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藝術電影院的舵手 中影真善美劇院經理專訪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5年前 (2010/08/01 20:4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藝術電影院的舵手 中影真善美劇院經理孔慶昌專訪 放映週報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268 報導 / 林怡君 Najaha 真善美劇院1975年成立至今,已伴隨台灣影迷度過三十五個年頭。這座深具文化指標意義 的老戲院,當年曾經是年輕男女約會的首選氣質之地,1996年1月更在中影總經理徐立功 強力催生下,打造真善美成全台首座「藝術電影院」,首映南斯拉夫導演庫斯杜利卡的《 地下社會》立刻獲得觀眾熱烈支持,成功在西門町遍佈商業戲院中引領出一獨特之徑。 但不過兩年後,藝術電影也成各方掠奪的激烈戰場。真善美劇院從原本一枝獨秀局面,逐 漸輪番出現如華納、總統、絕色、奧斯卡、長春等戲院競爭對手,票房愈漸滑落。2006年 又因中影陷入外界追討黨產聲浪及股東經營權之爭,旗下的真善美在一片混亂中關閉,引 發網友熱情連署支援,其時《放映週報》亦與《破報》合作,大幅刊載〈藝術電影,您好 走!〉追悼文。幸而兩個月後,真善美再度整裝上陣,繼續服務藝術影迷。 這座藝術電影院的舵手,多年來經歷風光轉型,競爭壓力,及高潮迭起的關閉事件,至今 始終堅守藝術電影領域。不過因台北藝術電影仍屬兵家爭食戰場,真善美的挑戰從未停歇 。今年(2010)六月,國賓影城入主長春戲院正式開幕,號稱以「頂級的視聽品質打造台 北新藝文空間」,企圖開創「全台最大藝術電影院」,可謂在台北藝術電影版圖投下一顆 震撼彈,直接衝擊真善美劇院。 未料真善美卻在此逆勢中突圍,票房不降反升,強力發揮老字號品牌的穩定力量。據初步 狀況顯示,連鎖影城的經營模式因囊括好萊塢商業大片,自然佔據舒適大廳優勢,造成擠 壓藝術影片多只能受限30-60座席的地下小廳放映,令長年死忠長春藝術影迷不滿反彈, 乃至回流真善美。 此方戰局暫時高下立判,但預料未來台北藝術電影院的版圖,仍將持續位移變動。一來近 年「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正籌劃極具競爭優勢的兩廳、百人座席藝術電影院,由光點 團隊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軟體內容;二來中影也力圖振作,雖然包袱重重,可自去年正 崴董事長郭台強入主後,不僅整合旗下電影事業,「梅花戲院」預計將於今年十月,重新 裝潢開幕!因此台北藝術電影院勢必再度面臨白熱化競爭,也提供藝術影迷更多新選擇。 本期【放映頭條】專訪中影營運處戲院部的孔慶昌經理,娓娓道來他自「新電影」時期便 進入中影工作,從一名會計室人員跟拍《策馬入林》、《我這樣過了一生》等影片趣事, 到1996年與徐立功一同親手打造真善美藝術電影院的實務過程,以及2006年面臨黨產混亂 爭議他毅然退休,去年(2009)又難以忘情再度回鍋中影的親身經歷。訪談中,我們跟隨 孔經理妙語如珠的幽默談吐,不僅回溯了真善美藝術電影院的歷史;更微妙動人之處,在 於他個人生命歷程是如何深切交織著一座老牌電影機構,以及傾注畢生精華歲月投入台灣 藝術電影院的發展,言語之間,這位資深中影人總不時坦言喜歡伺候可愛的藝術電影觀眾 ,並透露此刻正努力思索如何策劃即將重新開業的「梅花戲院」,期望帶給影迷不同層次 的藝術電影饗宴。 請先談談您當初如何進入中影的過程? 當年我高考及格後,因家住天母,本想申請去榮總,但喜歡看電影,中影又比照公務員, 我就選擇進入中影。加上中影是營利事業,有績效,薪水比一般公務員好。1982年我進中 影,沒想到二十年後政黨輪替,2006年我就退休了,2009年又再回來戲院做排片工作。 最早我本來是財稅金融人員,在會計室,管帳的。做過金馬獎、亞太影展、日片小組的會 計組人員;也跟過30多部片,主要是隨片稽核,看他們錢有沒有亂花!例如我跟過王童的 《策馬入林》(1984),每天要報帳,抽查清點,馬匹有幾匹、遊覽車幾台、臨演幾個、 便當幾個、旅館幾間這種事。也曾經跟張毅去日本拍《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那時 公司為了省錢,我身兼稽核、會計、出納三職,在日本待了共25天,我負責每兩小時買麵 包給楊惠姍吃,把她養胖,每天晚上還要跟日本人結帳,天天就是隨身背一大堆錢。為了 這部電影,我還被記過!因為《我這樣過了一生》最後預算超支,報紙還有登呢;幸好後 來電影賣錢,記功一次,功過就相抵了。其他像張毅《我兒漢生》(1986)、《我的愛》 (1986),柯一正《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1986)、丁善璽《八二三炮戰》(1986)、 劉家昌《洪隊長》(1984)等我都跟過片,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後來台灣電影慢慢拍愈少 了,我就調到業務部營業組當組長,主要做戲院出租、管理。 那真善美劇院是在什麼樣的機緣與社會背景下成立的?它一開始就規劃成藝術電影院嗎? 或是後來才決定轉型? 真善美劇院1975年就成立了,原本都是放商業片,但當年真善美是屬於非常有文化氣質概 念的地方,年輕人約會喜歡到真善美,不僅有名氣,當時的環境很棒,有窗簾地毯,有故 事大綱印給觀眾,後來才逐漸每家戲院都有提供酷卡這些宣傳品的。其間真善美也多次想 改成藝術電影院,不過多因為商業考量又回到原樣。一直到1996年,才在當時總經理徐立 功的積極催生下,正式改成藝術電影院。那時中影在台北有五家戲院──中國、大世界、 新世界、梅花、真善美,早期奧斯卡得獎片多是真善美在演,例如《蠻牛》、《亂世佳人 》等,所以我們後來就挑真善美放映藝術片。本來大家也不看好,但當時台北沒有專門放 藝術電影的戲院,加上徐立功非常投入,他中午都不休息,拉著我,培養我看藝術片,一 起慢慢規劃做藝術電影。 1996年1月1日,真善美的藝術電影院正式開張,我們推出1995年坎城金棕櫚獎最佳影片, 南斯拉夫導演庫斯杜利卡的《地下社會》,觀眾反映很好,場次多有八成滿,算是成功打 響第一炮。那時通常一季或半年前就開始找片源,向海外買片,然後宣傳,放映時如果賣 座好就繼續放,不行就下片。例如《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白氣球》、《新天堂樂園》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等都是我們引進的,最高紀錄《美麗人生》放映長達八禮拜,賣 座900多萬。 另外拉斯馮提爾導演的《醫院風雲》觀眾反映也很熱烈。那部電影片長4小時45分,我們 安排一天三場,10:30,15:30,20:30,五小時排一場,中間休10分鐘,結果三場都滿的 。連侯孝賢後來都打電話來,說不得不請我們幫忙留票,因為他來三次都買不到票!那時 常常如果只有一個拷貝,不見得全省每個城市都會上映時,許多影迷也都會打電話來問, 甚至從中壢、新竹跑來台北看。當時藝術電影生意為什麼好?我曾經問觀眾,為什麼有些 片子你會重覆來看兩遍、三遍?他回答說因為看不懂,就再看一遍啊。 真善美放映的國外藝術片比較多,國片稍微少。不過引以為傲的是,當年在邱順清總經理 的支持下,曾破天荒放映胡台麗的16釐米紀錄片《穿過婆家村》,這是台灣有史以來難得 進入戲院放映的紀錄片,不僅票房亮麗且贏得觀眾迴響。總之,藝術電影院一開始非常風 光。 接下來呢?真善美一直維持優勢局面嗎?尤其愈來愈多競爭對手,還有辦法維持那麼好的 賣座狀況嗎? 藝術電影院成立約兩、三年後,賣座率逐漸滑落,客滿幾乎不可能了。主因可能是其他戲 院也陸續開始做藝術片,加入這戰場。華納威秀因為多廳,偶而也會零星找一廳放映藝術 電影。另外當時春暉的陳俊榮也擁有絕色電影院,不過絕色是商業、藝術交錯,它的商業 片比不過中影的新世界戲院(位在現在的誠品116);藝術片雖然陳俊榮自己會進口代理 ,但真善美的生意比較好,所以他還是常常找我們做影展,所以絕色那時生意一直做不好 ,之後陳俊榮因為資金問題,戲院經營權就交出去了。2001年中影關掉新世界戲院,租給 誠品,我們就比較吃虧了,畢竟漢中街是人潮,成都路是車潮,先天條件等於說慢慢沒落 ,但真善美還是維持在藝術片。 長春戲院約2000年轉型成做藝術電影,原因是旁邊的學者戲院專放商業片、廳數又較多。 長春當時也找我談,後來就決定專門做藝術片了;但長春比真善美優勢,他有四廳,我們 只有兩廳。光點的話,就跟我們有所區隔了,主要侯孝賢他們是直接向國外挑片做影展, 其他時段也不是放映首輪片,而是二輪的藝術片。華山藝文特區未來也聽說會成立電影院 ,它座位比較多,但應該比較像光點,而且因為那是台北市政府提供的場地,多少要配合 市政府或電影委員會的活動,所以論地盤、論內容都跟真善美很不同了。 不過很奇怪的是,後來藝術片觀眾好像慢慢流失掉了,而且流失非常多!以前藝術電影一 上映,起碼是四週以上的,現在是維持不賠錢就好了,情況差很多。我自己感覺現在片子 沒以前好看了,加上我猜當年那些藝術片觀眾,現在工作大概都很忙、結婚生子煮飯洗衣 壓力很大,根本沒時間看電影了。再接下一個年齡層又沒有那麼強力執著看上戲院看藝術 片,新世代電腦資訊很容易取得,例如網路、中華電信MOD,戲院一下片就可以花100塊台 幣在家裡看電影,時間也沒有落差很多。 另外,台灣現在藝術電影的片商非常多,競爭很激烈。以前最早只有向洋、大來、聯影等 ,後來陸續片商愈來愈多,雷公、佳映、海鵬、聯影、前景、原子、山水等,因為藝術片 門檻比較低,例如雷公賠好幾年,約賠了500-600萬,剛好一部《送行者》賺了2000多萬 就賺回來了,多少也有賭的成份。但其實也不好賺,通常拷貝費、版權費、上字幕、運費 、行銷、戲院分帳,如果一部片沒做到70萬以上是很難賺錢的,即使賣錄影帶、DVD、 Cable版權也要電影票房好價格才會好。不過最近財團也開始介入電影發行,一般獨立片 商就不是對手了,例如像威盛董事長王雪紅外甥陳主望成立的威望(CatchPlay),10億 給他玩,要賠也要賠很久呀,而且他們藝術商業片都不拘。 聯影是比較特別的例子,他們自己製作DVD,一片賣很貴約600台幣,加上只能向聯影買, 所以聯影在戲院策劃影展反而賣得好,觀眾根本DVD買不下手,乾脆來電影院看比較便宜 。因此聯影每隔一陣子都會辦影展,例如《偶然與巧合》好了,怎麼樣都還是有生意,好 電影就是好;《烈火情人》也有20年了,完整版票房也不錯,約100-200萬。海鵬、佳映 的片子就不行這麼做了。總之現在片商競爭激烈,藝術片很多,通常我是看導演、故事大 綱就可以決定片單了。有時會去看試片,確定跟我想像的劇情是否一樣,但也有叫好不叫 座的電影,例如《大預言家》、《血色海灣》等看了會令觀眾比較不舒服,就不賣了。但 也很難說,《送行者》我們也不知道會賣那麼好,可能題材發酵票房就衝上去了。 可不可以特別針對今年國賓影城入主長春後,他們喊出規劃成立「全台最大藝術電影院」 的口號,對於真善美及整體台北藝術電影映演生態環境,會面臨什麼樣的改變? 國賓入主後,原本的學者和長春戲院都重新裝潢了。首先,他們沒有考慮到藝術片觀眾跟 一般商業片觀眾是不同的。因為影城售票沒有分窗口,如果遇上《鋼鐵人》、《阿凡達》 這種商業大片,藝術片觀眾就得跟著一起繞圈子排隊,他們是很不願意的。再者敗筆是, 新裝潢後,原本學者的三大廳還是放商業片,長春原有的四廳改成兩廳,其一400多人座 的超級大廳,當然也針對播放美商八大的電影。所以,美商八大片子一定放在大廳,位子 最多,卻犧牲藝術片到地下二、三樓的小廳放映,只有30-60座位。 其實戲院本就有這種小廳存在,可供靈活運用。比方美商八大會規定片子一定要上映幾周 ,那麼如果生意好當然繼續放大廳,但若到第三周沒什麼票房了,就可以靈活運用這間小 廳做調節。不過,美商非常強勢的,像華納、福斯、博偉、環球、派拉蒙等還會跟戲院簽 約規定,大廳要幾週,中廳要幾週,結果最後大廳都還是放映美商的影片。而且美國人做 事一板一眼按合約走,根本不能騙的,曾經有戲院偷偷調換成小廳,後來被美商查到,結 果一直到現在他們的超級強片就是不給這間戲院放!而且若以西門町來說,美商也會挑戲 院,他一定挑生意最好的,通常先挑絕色,因為西門町他擁有最多共9廳,其他例如國賓3 廳、日新3廳、樂聲4廳、豪華4廳、新光3廳,除非超級大片要看大銀幕,觀眾才會特別選 擇國賓、樂聲、日新IMAX,總之美商是很強勢的。 所以國賓長春的藝術電影自然排擠到只能在地下小廳播放,藝術片觀眾就很不爽。本來說 如果藝術片生意好可以放大廳,但那幾乎不可能。加上美商八大片子又一直出,永遠不會 有大廳給藝術片了,導致觀眾大多還是往上走看商業片,很少往下走,又有安全考量。不 過國賓還是有他全省系統的優勢,台北有四家影城:國賓戲院、國賓微風、中和環球、國 賓長春,台南、高雄也有戲院,連鎖的促銷活動也許會吸引一些不同的年輕觀眾來看藝術 片,但絕對不會像以前了,票房一定往下掉。即使能夠維持現狀,國賓長春也是不滿意的 ,畢竟當初花錢裝潢就是期待能夠超越以前票房。 真善美現在兩廳都只放藝術片,當然不可能放美商八大的片子,何況八大片子那麼多,你 挑哪一個?而且我們兩廳本來就沒有太多排片問題。其實藝術片觀眾還蠻可愛的,他們也 沒什麼要求,很好伺候的,但你伺候方式不對的話,早期沒網路就算了,現在就開罵了。 所以國賓長春的做法對藝術片觀眾很不公平嘛,為什麼我要在地下室,在小廳看片?其實 藝術片放映的確不用很大廳,但也不能窩在太小的空間裡,不然跟高級一點的家庭影音設 備也沒不一樣。 因此最近有些觀眾就回流真善美了,本來我們票房是長春五六成,現在倒過來,他們是我 們五六成了。像連戰以前都在長春看,現在都跑來真善美看了。聽說國賓也緊張了,前幾 天有個片商老闆,還被國賓叫去「訓話」,問為什麼一個拷貝只在真善美上映,國賓長春 卻沒演?甚至還跟我們要真善美四個月後的片單,他們也都要排,沒辦法,這就是競爭。 不過即使如此,國賓強調每部藝術片都要映演的結果,也很容易造成場次不完整,時間又 差,排片排時段其實是門大學問呢。例如威秀影城的排片人,處理17個廳的功力就要很夠 ,哪些片要上要下,安排在大中小廳,你看似容易,卻非常不簡單,這是天才,因為要擺 平很多人。我們以前有時知道一定會有麻煩,有些老狐狸就乾脆關機,電話也不接,熬過 禮拜四,禮拜五排上去就ok了,排片會有各種狀況發生。不過最近國賓長春也出了很多狀 況,像機房冒煙,影片、人手出問題,最後只好送票了事。其實以前真善美也有出過狀況 ,我記得那時正在放《美麗人生》、《美夢成真》兩部片,觀眾很多,結果電梯有問題, 裡頭裝20人結果七樓竟然沒停,最後只好賠錢啦。 中影旗下的梅花戲院呢?尤其去年(2009)郭台強董事長入主中影後,聽說梅花預計今年 會重新開幕,它未來規劃的走向會和真善美不同嗎? 中影有一段時間,許多黨產要賣要關造成不少爭議,真善美也一度關閉引發網友連署搶救 。2005年真善美劇院經營權交給中時集團,內部走了不少人,我留下來了;但後來蔡正元 進來擔任董事長,股權內部經營都非常混亂,我就決定退休!直到2009年郭台強入主擔任 董事長,我才又再回來。郭老闆事業重心不在這邊,他也知道文化事業要賺錢很難,沒賠 錢就很好了。戲院員工薪水一個月20-30萬,夏天電費又特別貴,一個月也要20-30萬,要 撕多少票才能賺回來?本來郭老闆想把真善美關掉,但新聞局說不能,因為它是具指標性 的文化事業,想關都不行。 梅花戲院是2007年關閉的,本來也想租給別人,但郭老闆後來不租了,決定自己做。預計 今年十月開幕,本想改成四廳可是沒辦法,因為消防法規的問題,為了增加殘障廁所,本 來285位,一下少了很多,最後改裝成兩廳都各有170席座位。地理位置上,它周邊沒有其 他戲院,一樓買票,就走樓梯上去,老人家也不見得喜歡坐電梯啦! 我現在正在準備片單,未來梅花應該還是朝藝術電影走。我想計畫一些活動,例如前三天 免費看電影,放映一些經典作品,像《玫瑰人生》、《偶然與巧合》等;開幕時,再跟片 商談獨家單廳上映,至少讓大家知道新梅花在哪裡,然後看看這裡的新裝潢,硬體也很好 !未來方向的話,我也一直在思考,計劃梅花可以放映比較溫馨健康、閤家觀賞的藝術片 ,例如畫畫、跳芭蕾舞、親子主題等等,而且那邊靠近社區住宅,觀眾群應該比較不同, 也稍微跟真善美的方向有所區隔。 中影修復的影片也有可能,但不見得天天放,也許每周三、六,各切一、兩場,有生意就 陸續放上去。國片也可以在放,最近國片題材多元化,觀眾接受度愈來愈高,例如《海角 七號》、《艋舺》票房都有破億,年輕觀眾喜歡偶像趙又廷、阮經天,市場是由這群年齡 層取決。王童導演就說,拍一輩子電影的票房總和還比不上人家一部電影!以前國片一部 賣2000-3000萬很不得了了,《稻草人》很不錯了也才2000多萬,一輩子拍30多部片抵不 過人家一部片票房,而且要加很久才能到1億呢!我想未來《痞子英雄》一定賣,《賽德 克巴萊》明年上片,不知有沒有辦法再突破。所以梅花經營型態慢慢去改沒關係,就像超 商、誠品一樣,賣不好就下架,一直汰換。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23.192.207.199 (08/01 20:42)
文章代碼(AID): #1CLMk8LR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CLMk8LR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