介來探討角色之間的關係與隔閡是很棒的作法,除了視覺效果以外 ,「攝影」本身帶出的行為意義本來就值得探討。本文開頭我引用導演的話說明了對於一 件事情究竟是「參與」重要還是「紀錄」重要,也不禁令我聯想到《飢餓的蘇丹》受爭議 的原因。電影中當Stan持攝影機拍下年幼的Van,並在畫面外用聲音指示Van唱一首英文歌 ,卻被Van拒絕了。然而此時Stan並未放下攝影機教Van唱一曲,而是繼續持著攝影機好幾 秒,似乎比較享受被自己框架在攝影機的那個兒子。 然而儘管本片三種層次的視覺媒介道出科技下多少被泯滅的人性,卻不完全否定錄像的功 能。Aline一開始對病母並不關心,甚至因為工作關係主動將母親送到看護中心。當Aline 前往蒙特婁進行色情交易時,母親因為缺乏關懷而自殺。Van為Aline的母親辦了葬禮,並 用攝影機拍下過程。儘管Aline一開始不想接受自己無法見母親最後一面的事實,但Van拍 攝的錄影帶確實讓Aline重新思考了對母親的態度,最後甚至自己親手帶著花束到母親墳 上致意。導演用這個例子說明科技本身並無善惡,端看使用者如何操作。如果說錄像的功 用是作紀念,那人類便該將科技拿來填補人與人之間的空缺,而非讓人際之間更加破碎。 正如Aline看完影片後的重新反省、Van因著對母親的想望而全新護著祖母,提醒了我們最 容易接近、卻也最常忘記的人際接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80.89
文章代碼(AID): #19UUWdV7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9UUWdV7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