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一些傑出的導演手法 (1)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 Le rayon vert)時間14年前 (2011/06/29 03:16),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32838602 導演之所以重要,正在於同樣的劇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現;這 也是為何同樣的歌劇卻可以一直有不同的舞台和手法呈現,當然這在 電影裡也是一樣的。而那些傑出的導演手法總是叫人拍案叫絕,因此 這一篇將整理出一些最令筆者讚嘆的手法。 當然由於任何人的所知都是有限的,所以這裡列出的答案並不具 有排他性,同樣的技術環節當然不只有一種好的呈現方式,因此當然 也歡迎所有讀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的補充:) 最佳視角切換: 楚浮(Francois Truffaut)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Les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197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HqRGG9ZhSk
當然所有傑出的導演在視角上的切換是不可能混淆的,因為視角 的混淆相對地會使得要傳遞給觀眾的訊息變得混亂。然而在那些楚浮 最傑出的作品中,視角上的切換有著更進一步的意義:楚浮只會在主 角情緒達到最頂點的時刻才採用主觀視角;如此一來其他那些客觀視 角的鏡頭便像是在累積情緒一般,使得觀眾在看到主觀視角時更能進 入主角的情緒;同樣的手法可見〈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但此一手法在〈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中使用得最為精煉而集中 。 最佳意象使用: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撒旦的情與慾〉(Antichrist, 200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n-EzB3_Pcc
在西方影劇界對於水的意象的使用,已經有一些大致上的共同想 像,例如可以象徵情感等等;但在中國傳統戲曲裡似乎就不是賦予同 樣的意涵,也因此對一些觀眾而言,有時會無法理解這些意象的延伸 使用。然而拉斯‧馮‧提爾在〈撒旦的情與慾〉的開場中,除了做出 對塔可夫斯基(Tarkovsky)致敬的落雪絕美畫面,在此一意象的使用 上也是用得直接明瞭,點出了此一意象延伸之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 2:08-2:47處男女主角的重要部位為何被借位遮住了,而畫面中水瓶的 作用又為何(此影片連結有性器官裸露,讀者請自行斟酌)。 最佳片尾配樂使用: 侯孝賢 〈悲情城市〉(198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0ybuJYYsUE
絕大部分的觀眾都不看片尾其實是一件滿可惜的事。播放片尾可 以做的事其實非常多:回味整部電影、注意工作人員名單等等,有時 片尾的配樂也是特別寫的,且由於這時音樂不需服務畫面,本身在創 作上會有更大的自由度(例如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的片尾曲 )。但是侯導那些最傑出的片尾不只於此:在〈悲情城市〉中,片尾 配樂是延續了最後一個鏡頭,這時會使得片尾有種在畫面上「留白」 而把重點放在音樂上的感覺;同樣的手法亦可見他的〈珈琲時光〉。 最佳服裝畫面: 馬汀‧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2002) 一般在處理舞會畫面時,最後常常在男女主角對白結束後,鏡頭 會拉成俯視的全景;但是這樣的手法會有一個問題:男女主角在畫面 中的地位會和其他人物等值因而被湮沒了。史柯西斯或許注意到了這 一點,因此在〈紐約黑幫〉的舞會場景中,雖然他運鏡的手法依舊, 但是在此他是透過服裝解決這個問題的:讓全景中的其他入鏡的人物 都穿上顏色相近且較不鮮艷的服裝,只有女主角例外,且在燈光的色 調上亦讓其較為顯眼;如此一來當鏡頭拉遠時,男女主角在畫面中依 然是顯眼的。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橋段,但就足以讓我們看見史柯 西斯對畫面思考之清楚(youtube無該場景之影片,讀者請自行參閱影 片第66分處)。 (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5.220.249

06/29 05:01, , 1F
史柯西斯早期"純真年代"的服裝也很講究
06/29 05:01, 1F

06/29 11:20, , 2F
最後一段稍有增修
06/29 11:20, 2F

06/29 15:55, , 3F
推侯導片尾配樂的使用
06/29 15:55, 3F
※ 編輯: prc 來自: 118.165.219.240 (06/30 02:00)
文章代碼(AID): #1E2YYceM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E2YYceM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