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人生是樂觀的悲劇【空氣人形】導演是 …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轉錄自壹週刊)
拍電影有時像寫小說那樣具體而飽滿,
譬如【橫山家之味】,有時又彷彿一首夢般的、溫柔又寂寞的詩,
譬如新作【空氣人形】。
拍紀錄片出身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娓娓道出生命的不同樣貌,悲傷、缺憾都在所難免,
而那當中仍隱隱透露著美麗希望。
-----------------------------------------------------------------------------
日本人維持客套已經是種習慣了,然而是枝裕和是如此謙洽和氣,那是帶有情感溫度的和
風,煦煦吹進每個他來台短暫造訪之處。在對攝影大師李屏賓致敬的場合,同桌而坐的
七個導演,只有他這樣開始發言:「能受邀至此,我感到非常榮幸。」記者聯 訪後,得
過國際大獎的他小聲說出彷彿新手導演的拜託詞:「請幫忙(宣傳我的新片)《空氣人形
》。」而看滿桌食物飲料,他詫異問:「咦,台灣的記者會是這樣 嗎?」得到肯定答案
後,便也笑著吃起了眼前的蛋糕:「我最喜歡甜點,真是太好了。」
就和他的電影一樣,故事總在日常人生的曖曖流動裡,細緻溫雅、毫不張狂,卻煲出層次
豐富且後韻無窮的內涵;從探討死與生的《幻之光》、賦予「回憶」新意的《下一站,天
國》、震撼社會事件改編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因為媽媽過世有感而發的《橫山家
之味》,還有在金馬影展首映兩場,票卷隨即被搶購一空的新作《空氣人形》。「影展導
演很容易有固定風格,然而是枝裕和在形式上卻一直創新,並且沒有敗筆,」影評人何瑞
珠指出:「這真的很令人訝異。他好像毫無侷限!」
傍晚的台北開始飄起細雨,而是枝裕和安靜了半晌,彷彿作個總結似地說:「要是沒有辦
法把我的生命階段反應在電影當中,我會覺得非常空虛吧。嗯,應該是這樣子的。」
充氣娃娃 不空虛
最明顯的例子是,看完《橫山家之味》中他成熟、趣味而寬容地處理一個日本家庭一天半
的生活,會覺得已是小津安二郎或成瀨乙喜男之類大師層級了,但《空氣人形》卻又帶來
大膽的、有些殘忍的前衛感,雖然李屏賓的攝影功力讓作品呈現出深刻詩意,但很難想像
這兩部電影竟出自同一位導演之手,而且只隔了一年時間。
「十年前我就看過《空氣人形》的漫畫,裡頭有一幕是男主角朝著充氣娃娃的肚臍孔吹氣
,然後娃娃慢慢膨脹起來,當時覺得充滿了情色的想像空間,很想試試看有沒有辦法表現
出來。換言之這構想已經在我腦海,但結果是《橫山家之味》先拍了出來…。之前我的母
親去世、我也當了爸爸,我感覺到了生命的循環,或許便將其消化進了《空氣人形》之中
;如果更早拍,會變得完全不一樣也說不定啊。」
《空氣人形》中女主角裴斗娜飾演的充氣娃娃突然有了一顆心,她好奇感受人生,還談起
戀愛;片中大量關於日本宅男與充氣娃娃的相處,包括下班回家同娃娃聊天、洗澡、作愛
,把娃娃放在輪椅上推去公園散步,幫娃娃過生日、準備裝滿衣物的衣櫃…等寫實細節,
是是枝裕和事先透過日本充氣娃娃最大製造商Oriental介紹,實際去探訪使用者所蒐集到
的,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結果。
但當我們以一種窺奇心態進入那世界的同時,卻又為這群人、與在都會中獨自努力生存的
眾生感到無比寂寞,其實我們不見得不比娃娃空虛。反而體內充滿所愛對象呼出氣息的充
氣娃娃,「其實有個非常飽滿的人生,」是枝裕和表情柔和地說;即使最後娃娃消氣了、
被當成垃圾處理掉,「從她體內出來的最後一口氣,飄散到很多地方去,又是新生。對我
來講,這是一個樂觀的悲劇啊。」
紀錄出身 台灣情
是枝裕和總能以一種宏觀的、不剝削的平靜悲憫態度,去處理一些非常邊緣的題材,或許
因為他大學畢業後,是以拍攝記錄片開始影像創作之路的。所以我們總在他的電影裡感受
到一種娓娓道來的紀實氣氛,而即使已是備受肯定的劇情片導演了,「我還是很想回去拍
紀錄片。我從學生時代開始,每天什麼也不作,就一直看電影看電影(早稻田的學生似乎
不愛上課成性,另個例子:村上春樹),有一天突然跳到這裡(拍片),我等於不曾真正
工作過,如果不去拍紀錄片,我沒有辦法在我的電影裡描述實際在工作、在生活著的人。
」而且自己的片場太祥和了,是枝裕和笑說,連阿部寬這樣的大牌被捉弄都怡然自得;紀
錄片的不可預期對他而言,也是一種刺激!
早期拍紀錄片時,是枝裕和便曾造訪台灣,拍攝對象分別是侯孝賢與楊德昌;他拍侯孝賢
同朋友泡茶聊天、唱卡拉OK,和楊德昌彷彿高科技業般潔癖嚴謹的工作室,不需看他們的
電影,便清楚可見兩人差異。而「我最喜歡侯孝賢了!」是枝裕和開心「告白」;侯孝賢
的《童年往事》是他愛上電影的起點,裡頭描繪早期台灣社會樸質美好的景況,竟然,是
他自小聽到大的床邊故事。
原來是枝裕和的父親在日據時代的高雄出生、台南成長,十幾歲被拉往南洋當兵、關到西
伯利亞多年,回日本後又過著困頓的日子。在台灣南部那幾年,是枝裕和說,成為父親一
生中最美好的、永恆的時光;聽父親反覆憶起台灣南部的太陽、鳳梨如何多汁與街道模樣
的孩子,慢慢於心中形成一幅圖畫,然後看到這幅圖畫出現在《童年往事》之中,感覺到
電影與自己的人生似乎奇妙地重疊了。
終於他成為一個導演,將那份重疊抽絲剝繭,重新織成了似幻似真的作品;而這是一場無
盡的生命旅程,我們也應當能夠期待是枝裕和拍出更多動人的電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3.46.13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3.46.132
※ 編輯: espid 來自: 220.133.46.132 (01/11 17:09)
推
01/14 14:07, , 1F
01/14 14:07, 1F
Artfilm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