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柏林影展 得獎名單分析 /聞天祥
【聯合晚報╱聞天祥】 2010.02.21
第60屆柏林影展得獎名單在台北時間今天(21日)凌晨三點揭曉。雖然之前有媒體建議作
風向來特立獨行的評審團主席、德國新電影的健將荷索(Werner Herzog),乾脆讓金熊
獎從缺好了!
但這種結果並未發生,土耳其導演賽米卡普拉諾格魯(Semih Kaplanoglu)的《蜂蜜》
(Honey)擒下金熊獎,這部作品是他的「約瑟夫三部曲」的尾聲(前兩部分別叫做
《牛奶》和《雞蛋》),時空卻回到主人翁的童年,以幽緩的節奏描述了敏感但口吃的
小男孩,與採蜂蜜的父親之間一段共處的時光,影像寫實卻極有詩意,男孩的夢境與
現實也處理得很有韻味。就荷索的風格來看,這個結果不算意外。
可惜的是今年表現傑出的北歐電影,無論是《那一個晚上》的丹麥導演湯瑪斯凡提柏格的
《窒息瀕死》(暫譯,Submarino),或是挪威導演漢斯彼得穆蘭(Hans Petter Moland
)的《半點好男人》(暫譯,A Somewhat Gentle Man),前者悲到心坎,後者幽默風趣
,銀幕雜誌都給予滿分,結果雙雙鎩羽而歸。只有《肥皂》導演克莉絲鄧森(Pernille
Fischer Christensen)描述原訂到美國發展的女兒面臨父親罹患癌症而進退兩難的
《一個家》(暫譯,A Family)勉強抱回會外的影評人費比西獎。
評審們的口味似乎挺集中在少數幾部片身上。
例如把兩名演員真的帶到北極圈演出決戰生死鬥的俄國電影《我如何過完這個夏天》
(暫譯,How I Ended This Summer)就有點理所當然地讓兩人並列最佳男主角,
另加一座頒給攝影的藝術貢獻獎。
而刻畫即將出獄的青少年在多重壓力下鋌而走險的羅馬尼亞電影《我想吹口哨就吹》
(暫譯,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也一併拿下評審團大獎和強調革新創造的
阿佛烈德鮑育獎。
但柏林的政治動作還是很明顯(這是它的陳痾,也是它的特色)。
把最佳導演頒給才因三十多年前的性醜聞案而被拘捕軟禁中的羅曼波蘭斯基是一例(因為
他的《捉刀作家》The Ghost Writer實在稱不上實至名歸)。
王全安、金娜以台灣老兵回大陸探望初戀情人的《團圓》拿下最佳編劇,政治正確之外,
其劇本角色扁平(尤其是片中的第二、三代)、轉折老套(甚至有些不合情理的突兀安排
)竟被視而不見,也讓人稱奇。
日本女星寺島忍以若松孝二導演的《人蟲》(暫譯,Caterpillar)獲得最佳女主角,
在這部嘲諷軍國主義的作品裡,她要照顧在二次大戰中喪失四肢與聽覺、卻還有強烈食慾
及性慾的丈夫,有不少大膽裸露的演出。
台灣今年沒有作品入圍競賽(其實已經有好幾年我們只能靠侯孝賢、蔡明亮和李安擠進三
大影展競賽),但陳駿霖入圍青年電影論壇的《一頁台北》獲得會外鼓勵亞洲新銳的奈派
克(NETPAC)獎。他和柏林特別有緣,短片《美》也是在柏林獲獎,並得到德國大導
溫德斯青睞而首肯擔任《一頁台北》的監製。
入圍同一個單元的侯季然作品《有一天》雖未獲獎,但他獨特的敘事以及在拮据預算下
達成的結果,讓許多人嘖嘖稱奇。
《艋舺》入圍的是「電影大觀」單元,這個單元並無競賽,但設有觀眾票選獎,本屆獲獎
的是部類似《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的巴西紀錄片《荒原》(暫譯,Waste Land),
刻畫在貧苦中藉藝術帶來改變的力量。
而羅啟銳描述七0年代香港生活的懷舊通俗劇《歲月神偷》則被兒童評審團選為
最佳兒童長片。
柏林極具聲望的同志電影泰迪熊獎,今年頒給了茱莉安摩爾、安娜特班寧主演的
《孩子們都好》(暫譯,The Kids Are All Right),本片從日舞影展一路叫好,
已被視為今年的《小太陽的願望》或《鴻孕當頭》。
柏林影展今年邁入第六十個年頭,當年為了抗衡競賽品味而設立的青年電影論壇今年也慶
祝四十週年(侯孝賢的《戀戀風塵》被選為經典回顧),而兩德統一也已經二十年了。
歷史不見得是一個影展不朽的主因,而是能夠一面累積經驗跟資源,一面日新月異的結果
。而這幾個時間差的比較,也說明了柏林城市與影展的變遷。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23.192.206.64 (02/21 18:13)
推
02/21 20:37, , 1F
02/21 20:37, 1F
推
02/22 13:43, , 2F
02/22 13:43, 2F
→
02/22 13:44, , 3F
02/22 13:44, 3F
Artfilm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