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放映周報專訪《台北星期天》何導演(上)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沉潛)時間15年前 (2010/05/06 19:0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兩個男人與沙發,一種夢想與現實:專訪《台北星期天》導演何蔚庭(上) 文/曾芷筠、陳平浩   2006年,鄭有傑的劇情長片《一年之初》讓台灣觀眾看見一股影像新勢力,同 輩工作者、也是有著拜把兄弟般交情的導演林書宇、何蔚庭、攝影師包軒鳴慢慢在 國片領域中深耕細耘,到了《九降風》、《陽陽》大放異彩,累積出亮眼的成果。 這幾位導演都有類似的背景:先以短片磨練導演功力、累積人氣,再尋求拍攝長片 的資金和機會,鄭有傑的《私顏》、《石碇的夏天》,林書宇的《海巡尖兵》,何 蔚庭的《呼吸》、《夏午》均展現拍攝實力,讓人感受到台灣新銳導演不可輕忽的 一波浪潮。   今年,何蔚庭導演終於推出個人第一部劇情長片《台北星期天》,不只內容紮 實、影像風格到位、兼具娛樂性與深度,更因為自己本身的馬來西亞身份,在片中 展現不同於以往國片的寬闊格局,將視野拉高至亞洲和國際。英文片名「Pinoy Sunday」意味著「菲律賓的星期天」,和中文片名「台北星期天」兩相對照,別有 從不同觀點解讀的趣味。此片以兩位在台灣工作的菲律賓籍外勞為主角──胖子迪 艾斯和瘦子馬諾奧──如同大多數生活在台北的外勞一樣,他們禮拜一到禮拜六拼 命工作,禮拜天就要為自己安排一個悠閒的短暫假日,出門上教堂、和漂亮女生約 會。想家時,馬諾奧就幻想自己擁有一張漂亮的沙發,工作結束之後就可以躺在上 面看星星、喝著台啤,將自己的小小夢想寄託在沙發上。這個星期天,馬諾奧被心 儀的女孩拒絕、艾斯和女朋友分手,一個平凡無奇、百無聊賴的陽光星期天,被一 張突然從天而降的沙發扭轉命運,開啟了一趟荒謬又奇幻的冒險旅程,而台北也因 為這兩個外來者的眼光,散發出一股奇異的魅力……。   本片演員網羅了有「菲律賓吳宗憲」之稱的喜劇演員巴亞尼、實力派英俊演小 生艾比奎松,還有陸奕靜、曾寶儀、張孝全、莫子儀、林若亞等等逗人發笑的驚鴻 一瞥,張力十足、喜劇效果絕佳。再看看本片的製作班底包括攝影師包軒鳴、以《 臉》得遍各個美術獎項的美術設計李天爵,如此風格迥異、來自四面八方的製作團 隊,在導演何蔚庭的統合之下,以平穩的步調呈現出異鄉人心中的欲望和掙扎、對 台灣社會的深刻觀察和柔性批判,顯得樸實輕鬆又處處深藏功力,絕對是今年難得 一見的國片佳作。   從《呼吸》以回收零碎膠卷為材料呈現出高反差、粗粒子、快速剪輯的強烈個 人風格,到《夏午》以黑白底片、四個超長鏡頭大玩場景調度及魔幻寫實可能性的 驚人實驗,《台北星期天》回歸古典電影的敘事語法,更以喜劇形式將國片推向觀 眾。然而,此片在行銷過程卻遭遇極大阻礙,面臨全台北只有光點電影院願意上映 的荒謬情景,真實往往比電影更荒謬,台灣人的狹隘心態值得反思,想看的大台北 地區朋友只能呼朋引伴攻佔光點了。除卻這些當初不曾設想到的困難,導演在發想 、拍攝時是如何思考的呢?本期【放映頭條】帶您深入了解何蔚庭導演創作本片的 過程、其中的驚喜與曲折,以及對人性和台灣社會的深刻觀察。 問:《台北星期天》的劇本構想及源起為何?在台灣以外籍勞工為題材的劇情片仍   非常少,之前只有李奇《歧路天堂》,為什麼以外勞為題材?另,此片似乎也   受到波蘭斯基短片《兩個男人與衣櫃》的啟發影響,可否分享您的創作過程? 何蔚庭(以下簡稱何):當初確實是先看過波蘭斯基短片,有了兩個人搬東西的畫 面,覺得這個畫面很有意思,也比較少見,當你看到兩個人搬東西走在街上,一定 會想說他們為什麼不用卡車?這背後一定有個故事。在台北,如果這個動作要成立 的話,就不會是台北人,因為他們資源太多了,而比較可能是沒有資源的僑生或外 勞,所以才會想要把這個畫面和外勞結合在一起。我覺得這個畫面很有勞工階級、 universal 的感覺,因為世界各地都有勞工,在中國大陸很可能會這樣、在紐約或 洛杉磯的話也許就會是兩個墨西哥人;我們以前當留學生的時候也會看到一個被丟 棄的東西,覺得很可惜就想辦法搬回去。我自己也是外國人,對外勞本來就比較敏 感,會去注意他們的生活情況、假日聚會地點等等。我剛來台灣工作的時候,沒有 家庭也沒有父母,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外勞,所以比較可以體會、想像外勞的生活 ,很早以前我看到許多外勞聚集在改建前的台北車站二樓,像一個東南亞國家,當 時就很想把這個畫面拍下來。現在他們(主要是菲律賓人,菲律賓人去那裡主要是 因為那附近有一個天主教堂)都移到中山北路和農安街的金萬萬大樓去,星期天的 時候他們都在那裡活動,就覺得非得將這個畫面呈現出來不可。 問:寫劇本時您如何觀察他們的生活? 何:我會先鎖定菲律賓人是因為我最好的大學同學是菲律賓人,我也去過菲律賓幾 次,他們會講英文,而且因為有西班牙人的血統,他們比較接近西方人,所以對這 個族群比較好奇,才這樣確定下來。   剛開始我都是從零開始,幾乎每個星期天都會跑去那裡,也透過朋友介紹認識 一個台中教堂的神父(他偶爾在台北也會做彌撒),那個台中神父很有趣,他在紐 約待過,在台中籌錢辦一個外勞活動中心,讓外勞假日可以去那裡做烹飪、跳舞、 唱歌等等的活動。我曾經在復活節的時候去那裡住過一個晚上,看他們的儀式、跟 他們聊天,再慢慢把一些東西放進劇本裡面,劇本就這樣寫出來了。   電影劇情相當如實地反映了在台灣工作的外勞生活,但寫實的背後其實是透過 兩個深具喜感的演員巴亞尼和艾比以喜劇表演的方式呈現,您為什麼選擇這樣一胖 一瘦、極富張力的角色組合? 何:關於真實的部份,之前發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我們之前去借一個教堂,把 故事大綱給負責人看,那位負責人很生氣,他說:你不能拍真人,這個人之前在我 們教會裡面、現在回菲律賓了,如果你要拍這個故事要經過他的同意。可是這個故 事明明是虛構的,但他認為我們在講真的事情。另外,電影裡面有個角色是講菲律 賓方言的計程車司機太太,我們當初會寫這個角色是因為我碰到超過三個菲律賓女 人,本來是在這邊幫傭,後來嫁給台灣僱主,而且先生是開計程車的。所以當初在 找素人演員的時候,首先要會講Ilonggo 這種方言,我們就去教堂問到了這位演員 ,我就問她:「妳先生該不會是開計程車的吧?」她說:對呀,是真的。我覺得類 似這樣的東西很多,很難想像這樣的事情就活生生地發生了。比如說片中那位剛果 籍黑人牧師,他不是我們為了強調多元種族找來的,而是真的在淡水教堂服務的牧 師(電影中所有的教堂場景都是在那裡拍的),他在這裡三十年了,而且台語講得 非常好。我覺得在田調、拍片的過程中,有些東西比想像中還真實,已經存在很久 但現在才拍出來,像黑人神父這件事,台灣真的有好幾個居住很久的黑人神父,只 是不在大家的認知範圍裡面。   菲律賓演員只找了兩個男主角和兩個女主角,其他都是真的在這邊生活的人。 至於兩位男主角,這部片完成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之前有一次已經差點要拍了, 主角還不是現在這兩位,但時間談不攏計劃就停了下來,六個月之後資金到了才又 開始動工。那時菲律賓的合作團隊也換了,那邊的製片也是一個導演,就介紹一些 演員給我們,我看到這兩個演員的時候發現他們的身材不太一樣,才想到可以這樣 組合。雖然角色、性格都已經寫好了,但是不一定要一胖一瘦的組合,後來看到這 兩個演員時才覺得型非常對,一黑一白、一胖一瘦,可以製造很好的喜劇效果,也 是陰錯陽差碰上他們才覺得這是很可行的。剛好他們兩個人真的很不一樣,包括出 身背景、表演方式等等。   演胖子迪艾斯的演員巴亞尼是很出名的搞笑演員,演瘦子馬諾奧的艾比則是很 像勞勃狄尼洛那樣,每部電影都要去挑戰不同角色的演技派演員,但是我想把他們 的既定形像翻過來,所以我讓搞笑演員去演那個悶悶的胖子、比較威嚴的去演好笑 輕浮的瘦子。對巴亞尼來說,這是他生平第一次演話比較少、不那麼好笑的角色, 他在現場剛開始很受不了,一直想要加對白或動作,後來拍完他就跟我說:他發現 演喜劇也可以不要搞笑,別人還是會笑。他在菲律賓都是演商業大製作的電影,《 台北星期天》是他比較小成本、也比較嚴肅的作品,在菲律賓認識他的人,就會發 現他這次做了很大的突破。 問:《兩個男人與衣櫃》藉由兩個男人搬衣櫃的過程反映了他們遭受的困難,也藉   此批判社會的壓迫;《台北星期天》調性雖輕快活潑,但是否也想藉著兩個男   人搬沙發的遭遇傳達社會批判? 何:我其實不會像波蘭斯基這麼批判,他那部片雖然短,但非常有深度。對我來說 ,用外勞當主角本身就是一個很顛覆的做法,我想讓台灣的觀眾把自己放在他們的 角色裡面,以往外勞都是配角、或只是一個報紙上的符號,但現在成了主角,你會 發現他們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他們遠離家鄉來到這裡,像那個胖子和安娜是情侶、 但在家鄉各自有家庭,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也不只是情慾的東西,而是一個陪伴、 約會的對象,合約時間到了,兩個人也就分開。他們在台灣的生活,三年看不到家 人,有些雇主甚至不讓他們放假,這是很不人道的事情。我真的不想太嚴肅地批判 這件事,我覺得先用一種幽默的手法讓大家認識這些人,當你知道他們也是人的時 候,就會比較注意他們的消息。   因為這是喜劇,所以比較沒有太負面的批判,唯一比較重的部份是他們在搬沙 發時撞到機車,那應該是我個人對台北市交通的意見,因為我是在街上走路、搭大 眾交通工具、騎腳踏車的人。我現在每天推著小孩在街上走,常常在小巷子裡看到 按喇叭的大車,所以我對台北市的交通非常反感,電影裡有一句台詞「車子越大的 人老二越小」,那是我叫他講的。我覺得台北的機車也很可怕,很沒耐心又橫衝直 撞,電影裡那場車禍的處理其實是很常發生的情況,所以這部份是我自己的想法。   此外,跳樓、燒炭自殺的人在台灣也很常見,不過只是把它呈現出來,並沒有 要做太多的批判。另外就是選舉,有一場戲,裡面有一輛選舉宣傳車經過,接著兩 人開始談到肚子餓,我的想像就是選舉沒辦法解決人民的基本問題。這是我自己的 想法,但是在這部片裡沒有放很大。 問:沙發在這部片裡面象徵了兩人的小小夢想,但最後卻遭逢無情的打擊,夢想破   碎。導演為什麼選擇沙發這個物件? 何:因為所有的物件裡面,沙發最能代表家(本來也有想過床墊,但床墊蔡明亮已 經用過了,而且床墊太情慾),像一家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比較能代表家庭的符 號,加上沙發非常方便,去到哪裡都可以坐下來。當初的想法就是:這是一個讓人 很舒服的東西,而且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寄託,他們想要的其實是家,但只要屋頂 上有沙發就可以感覺像家。他們在搬運的過程中,先把家的想像投射在上面,後來 慢慢發現不管怎樣都無法在台灣有一個舒服的家,重點還是在原本的家鄉。我覺得 胖子瘦子到了某個時間點就想要放棄(台灣的工作),我自己的解讀是:他們其實 可以把沙發丟掉就回宿舍去,因為可能根本沒有辦法搬回去,還有過程中發現自己 其實很想家,也不太需要一個沙發了,所以就乾脆不要趕在宵禁前回去了,寧可在 河邊過夜。還有,沙發會讓人產生一些聯想,例如說最後的夢境,沙發變成了漂流 在河上的船,像是兩個人坐船回家鄉的感覺,而且兩人以前是玩樂團的,也像在小 船上開演唱會。沙發是用板子加上燈光讓它浮起來的,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計算, 太輕或太重都不行。所以,首先要找到一條可以用的河,又漂亮又可以拍攝,那場 戲是在基隆河拍的,美術李天爵為了做漂浮沙發常常跑到海邊去試。   (下文續) ─資料來源───────────────────────────────────  放映週報:兩個男人與沙發,一種夢想與現實:專訪《台北星期天》導演何蔚庭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255 http://pinoysunday.pixnet.net/blog/post/6605047 ─相關來源─────────────────────────────────── 2010/05/07 台北星期天【導演:何蔚庭;演員:林若亞、莫子儀、張孝全、陸奕             靜、曾寶儀;穀得電影】  官方網站(英文) http://pinoysunday.com/  三十秒預告 http://pinoysunday.pixnet.net/blog/post/6187139  官方部落格 http://pinoysunday.pixnet.net/blog http://gooddayfilms.pixnet.net/blog  開眼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ttw5980730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5.169.86
文章代碼(AID): #1BugAenP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BugAenP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