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拍攝電影的日常目光
拍攝日常的電影目光:柏林主題城市電影介紹
http://tiff2009.pixnet.net/blog/post/25359269
文∕馬丁.柯爾伯Martin Koerber(柏林電影博物館策展人)
在巴黎,人們說巴黎不是法國;在柏林,亦復如此。柏林自二十年前再度成為
政治首都與文化中心,這裡也不能以德國概括論之。百年來,德國各地的傳統文化
認同一直持續保留著,甚至在1945年之前,柏林的電影工業早已佔有一席之地,自從
這座城市一分為二,之後的幾十年光陰,在這個國家的其他地區,也慢慢發展出一些
電影中心,例如漢堡、慕尼黑與科隆。
今年台北電影節的開幕片是《德國09》,且不論這部片是不是在講柏林的故事,
或是由在柏林工作的導演所拍成,這些已屬次要的事情。重要的是,這部片呈現了導
演們對德國的感觸切面。回望過去,本片與1970年代「德國新電影」時期另一部重要
作品《德國之秋》形成有趣對照—這部片同樣由多位導演一起合作,標記出西德一九
七七年的緊張年代,記錄當時整個國家與政治激進份子之間的信任危機,最後引爆了
恐怖主義攻擊行動。1979年,萊納.韋納.法斯賓達也針對這一主題拍出《第三代》,
諷刺漫畫般地點出這場淪為空洞的政治抗爭。晚近的電影如2000年克里斯汀.培周
的《心的居所》也反映了德國之秋的政治,講述逃亡的恐怖份子,在疏離的國家喬裝
成一般居民生活,既不能透露自己的身份,也長年未被發現。今日社會跟當時相較,
是令人滿意得多,因而導演們在《德國09》拍出來的作品,幾乎沒有關於國家政治的
激辯了。
今年柏林城市主題,台北電影節選出自1920年代直到晚近的柏林電影。德國默
片經典時期的影片代表《星期天的約會》,剛好是電影圈的「反對派」—一群年輕
的業餘人士成功捕捉1929年柏林星期天的氛圍,後無來者。這部影片的拍攝幾乎讓人
以為是紀錄片,片中再平常不過的年輕人毫不矯揉造作,呈現威瑪共和時期的日常生
活景象。史拉坦.杜多的兩部作品目光則顯銳利—《柏林工人日記》與《世界屬於
誰》,片中的政治抗爭以明顯的左派立場,向甫掌權的法西斯主義對抗。此外,海爾
默.考特納的《橋下戀曲》拍攝於電影流為宣傳工具的納粹時期,卻成功地在美學
上作了反叛,於二次大戰結束前的1944年拍成,戰後才得以首映。這部影片講述一名
女子與兩位船伕的故事,拍攝風格朝向法國電影詩意寫實主義,以凡夫俗子的生活為
題材,反叛了當時電影的英雄主義。緊接著二次戰後,沃夫岡.史塔特開始準備《兇
手就在你身邊》的前製工作,這是1946年東德德發(DEFA)製片廠的第一部電影,精
準清算戰爭與暴力的野蠻。有趣的是,這部電影在美學上,卻回歸到1920年代的電影
語言—表現主義—例如傾斜的攝影機視角,與反差極大的燈光。有很長一段時間,德
國的電影語言嘗試各種不妥協的挑戰,然而以第三帝國為主題的影片則多令人聯想到
「傾頹」。生活在納粹德國的地下反對黨,他們對政治的抵抗,在《艾美與亞歌》裡
,馬克斯.法貝爾布克以另一種方式說故事,他拍彼時的愛情—描寫政治反對派的猶
太女性與德國主婦之間的戀情。繼續回望這個時代,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的《德
國,蒼白的母親》好比一首歷史敘事詩,點出戰後人們儘管倖免於難,他們所經歷的
戰爭經驗如何在人心持續發酵,如何使整個世代的內在崩壞。赫克.桑德爾則用紀錄
片的方式,處理這段長時間的戰爭心理影響—在《解放者得自由》中,她對於德國女
性在戰爭結束時集體遭到性暴力的事實,詳盡地調查並且揭露。
1945年後,柏林變成了兩個。東邊與西邊隔著1961年築起的柏林圍牆,變成相
對立的兩半。圍牆東邊,隸屬國家的東德德發製片公司製作了娛樂與教育片,服務東
德電影市場,圍牆西邊同樣也出現了一家小製片公司,仰賴國家的資金存活。享有治
外法權的西柏林,荒謬的政治處境便成為赫克.桑德爾諷刺劇情片《女攝影師,圍牆
以西》的題材。光在片名就先將東邊的宣傳口號揶揄了一番,跨過圍牆另一邊,柏林
的西邊仍能透過廣播聽見東柏林的新聞,唸著口號:「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性格」,然
而在真實生活中,這項理想根本難以實現。德發製片廠的作品,除了上述的《兇手就
在你身邊》,於本屆台北電影節剛好有另外三部非常不同的風格呈現—《熱舞夏日》
是一部極受歡迎的鄉土歌舞片,在前東德獲得極大成功,這部片在沒經歷過前東德生
活的年輕人眼中,是一部有趣的古怪經典。《出櫃宣言》在1989年前東德政體就要
結束的前一刻出現,是前東德第一部以同性戀為主題的劇情片,不僅向前大跨了一步,
在當時也未遭詆毀。另一部攝影纖細敏銳的紀錄片《冬日再見》,在1988年萊比錫
電影節首映即轟動—首度有女性脂粉未施,坐在鏡頭前講述她們的生活,這些女性活
在社會主義的政治符號下,同樣無法好好地「全面發展」。影片最後,鏡頭前一個腳
步離開,前往瑞典,女攝影師離開自己的國家。一年後,圍牆開放,人人都能跨越這
一步了。而這個鏡頭在1998年首映時還被視為挑釁之舉。
1990年代的柏林非常精彩,可以與之相較的只有繁盛多彩的1920年代。在統一
後的柏林,講述的終究還是人們的故事。這些可以在湯姆.提克威、沃夫岡.貝克與
安卓.爵森的電影中看見,雖然作品各異,但相同的是,他們的眼光都投向日常生活
裡發生的事。沒有人對電影明星或是電影工廠製造出來的刻板故事有興趣。因而這些
影片—《陽台前的夏天》、《垂死瑪麗亞》或《沒問題人生》—連成了一個圈。柏林
電影導演的目光投向「正常人」的生活,正如同1929年羅伯特.西奧德梅克與比利.
懷德在《星期天的約會》裡所做的那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121.247.124
Artfilm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19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