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1965眼中的巴黎…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不伎不求)時間14年前 (2010/12/29 01:5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一部集合了六位法國新浪潮名導拍攝的短片而成的電影《1965眼中的巴黎》,主題當然是 在談巴黎,但又不是在宣傳巴黎,而是一部身在巴黎的電影。可想見的,《1965眼中的巴 黎》沒有出現聖母院,也沒有出現艾菲爾鐵塔,導演們將巴黎設定為發展自身電影語言的 場所,《1965眼中的巴黎》說的是六個在巴黎發生的故事。在這場只給了題號的命題作文 中,六位導演(Jean Douchet、Jean Rouch、Jean-Daniel Pollet、Eric Rhomer、 Jean-Luc Godard、Claude Chabrol),在名為巴黎的這個都市中發展了自己的故事,同 時不可避免的觸及戰後歐洲的社會矛盾。 二次大戰導致的西方文化中心的轉移和現代社會的發展困境在這部短片集中已經可以看見 端倪。美國在文化上的影響力以及象徵著財力的各種形式的觀光客出現在巴黎的街頭(或 者可以在這裡稱之為一種擴散式的侵入),從這些導演的眼中看來,它可以是對巴黎仍抱 有浪漫幻想的美國女留學生(Jean Douchet:Saint-Germain-des-Pres),也是參觀著法 國民眾根本不會去的凱旋門的遊客(Eric Rhomer:Place d’Etoile),更是在巴黎街頭 樹立起的巨大美國車輛廣告(Jean-Luc Godard:Montparnasse et Levallois)。在這之 中更深層的關係是,新浪潮電影導演們從美國電影中學習和轉化的電影語言,即使是法國 性的代表的具體幻象城市:巴黎,美國的影響也無處不在。 另一方面西方的現代性社會之內的矛盾也逐漸顯現,階級之間的差距逐漸擴大,而人在現 代社會中跟自我的異化越來越強烈,在(Gare du Nord)中Jean Rouch用紀錄片式的貼近 攝影拍攝一位住在巴黎市區小房子的女性如何因為生活失去理想,最終當一個契機擺在她 的身前時,她已無力去承受這種未知的恐懼。 Jean-Daniel Pollet的Rue St. Denis,簡短的拍了幾個街頭鏡頭就把場景拉進室內,透 過精采的鏡位,說了一個關於在餐廳的洗碗工光棍和應召女間基於金錢交易下的「前戲」 :模擬的愛情。如果愛情可以透過資本交易的形式去模擬,那麼把愛視為崇高精神的這種 觀點,是不是也變成了一種特定階級的意識形態了呢? 在(Place d’Etoile),侯麥描述的「英雄」,一個服飾店的售貨員,在巨大且規律化 的交通系統中,每天規律化的上下班,不能忍受任何非秩序化的事件,同時因為這種非人 的生活累積了巨大的壓力。他不斷地在因凱旋門而集結的交通系統道路行走穿越,而無論 如何「英雄」如和嘗試要去避開它,那巨大的凱旋門總是在影像中提醒觀眾它的存在。 喜歡把眼光放在中產階級的Claude Chabrol的(La Muette),拍出了下一代在父母之間 的偏見、暴力與爭吵中選擇塞上耳朵,沉默的假扮一個好孩子,最終聽不見自己母親的呼 救。影片的最後一段,母親跌落樓梯面目猙獰的死去,而孩子因為戴著耳塞若無其事地走 出家門,在大街上躊躇,在拍攝孩子的鏡頭中,聲音靜止了,影片中的巴黎,沉默得可怕 。 在《1965眼中的巴黎》的故事中存在的法國巴黎社會世代、階級、區域的矛盾,提醒我們 ,一個巨大的社會變革的動力已經不遠了(1968年的學運)。 -- 辛苦的歲月是過去的歲月 人們期待痛苦以便工作 http://tw.myblog.yahoo.com/oberon48-boyc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56.125

12/29 22:53, , 1F
最喜歡尚胡許的版本
12/29 22:53, 1F
文章代碼(AID): #1D6YFwky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D6YFwky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