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台北電影節推薦】《不能沒有你》
網誌圖文版:
http://blog.yam.com/mreosrick/article/21255969
本片為導演戴立忍執導的新片,將在今年台北電影節放映,
有興趣的人可以上台北電影節的網站查詢。
劇情大綱:
一名來自高雄旗津的中年男子,為了爭取同居女友所生女兒的
撫養權,四處陳情尋求協助,但卻一無所獲。無助的他,最後
抱著女兒做出驚人之舉。以短片《兩個夏天》獲得2002年台北
電影獎百萬首獎的戴立忍,繼《台北晚九朝五》之後,睽違七
年第二部劇情長片,自編自導,以一個真實的社會案例為題材
,由非職業演員演出,全片並採簡約的黑白攝影。
影評:
人際關係的價值存在於體制之下,不論東西方世界,社會、信仰與道德將人
與人之間牽連的方式規範好。原本這是一套屬於文化層面、不言而喻的制度
,在國家機器運作下,遂將其形式主義化(bureaucracy),在法律條文的明
文規定之下,劃分出人際關係網絡的連結方式。這種規範對於習慣於體制化
社會的我們並不成問題,大部分的人充滿理性,理性對於法律來說是輕而易
舉、容易應付的。真正棘手的,是那些不知理性為何物,以身體的動物性直
覺行事,處於體制邊緣狀態的人。
《不能沒有你》所要處理的,就是那些不善於融入社會體制的階級。主角李
武雄是個無照的潛水伕,與被母親拋棄的女兒相依為命。在他身上標示著許
多「邊緣」的符號,從居所的違法與簡陋,工作的危險性和收入的不穩定,
不完整的家庭,甚至可以延伸至高雄與旗津的位置關係。但某種程度上,他
感受到讓女兒接受教育以及脫離邊緣的迫切性,也許是害怕警察所警告的罰
責,也或許起因於讓下一代脫離貧窮的心理,他選擇讓女兒上小學。故事的
主線在於,在官僚制跟監護權問題的重重阻力之下,他才發現,要從邊緣融
入中心,所要面對的困難跟付出的代價。
古典形式的故事跟文化總是強調血緣價值的重要,歐美的《尋母三千里》、
中國的《二十四孝》、以至於當代《星際大戰》中那段「I am your father.」
的俗套。血液的宿命論讓人性顯露出感情,牽扯的是許多必然的天倫之樂和
義務。李武雄放不下的,就是那份血緣價值的情感與責任;對比之下,這些
他在為女兒教育請願奔走的過程中所面對的人,縱使有著同鄉(高雄)、同
族(客家人)、同語言的關係,就是少了親情的沈重壓力,因而顯得冷漠,
法規跟官僚制度便成這些人最好的擋箭牌。唯一情義相挺的,是同樣在體制
之下弱勢的好友財哥,他不扮演幫助主角衝鋒陷陣的角色,卻成為李武雄精
神上唯一的支柱。看似無用,然而人際間的溫情功能卻是不言而喻的。
女兒妹仔讓我發現了一個性別象徵的反芻。不只一次,當我看到坐在李武雄
騎著野狼125載著妹仔,就會不自覺的希望她是位男孩,故事會有希望的多。
男孩可以繼承父親工人形象,讓協助父親搬運幫浦、管線這些外顯的勞動行
為顯得合理。社會文化對性別的偏見讓妹仔羸弱的身形與父親的勞動顯得讓
人心疼,遠不同於男孩理應給予「訓練」這樣的性別標誌繼承勞工衣缽所獲
得的讚賞;有場李武雄將故障的幫浦送往財哥店裡的戲,妹仔自顧自地在一
旁看著電視,畫面上出現的是《綠野仙蹤》的Judie Garland,女明星光鮮亮
麗的外表,在那不切實際的歌舞片世界中,與妹仔蓬頭垢面的形象,成為兩
種女孩形象的相對論;女孩的設定讓妹仔顯得堅強而勇敢,也許給予觀眾
「同情」的作用時,女孩是比男孩具有優勢的。
導演戴立忍解釋本片採用黑白攝影的原因,是不希望色彩這些視覺性裝飾,
再次被商業性的剝削了這個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不管這個理由是怎麼的被
重述,我覺得這個擔心是過於杞人憂天了。然而這種刻意將情緒降低的企圖
,在音樂的配合上卻是相反方向。久石讓風格那種清新愉悅的鋼琴伴奏,與
黑白攝影的樸實相較之下,不管是在形式結構或情緒表現上都是分道的兩隻
鳥。除此之外,我還是肯定導演在社會責任上的擔當跟用心。看到媒體不斷
在《貧民百萬富翁》裡消費印度貧民窟跟小童星時,《不能沒有你》顯得樸
實的可愛,也讓我們在故事之外,從形式中體會到主旨的精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121.252.207
Artfilm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