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0台北電影節第二位策展人 鴻鴻專訪(上)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沉潛)時間15年前 (2010/06/18 15:3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PTTradio最近有作台北電影節專訪,邀請來賓為文中所提小智(許智寬),現 任「台北電影節執行團隊」「節目組」的「網站編輯」。僅有兩場,昨晚(6/17) 已結束,另有一場將在下週四(6/24)進行,當晚九、十點以後請鎖定電影單元!     2010影展跨界:專訪台北電影節專案策展人鴻鴻 文/曾芷筠、洪健倫   第十二屆台北電影節即將於六月底到七月中登場,趁著世界盃足球賽開打,今 年主題城市選擇巴西的里約熱內盧,並搭配兩位焦點導演蘇珊娜阿瑪拉和海克特巴 班克。巴西新電影在六零年代之後,以高度象徵性的影像風格和反映真實社會政治 情況的故事引領了整個拉丁美洲前衛電影風潮,暗喻政治、人性及現實之間的複雜 纏繞。此單元選片鎖定特定導演和題材,橫跨數個世代,企圖突顯特定政治情境下 個人的狀態與抉擇。觀眾可以發現除了歌舞、足球、嘉年華,巴西電影還有這麼多 面向,甚至和台灣社會極度相似。   另外,配合阮玲玉百歲冥誕,另規畫了【摩登上海】、【絕代風華阮玲玉】等 專題,其鮮明的大都會印象 ,一路延續到田中絹代(今年101歲冥誕)、亞洲各城 、最終抵達觀摩單元中的南端新加坡。縱向或橫向看,今年台北電影節的視野和深 度具足,可說重申了城市、華人、新銳等傳統特色。在特別放映部份,碧娜鮑許的 舞作《青春交際場》,以及中影重新數位修復的台灣經典《戀戀風塵》、《恐怖份 子》、《愛情萬歲》,都在這次影展中珍貴放映。   自從2007年台北電影節改為常設單位、游惠貞女士擔任策展人以來,國內出現 許多針對策展方針和選片範圍的不同意見,去年更史無前例地由紀錄片工會發起連 署活動,指稱台北電影節將百萬首獎局限於劇情長片、增減獎項考量有違原創精神 與公平原則,促使電影工作者和策展單位公開討論。今年,百萬首獎已開放類型, 不限劇情片;其他包含個人、技術獎項、媒體推薦獎和觀眾票選獎均維持不分類, 對於去年的訴求有了正面、立即的回應,值得驕傲。此外,今年策展制度上更有新 突破,增加專案策展人,實行雙策展人模式,本屆邀請劇場及電影導演鴻鴻擔任此 重要職位,期望不同觀點的聲音可以相互補強。   本文以下專訪專案策展人鴻鴻,詳談其「跨界」的策展概念、巴西電影內涵的 論述、以及私房推薦的片單。 問:請先談談您這次擔任專案策展人在選片、專題策展上的合作方式。 鴻鴻:我想我在台北電影節有兩個功能:第一個就是協同策展,其實一開始是專案    策展,但是到後來比較像是協同策展。就是跟惠貞、小智和其他工作人員一    起討論;包括主題城市的選擇、小專題的策劃,都是大家一起討論決定的。    關於選片的部分,主要出去跑影展的還是惠貞,她先做第一次初選,然後把    片單帶回來,我們就會從中挑出片子,其中還有一些片子是主動投件。通常    一部片子至少會有兩個人看過,如果這兩個人意見一致,就可以馬上決定這    部影片的去留;如果兩個人的意見有所出入,就會再找第三、第四個人來看    ,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來選片。但最後能否拍板定案還是跟對方在連絡上有    沒有積極回應、或是他們出價電影節能不能接受等等因素有關。這個部分我    就比較沒有參與,因為這個是行政部門在做的考量。   另一個功能是我幫台北電影節做和藝文媒體間的合作、規劃、宣傳等工作。今 年我們可以看到台北電影節和【印刻】、【聯合文學】、【幼獅文藝】等雜誌合作 ,尤其比較深入的合作算是請【印刻】把阮玲玉做成封面故事。我也邀了十位作家 看片、寫影評,並刊載在聯合副刊上。因為近年的影展越來越多,這些副刊和雜誌 比較不願意做這樣的合作,而我是用這次電影節的某些專題去吸引這些媒體,希望 他們有更深入的報導、撰寫。像阮玲玉與田中絹代的專題都比較容易吸引雜誌的興 趣,尤其【印刻】對於三0年代、舊時代的中國非常感興趣,因為它有話題性,上 海現在很夯,而阮玲玉則是一個舊上海的代表,加上今年是她的百歲冥誕,所以他 們一下就很樂意做阮玲玉專題。經由跟北京合作、邀拷貝的關係,我們可以邀到那 邊比較有深度的學者文章,印刻也很興奮,因為這是他們的管道所碰不到的。另外 ,我為聯合報邀了十位作家寫影評,這些作家都是我自己去邀請,等於是我把整個 文集收齊送給聯合副刊,他們也很高興,因為這樣省了很多力,現在副刊人手變得 非常少,他們已經很難再自己去策劃這樣的專題,所以我所做的大概就是這些比較 深度的宣傳。   我自己以前看影展老是有種遺憾,覺得金馬跟北影的片子都非常多好片,但大 家看過這些片之後沒有後續的討論,甚至也沒有引起關心。即使導演來了,但是好 像都船過水無痕,我覺得很可惜。我想一個影展要發揮它文化上的效力,應該要有 深度的討論、報導、採訪,但是現在的媒體已經越來越不允許這種工作,大概就只 剩【放映週報】在做這些事 ,現在有一個【CUE】跑出來,我們還在觀望,看它可 以做到什麼程度。所以我覺得如果我能為這些喜歡的片子盡一些力,是一件滿開心 的事情,所以我特別致力在這一塊。台北電影節是那麼重要的一個電影節,如果我 能夠盡一點力把這個影展做好一點,不只是在選片、節目規畫上,而且更有文化效 益的延伸,對所有人來講都是一件好事情。 問:除了跟雜誌有比較多合作之外,鴻鴻進來台北電影節之後呈現出來的面貌是比   較跨界的,可能跟您自身背景有關,包括跟市立交響樂團、拉二胡的黃思農合   作、還有《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這部片子進來,這是您當初在策畫時就有   的跨界概念嗎? 鴻鴻:這不能完全歸功於我,碧娜鮑許那部片子是惠貞在柏林影展看到的,是非常    新的片子,她看到之後覺得很不錯,想把它放到青少年單元裡去,因為這在    談青少年成長。但是我一看就說我們應該拿碧娜鮑許當主軸來做,把它拉出    來做特映,而且應該力邀這部片。這次把它拿出來當特映,就預售票來講我    覺得好像有起到成效。   關於跨界的合作,市交其實不是我去談的,是胡幼鳳小姐去接洽。其實台北電 影節今年一直想要在跨界上做一些事情,跟市交合作其實滿早就在談了,最近幾年 柏林、香港都有做過《大都會》(Metropolis)跟交響樂團的合作,我們覺得如果 要做應該要做中國片。既然要做阮玲玉,她又是默片天后,一般觀眾可能比較難接 受,我們就希望在電影節放映的三個主場都能夠恢復當年放映默片時應有音樂的情 境,因此邀請市交演奏《小玩意》。市交並沒有整團來,而是邀請一些獨奏家來編 曲、演奏。我們跟陳樹熙已經溝通過兩次,他拿一些音樂素材來,對照影片內容做 討論。這種工作都超乎一般電影節的工作項目,所以大部份都由我來負責。   配合《新女性》演奏的黃思農是我推薦的,我看到他在劇場裡的表現非常精彩 ,我很確信他一個人就可以把整場的火力煽起來,但電影節的人對劇場不熟,對思 農也不熟,所以難免存了許多疑慮,我就一直力保思農一定能勝任。思農後來還是 找了蔣韜,但事實上他們一直是兩個人,一個鍵盤、一個胡琴,我覺得這場的效果 一定非常好。   除此之外,我跟惠貞原先想推一個跟北美館的合作,但最後沒成功,就是詩琳 ‧娜夏特(Shirin Neshat)的《沒有男人,女人更美》。 幾年前我在阿姆斯特丹 看過她的一個影像藝術展,看了覺得非常驚艷。這次她得了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導演 ,我就跟惠貞說我們一定要邀這部片,而且希望北美館可以同時做她的展。我們去 北美館談了很多次,他們也有進行,但是最後因為時間不夠,加上場地的狀況也不 甚理想,所以沒有談成。北美館其實也想做,但是當娜夏特那邊經紀人的回應並沒 有那麼積極時,也就沒有一直堅持。 問:幾年前放映白景瑞默片《台北之晨》時就做過類似的重新配樂嘗試,效果有好   有壞,您覺得這樣會重新編作的音樂會和當時的影像碰撞出什麼新的意義呢? 鴻鴻:以往默片放映一定會有音樂或現場伴奏,可能是一部鋼琴,在大城市裡就可    能是一個樂團。現在放映默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當初的原始曲譜拿出來    重新演奏,力圖回復當時的情境;另一種方式則是由當代作曲家重新譜曲,    像菲利浦葛拉斯、麥可尼曼都做過很多這樣的事,像《大都會》也是重新譜    曲、演奏,所以我覺得這兩者都會給這部片子完全不同的感覺。就算拿當初    的音樂重新演奏,對觀眾都是一種全新的經驗,因為現在看電影不是這樣看    的,這樣電影放映就變成一個「事件」,而不只是單純的放映而已,那種身    歷其境的歷史懷舊感會非常強烈。當代作曲家重新作曲、詮釋,會賦予電影    全新的生命,整個影片看起來會完全不一樣,因為情緒的感染力和作曲家使    用的媒材、質感都會整個改變電影本身,所以我覺得是很棒的嘗試。   這次,陳樹熙做的則介於兩者之間,因為我們沒有當時《小玩意》的曲譜,但 是陳樹熙對於當時的音樂,例如黃自、賀綠汀的音樂非常熟悉,他自己做過研究, 所以他會把當時的歌曲旋律放進來當作主軸,再加上另外譜寫的旋律,交織穿插在 一起。編曲的方式上,抒情的部分會模仿當時的歌曲結構,但是在戰爭的場景又會 有他自己獨特的詮釋、作曲風格出現,等於是今古融合,就我聽到的段落來講,我 覺得很棒。 問:《再會吧,上海》則和郎祖筠合作,請她擔任辯士,這部分可以也請您談一下   嗎? 鴻鴻:其實默片不需要透過辯士,光看影像畫面就可以了解,辯士出現是在以前鄉    下、文盲時代,他必須講解劇情,還可以參與批評。現在辯士的用法和以往    已經不太一樣,等於是一個說書人在台下評述,他的觀點、聲音和表情變得    很重要,是來幫影片加分的。那麼,為什麼這部片想用辯士呢?主要是因為    《再會吧,上海》是一份殘本,是一部不完整的影片,它的前三本已經不見    了。放映的時候觀眾會需要我們適時加入一些前情補充,辯士對於整部電影    應該有加分的作用,所以我們決定用辯士。 問:在主題城市「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部份,也是兩位策展人一同策畫的嗎?請談   談此專題的構想過程。 鴻鴻:巴西的部分其實非常驚險,我們差點以為做不起來。因為巴西的對口單位辦    事效率不高,我們連絡了聖保羅跟里約熱內盧的影展與電影資料館,但是他    們蒐集東西非常不易,所以惠貞是透過一個住在加拿大的巴西影展策展人來    挑片子、找拷貝,第一批片子是他寄來,我們再選片。這位策展人也很忙,    沒辦法持續追蹤。最後,是由台灣電影資料館介紹,找到聖保羅的電影資料    館和影展單位,由惠貞和他們談了一個條件:未來我們會幫他們策劃一個台    灣電影的專題,用這種交換的方式,使他們轉為熱心地幫忙蒐集這些影片。    但是,蒐集這些老片還是非常辛苦,即使在巴西也很難看到這些片子,拷貝    也不知流落何方。其中《死神安東尼》是個特例,因為他們剛好做了一份新    的修復版的拷貝。     (下文續) ─資料來源───────────────────────────────────  放映週報:2010影展跨界:專訪台北電影節專案策展人鴻鴻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262 -- ※ 編輯: Loreto 來自: 180.177.83.166 (06/18 15:35)
文章代碼(AID): #1C6o3xF7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C6o3xF7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