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從電影中尋找香港歷史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沉潛)時間15年前 (2010/06/05 17:4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文/李展鵬(澳門文化評論人)   《歲月神偷》早前於柏林影展得獎,電影中滿溢的懷舊氣氛似乎提醒我們,香 港電影是如何執著於過去的…。   電影《胭脂扣》有這樣一幕:三○年代的如花為尋找十二少,出現在八○年代 的香港,當她向袁永定談起她那個逝去了的時代,袁隱約知道她是女鬼,惶恐下拋 出一句:「我不熟歷史,我歷史科考試不及格的!」這句話,點出了《胭脂扣》的 主題:如花驚訝地發現,八○年代的香港已經找不到任何歷史痕跡,香港人要尋索 過去,彷彿要失敗而回。 一個沒有歷史感的城市   如果說香港是一個沒有歷史感的城市,應該沒太多人會反對。香港的最具代表 性城市景觀,是維多利亞港的超級摩天大樓群;百多年來的殖民時代建築,大多已 被經濟發展的列車輾平。在電影方面,香港也一向被視為弱於書寫歷史;有影評人 曾狠批香港電影患有「歷史痴呆症」,也就是拍歷史題材時太過天馬行空,不顧史 實,不作考證,有時會時空錯置,有時會張冠李戴。總之,看香港人拍歷史故事, 切莫太過認真。然而,這樣一個沒有歷史感的城市,卻偏偏一再苦苦追尋過去、尋 找歷史。   早前在柏林影展獲得水晶熊獎的《歲月神偷》,就是一部努力重塑過去的港片 。導演羅啟銳把他成長於六○年代的經歷,一一在銀幕上呈現;他說,這個劇本在 他心中蘊釀已久。《歲月神偷》以小孩(也就是當年導演自己)的角度,書寫了在那 個物質匱乏、時局不穩的時代,社會底層的貧民如何逆境自強。不過,電影對歷史 的思考有其局限,導演沒有處理當年社會弱勢的困境背後的政治因素(如殖民政府 的剝奪)及歷史情境(如文化大革命為香港帶來大批移民),而只是強調貧民如要 作社會流動,就要乖乖學好英文,進入英式名校。導演把複雜的政治社會脈絡,簡 化成「付出努力必能成功」的資本主義迷思,這種把歷史去政治化的處理是電影的 一大缺失。 香港版本的歷史   儘管如此,《歲月神偷》仍具代表性。近年來──尤其在去年的中國國慶六十 周年,不少電影對歷史的處理都是「主旋律」得很,《建國大業》以歌頌的口吻述 說官方歷史,現在籌備的還有下一部《建黨大業》,娛樂片如《葉問》及《葉問2 》亦強調「眾志成城打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打完日本人再打英國人。相形之下 ,《歲月神偷》起碼是一部情真意切的、從個人經驗出發的、強調香港視角的草根 歷史,它暗地裡抗拒的是一種壓倒一切的官方歷史書寫。   其實,香港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一向是邊陲的。它代表了清朝如何在鴉片戰爭 中慘敗,中國人又如何被洋人欺凌與統治,它在官方歷史中是民族恥辱的代名詞。 香港是華洋雜處之地,又被視為不中不西,沒有傳承中國文化精髓,因此它的文化 也被輕視。然而,事情卻沒有那麼簡單,相反,香港受惠於其殖民歷史,創造出經 濟成就,而半唐番的文化亦成為其獨特之處,開創了影響深遠的歌影流行文化。   當香港沒法在中國正統歷史有一席之位,英國政府也不鼓勵香港人追溯歷史─ ─抹去一個殖民地的歷史記憶,是殖民者的慣用技倆。在中英的夾縫之中,可想而 知,香港本身的歷史備受忽視。尋找歷史對香港來說,彷彿是個不可能的任務。然 而,過去二三十年的不少香港電影,卻在挑戰難度,以另類方式書寫香港版本的歷 史。尤其在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之後,香港的前途塵埃落定,不少導演紛紛 尋索過去;要不然,在這個沒法在城市空間中找到歷史痕跡的大都會,在這個歷史 研究不受重視的商業都市,香港人自己的歷史就會被淹沒。 黃飛鴻 vs.葉問   同樣把背景設定在亂世,同樣書寫民族英雄,徐克當年的《黃飛鴻》與兩部《 葉問》是大異其趣的,兩者對西方的態度也是南轅北轍。兩部《葉問》中的洋人, 都是面目可憎的侵略者,是中國人除之而後快的仇敵。然而,徐克的《黃飛鴻》卻 表現出對洋文化的曖昧、甚至是欲拒還迎的態度。英國歸來的十三姨帶來新觀念, 衝擊著非常傳統的黃飛鴻。一夜,十三姨為黃飛鴻量身做西裝,黃滿臉疑惑的問她 外國是不是真的那麼好,她回答說,無論怎樣,鐵路跟電報局都快要建起來了,唐 山始終要跟外界接軌。黃飛鴻本來抗拒穿西裝,但在電影尾聲還是欣然穿上了。然 後,下一集《黃飛鴻》的序幕,就是黃飛鴻及十三姨等人第一次坐火車──即體驗 現代化與流動性──的幽默場景。   《黃飛鴻》系列中,既有侵略中國的洋人,也有正義與慈悲的外國傳教士,那 個亂世的中西碰撞是複雜的,不是像《葉問》中的二元對立。最有趣的是在《黃飛 鴻二:男兒當自強》中,黃飛鴻的最大敵人不是作惡的洋人,而是白蓮教──用今 天的述語,那是個極端的原教旨主義組織,他們強調洋人都是壞蛋,要見一個殺一 個。徐克竟然早在二十年前就提出,中國的最大敵人未必是外敵,而是仇外的激烈 民族主義者,這觀點到今天仍很適用。如此銳利的先見之明,可歸功於香港處於歷 史夾縫中的一種獨特視角。 許鞍華、關錦鵬、王家衛的過去   八、九○年代,香港電影掀起懷舊潮;當時,幾乎所有導演都有意回到過去檢 視香港,幾乎所有電影類型都有其懷舊版本。許鞍華的《客途秋恨》有自傳色彩, 道出了導演自己在六、七○年代的成長經驗;片中留學英國的張曼玉本來對香港沒 任何認同感,但在她走過母親的人生足跡之後,她的香港身分才被建立。關錦鵬則 對三○年代執迷,《胭脂扣》藉著妓女故事重塑另類香港歷史。王家衛對六○年代 的執著亦溢於言表,《阿飛正傳》、《花樣年華》及《2046》表現了對根源的渴求 、身份認同的模糊、人的漂流迷失等香港議題。至於徐克,則獨愛以上世紀初的中 國亂世,來對照八、九○年代人心不安的香港。這些導演,都彷彿要透過一次又一 次重訪過去的旅程,以確定他們的香港身分。   此外,不少商業類型片亦創出懷舊類型。喜劇方面,有《92黑玫瑰對黑玫瑰》 及《情天霹靂之下集大結局》等對黑白粵語片致敬,那是不為外人熟悉的香港電影 遺產;黑幫片則有《跛豪》、《五億探長雷洛傳》等述說一些香港梟雄的傳奇,這 些不太光彩的故事,呼應香港被視為恥辱但卻異常成功的歷史;還有歷史人物電影 如《川島芳子》,藉著梅艷芳亦正亦邪、亦男亦女、亦剛亦柔的多變形象,重塑一 種在當時的滿清、新中國及日本的夾縫中生存的複雜政治身份。每一種懷舊類型, 都投射香港人對歷史的感懷與反思。   懷舊的背後,從來都藏有一個當下的議題;它不只是有關過去,還有對當下一 些問題的詮釋,對當下一些情緒的反映。近年來的眾多電影,亦藉著過去訴說當下 :兩部《葉問》抗日反英,表現了今天崛起中的中國民族情緒;《風聲》用間諜片 的模式,擦亮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形象;《十月圍城》則以半虛構的歷史,重申香 港在中國歷史的中心位置,強調香港的多元開放。   歷史從來不是靜止的,歷史書寫也從來不處於完成狀態,它其實是一片意識型 態的戰場,是各方論述角力交戰的場所。尋找香港歷史也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 香港電影卻選擇了在這片戰場上發聲。 ─資料來源─────────────────────────────────── 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從電影中尋找香港歷史 |影視評論|中時娛樂|中時電子報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 10010904+112010053000459,00.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5.133.154
文章代碼(AID): #1C2Xnir-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C2Xnir-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