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食托邦」 透視飲食真相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5年前 (2010/10/26 06:5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 2010.10.24 看似豐衣足食的當代,糧食短缺的問題依舊嚴重,食物供需失衡、經濟全球化威脅在地農 產等議題日益複雜。2010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以「食托邦」為名,企圖藉盤中飧透視飲食 背後的真相,思索並回應全球共同命題。台灣近年引發爭議的死刑,也以「最後的晚餐」 成為討論議題。 吃什麼好呢?假如這是你的最後一餐。 全球約有50個國家仍執行死刑,執刑前大多有所謂「最後晚餐」,媒體會詳細記下臨死的 囚犯吃些啥?瑞典藝術家畢傑與柏格隆(Bigert& Bergstrom)90年代因為閱讀死刑犯相 關報導,因而對這個議題產生興趣。 他們翻遍圖書館尋找有關死刑犯最後一餐的文獻,發現付之闕如,於是決定自己尋找答案 ,最後拍下融合動畫、雕塑與裝置的紀錄片「最後的晚餐」。此片最近受邀參加由陳永賢 、胡朝聖策畫的「食托邦─2010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最後一餐 非死囚最愛 「最後的晚餐」以曾為200名死囚煮過最後晚餐的美國人普萊斯為主軸,乍看像是個美食 實境秀,普萊斯一邊烹調炸雞、鱸魚、薯條…一邊說故事。有一名死囚無法面對執刑的恐 懼,在行刑前服安眠藥自殺了,獄方費好大一番工夫將他遠送醫院洗胃,接著在他半死不 活時為他準備最後一餐、讓他坐上電椅,最後飽食一餐的是普萊斯。 一位南非前死囚在無罪獲釋後回憶,南非的死囚要求的最後一餐不是自己最愛吃的,而是 要給獄友享用的,獄友們都餓個半死,而臨死前的死囚根本吃不下。一位泰國前典獄長透 露,許多食不下嚥的死囚把最後一餐捐給僧侶,而僧侶會留意他們愛吃些什麼,以便祭祀 時為他們預備。 日本的民間習俗篤信,要餵飽將死之人,以免他們成了餓死鬼。泰國等信仰佛教的東方國 家,以食物祭祀亡者。對西方人而言,死亡與食物的聯結,與基督信仰密切相關。 菸與酒 常比食物重要 耶穌基督與門徒相聚的最後晚餐,在基督受難、復活後,轉化為聖餐儀式,以象徵分享耶 穌的神性;也因此,一位德國作家嚴詞批判為死囚準備的「最後晚餐」不倫不類。對死囚 來說,菸跟酒往往比食物更重要。曾被囚禁32年的日本前死囚免田榮回憶,死囚最想要的 其實是香菸。許多死囚不但要求行刑前哈菸,甚至是一邊吸菸一邊服刑。 擺出型男pose的普萊斯邊烹煮邊說,美國的法律在執刑前都會宣示以國家或州政府的名義 執法,「這是用全州(國)人民的名義授權殺人!」畢傑與柏格隆反問觀眾:「究竟誰能 決定另一個人的生死?」死刑的爭議在於它不可逆轉,而法律誤判無辜的可能性極高。死 刑究竟是不是最嚴厲的懲罰?對他來說,終身監禁才是「最慘的刑罰」。 凝視未來 猙獰又詭異 「最後的晚餐」令人聯想波蘭名導奇士勞斯基的「殺人影片」,透過冷酷的死刑探索人際 與社會的疏離及法律的不公。大導演並未如人權主義者為死囚辯護,卻藉此反詰基督信仰 裡「不可殺人」的誡律、社會及法律的殘缺。 台灣當代藝術家陳界仁著名的錄像作品「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從一張法國士 兵拍攝1905年清代凌遲死囚的照片發展而來,藉由錄像,陳界仁企圖還原照片中死囚被施 以鴉片延遲了死亡與痛苦的恍惚,乃致出現一抹既猙獰又詭異的笑,陳界仁形容是「一種 凝視未來的笑」。 瘋癲式覺醒 死囚自覺 在此,死刑成了「引子」,陳界仁關注的是在全球化下,「違背支配者所宰制的『新秩序 』的態度」。他認為,在全球化的傳媒包圍宰制下,我們難逃「被觀看」、「被敘述」的 處境,而死囚出現了「瘋癲式的覺醒」是「一種主動的文化策略」,已然從新秩序和消費 社會的價值體系中脫軌,「重新敘述、為自己重新命名」。 沉溺於全球化傳媒、消費主義的芸芸眾生,像是被鴉片逐步麻醉而不知,能否出現一絲絲 覺醒?則是個大哉問。 -------------------------------------------------------------------------------- 浪費生活、人吃人社會 錄像作品踢爆 「豐衣足食的渴望讓食物與生命之間產生一座虛擬國度,飢餓或溫飽成了進入理想國的基 本關鍵。『食托邦』(Eattopia)的概念於焉產生。」策畫「食托邦」的胡朝聖、陳永賢 指出。 「食托邦」以飲食文化當起點,藉由從全球徵集而來的數十件錄像作品,逐次探索飲食、 身體、慾望、權力、消費、美學、社會等聯想及其背後龐大的全球現實。 美國藝術家傑洛米‧西佛因為好奇「究竟有多少完好的食物被丟棄?」和友人身著潛水衣 「潛」入洛杉磯超市的大型垃圾車,打撈出大量稍有破損便整盒被扔的雞蛋和水果,以及 即將到期的肉品。他將戰利品當成正餐,並將整個過程拍成錄像「潛水!遠離美國的浪費 過生活」,曾獲多國影展獎項。 在烏茲別克,盲人為維生在街頭吟唱賣藝,仍無法求取溫飽,被迫以低廉的價格販售點字 書給肉販。因點字書頁的紙材較厚,肉販拿來包帶血生肉、不易滲血水。參展錄像裝置「 金絲雀的榖子」同時呈現盲藝人的生活、包過肉的點字書頁、肉販與待售的動物屍體,帶 有強烈的隱喻。 參展藝術家不乏「大腕」藝術家,如澳洲重量級藝術家麥克‧帕的錄像「二次身體計畫」 ,藉食物、政治人物圖像挑戰身體耐受極限─將活跳跳的魚、不知名的濃稠液態物等倒入 人體私處、口腔;在自己的腳上綁炸藥玩爆破;甚至是兒童不宜觀看的自殘動作…遊走身 體臨界的同時,探索存在的意義。 台灣藝術家陳界仁首次公開的錄像「無居所者、租屋者、房貸者的肖像」,是所有參展錄 像中唯一沒出現具象食物的。他邀請12名友人,緩緩攀爬堆積如山的建築模板堆,抵達中 央的建築模型,在虛幻與真實之間,觀者彷彿看見:「在台北購屋,必須不吃不喝XX年! 」的標語,「人吃人的社會」的隱喻也呼之欲出。 -------------------------------------------------------------------------------- ●「食托邦」即日起在鳳甲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大業路166號11樓)展至2011年1月2日( 周一休館)。 ●「在帝國的邊界上─陳界仁1996—2010」即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至2010年11月14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148.42
文章代碼(AID): #1CnWgNQI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CnWgNQI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