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讓愛飛起來」 Ricky (涉部份劇情)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Quesera sera.)時間15年前 (2010/05/21 01:01),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看完Ricky,有點啞然,心中不斷地盤算著要寫出什麼樣的心得, 然後,一天拖過一天,卻很難一鼓作氣地完成,唔。 始終不專業的觀影心得: http://anostalgist.pixnet.net/blog/post/7084912 寂寞的單親媽媽,異常獨立的小女孩,老舊的國宅,足以糊口的工廠工作, 擦槍走火的情慾,突如其來的新生命,由愛而生的猜忌與質疑, 隨著門的一開一闔,有人來來去去,那又代表什麼意義? 我覺得,Ricky只不過是探討特殊兒童家庭的另一種電影敘事形式, 只是它不像這類電影常見的處理方式,實際地呈現出病狀以及帶給家人的衝擊, 而是以另一種美化過後的隱喻手法去描述特殊兒的家庭, 並且著重刻劃其中的衝突與掙扎。 因此醫生不是以那種需要鼓起勇氣的態度告訴家長:「他是個不正常的孩子。」 而是語帶驚奇地說:「令郎真是個引人入勝的謎。」 「在學校不要提起Ricky。」 『Pourquoi?』 「他和別人不一樣。」 對於更多人來說,由於史無前例,他們是這麼看待背上長了翅膀的孩子, 「我們來看看你的怪胎。」 《爸爸,我們去哪裡?》(Où on va, Papa?) 寫的是一個父親面對兩個殘障兒的的遭遇, 其中有一段,他在思考假使自己的孩子是所謂「正常」的孩子, 他會帶著他們去美術館、唱片行、電影院、高級餐廳, 以及做所有父親會為孩子做的事情, 然後,他這麼說: 如果你們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我就比較不害怕未來。 然而,如果你們和一般人相同,你們就會跟所有人沒什麼不同。 說不定你們的課業成績一塌糊塗。 說不定你們會成為不良少年。 你們可能失業。 說不定你們會生出殘障的孩子。 Fournier用詼諧的嘲諷來看待自己的二次世界末日,但因為愛,他一直都在。 也是因為愛,Katie看到Ricky背上的瘀青時,才會在乎,下意識地質問枕邊的男人, 就是因為愛,即便孩子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她還是選擇面對, 丈量翅膀的大小,裁製合適的衣服,怕孩子遭受異樣的眼光而加以遮掩。 只不過是另一種描述特殊兒家庭的電影敘事罷了。 「你好嗎?你不說嗎?你在生我的氣嗎? 我並不想放手,但你飛的時候真的好美。」 Katie手中的繩子繫著Ricky,雙眼追著往高空飛翔的Ricky, 無意間她鬆開了手,放手,是否會是明智的選擇? 我想,為人父母者,在「安心放手」與「過度保護」間多少都會經歷過一番掙扎與適應。 當然,也跟文化息息相關, 東西方文化的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態度及方式上,是存在著特定的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我深深覺得Melusine Mayance把姊姊那個角色演活了, 原本的生活世界,雖然沒有傳統的一家之主那個人,雖得強迫自己及早獨立, 但和媽媽兩個人的日子,倒也挺習慣自在。 然後突然不知從哪冒出的陌生人成了家裡的一份子,突然起變化的生活模式, 疏離地觀望,是她採取的互動方式。 弟弟的出生,更加分散了她原先獨得的關注,她不斷地思索著, 究竟要更加成熟懂事地分擔媽媽照顧弟弟的責任, 還是要依循心中不滿且妒嫉的情緒保持冷眼旁觀, 甚或,拿起剪刀,試圖在那對翅膀上留下些......。 隨著Ricky的飛翔離開,隨著媽媽走出傷痛,隨著經歷過的所有一切, 三個人的嘴角,似乎都漾起了幸福的笑容。 ﹝更多的Ricky﹞: http://www.llp.com.tw/default/subject/film_Ricky/ricky_realisateur.html -- "For it was not into my ear you whispered, but into my heart. It was not my lips you kissed, but my soul." Quoted from Judy Garlan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3.106.235

05/21 12:32, , 1F
寫的真好!!感動推...
05/21 12:32, 1F
文章代碼(AID): #1BzMhKa6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BzMhKa6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