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楚浮的《柔膚》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 talk to her)時間15年前 (2010/11/17 05:37),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21392379 在此以前的兩三年間,我有點受到Hitchcock的有關默片概念的影 響:在一部影片中,對話愈少愈好,這就是La peau douce(柔膚 ;又譯軟香溫玉)以及Fahrenheit 451(華氏451度)大量採用視 覺畫面的原因。但自此以後,當我回到法國時,我在拍La Mariee etait en noir(黑衣新娘)一片時得到了補償,在該片中我讓男 人們大量地說話,而且從此以後,我就非常高興地讓影片中的人 物充分地去表達而再也不怕它們有機會時喋喋不休了…… -Truffaut,《70年電影月刊》第150期 以上是Truffaut在接受關於Domicile Conjugal(家庭生活)採訪 時,對於自己的創作過程的回溯。而有些評論的確也指出,他在Les 400 Coups(四百擊)以後的成績大體而言並不亮麗,一直到了70年代 的Domicile Conjugal以及La nuit americaine(日以作夜)才有所起 色,後者甚至奪下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儘管正如Truffaut所說的 ,我們理應支持任何導演的創作理念;但也許是因為Truffaut本身是 私生子,中學又未完成學業早早就輟學在外謀生計,生活的辛苦使得 他也曾直言不諱他會在意觀眾的感受以及票房;再者他的創作手法的 確也是雅俗共賞的路線,且La peau douce的確也是他的作品中比較不 受後人重視的。 筆者在觀影經驗中的確也覺得這部作品不若他其他的傑作,有種 溫和的感動人的質素;而筆者在最近的創作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 ,恰巧想到Truffaut的這段話,仔細想想才瞭解問題癥結所在。因此 打算在這裡試圖對該問題做出初步的澄清,也算是當作順便釐清自己 的思路。 任何看過La peau douce的影迷一定都可以理解上述引文Truffaut 所意指為何:在該片中他的確大量地採用了許多Hitchcock式的手法: 例如開場趕飛機的橋段、中間主角參加聚會而無法和女主角碰面的段 落、以及最後男主角遭妻子槍殺的過程。然而,這些手法的挪用適當 嗎?如果不適當的話,那麼問題究竟是出在哪裡?筆者經過思考後目 前的結論大致如下:兩人對於愛情題材處理的氣質稟性根本完全不同 。 眾所皆知,Hitchcock對於女性的觀感和Truffaut簡直南轅北轍。 無論是他對他妻子有如母親般的依賴,以及在他過世以後有新聞指出 Hitchcock可能性騷擾女演員的事,這些都不是Truffaut看待女性的方 式。Truffaut其實是一個非常中性的人,甚至可以說只是剛好他的身 體是男性而已,從這樣的想法我們才比較能理解他為何不但總是能充 分發揮出女性演員天生具有的氣質,以及他和眾多女性工作人員的良 好互動,甚至為何他的影片總是有種中庸而溫和的美感。 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發現Hitchcock對女性的觀點其實也同樣地 反應在螢幕上: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Marnie(豔賊)中有一個接 吻的段落,其畫面構圖方式其實根本就是完全在服務男性觀眾,因為 畫面的焦點完全聚集在被軟禁的女主角。至於故事題材更是不用說了 ,證據根本不勝枚舉。 也因此儘管兩人都非常喜歡默劇,甚至Truffaut到晚期已經增加 了劇本的對話但仍也不忘穿插默劇風格的段落,但挪用Hitchcock的手 法失當仍然使得他的部分作品留下了缺憾:他的作品不像Hitchcock的 作品中,往往需要一種性和窒息混雜的感覺,因此需要許多明確的默 劇視覺手法構成作品基調。懸疑感透過視覺傳遞是最有效的,但Truffaut 的作品對愛情題材的描述往往是溫和的,因此默劇手法固然可以挪用 ,而且這些手法也型塑了Truffaut電影中特殊的幽默感;但如果完全 以此為基調,其風格上的衝突是可以想見的。 可能被提出的疑問是:難道愛情題材就不能完全以視覺作為鋪陳 的基調嗎?當然可以,只是這種手法所導致的效果可能不會是Truffaut 所想要的。一方面以對白為主建構愛情劇的手法已經根深蒂固,使得 以視覺傳遞訊息為主的手法儘管在今日仍然相對不受觀眾青睞;另一 方面如果就算真要以視覺及畫面作為主要傳達劇情方式的手法,如果 又要刻意避開可能會導致懸疑的感覺,那究竟還有什麼手法是適合於 Truffaut的風格的?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目前還沒有想到適當的解法。目前常見的手 法之一,就是以長鏡頭讓畫面相當程度地還原在經驗過程中的真實時 間感,且因此多半不加上配樂以加強真實感。但行文至此,對於Truffaut 熟悉的影迷一定可以馬上意識到:這份真實感不是Truffaut所要追求 的,他在和Hitchcock的對話錄中,常常強調如何透過畫面傳達訊息, 儘管這些畫面根本不會發生在真實生活中。而且他本人也提過,對於 他而言不太使用配樂的導演是非常勇敢的,因為這必須仰賴畫面完全 支撐起劇情和氣氛;他對Georges Delerue這位傑出的配樂家倚賴之深 也由此可見一斑。 那麼可不可能存在著一種手法:既是完全以畫面傳遞劇情為主, 但同時也不會懸疑式的、也不是還原真實時間式的?筆者目前還沒想 到,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本來就相當程度地依賴日常語言 (但筆者想要特別強調的是:那些還原真實時間的手法並不因此不真 實甚至不動人,因為我們在獨處時其實常常不說話,只是這種真實太 殘忍,有時會殘忍到讓人無法接受);但其實也有可能是筆者的想像 力有限,也許存在著其他傑出的導演,早已或即將解決了這個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5.216.238 ※ 編輯: prc 來自: 118.165.216.238 (11/17 15:16)

11/18 06:09, , 1F
推推 喜歡這種文章
11/18 06:09, 1F

11/18 15:59, , 2F
11/18 15:59, 2F

11/18 17:18, , 3F
11/18 17:18, 3F
文章代碼(AID): #1Culc8gn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Culc8gn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