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從寫實及新寫實主義看台灣的生育津貼問題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 Le rayon vert)時間14年前 (2011/09/08 02: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36130787 從《罪與罰》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任何讀過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的重要作品的人,都不 得不佩服他對惡的問題思考及刻畫之深,而《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The Brothers Karamazov)中〈宗教大審判官〉一節,甚至是宗教哲 學中最喜歡引用的範例之一。那麼對於杜氏而言,問題究竟是否有解 ?甚至對一般人而言,我們是否可能在宗教以外找到問題的解答?這 個問題對杜氏以及被他的作品所震撼到的讀者而言,是活著的時候最 深刻難解卻也最迫切的問題之一。 這個問題的張力在《罪與罰》的結局中達到最高峰。在結局中, 我們不知道殺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的主角究竟是否真的懺悔了;儘管 主角自己向女主角索取了福音書,但卻放在枕頭底下一次也沒翻開過 。他的腦海中只有浮現過這樣的想法:「難道她的信念現在就不能成 為我的信念?至少,她的感情,她的志向,......。」或許會使得主 角不願意翻開福音書的原因是:儘管罪和罪不能抵銷,因此放高利貸 的人並不代表她就死有餘辜;但放高利貸壓迫窮學生是真的難以讓人 忍受,正如台灣的高房價一般。 但主角腦海中的念頭,其實正是杜氏的思想核心之所在:既然活 著很痛苦是真的,那麼愛也是真的,情況就像不同的罪行無法抵銷那 樣。也因此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結局裡,杜氏提供了一個不是 解答的解答:他讓老三和小朋友們透過參加窮男孩的喪禮聚集在一起 ,讓老三發表巨石旁的演說。無論是否受到聖經對小朋友的正面形象 描述影響,杜氏大抵自己也是個極熱愛小朋友的人,因此他不只在〈 宗教大審判官〉一節中,引用俄國當時有地主讓獵犬吃掉偷吃食物的 僕人的孩子的社會新聞,來指出如果有上帝,那麼為何會有無辜的小 孩遭受不合比例的虐殺這樣的罪惡存在;在結局中,他也讓小朋友們 宛如天使一般聚集在老三的身旁,讓老三稱呼這群小朋友為小鴿子們 ,而讓演講以至於整個故事在小朋友的歡呼聲中結束。 從文學的寫實主義到電影的新寫實主義 而對於兒童意象的使用,也從文學上的寫實主義一路延續到電影 的新寫實主義,但是操作手法比較多都選擇以負面刻畫,即透過兒童 的受苦受難以凸顯出生活的艱困和不公平,這大抵和巨石旁的演說這 類的橋段因為篇幅太長而不適合放在電影上有關。其中最顯著的例子 為新寫實的名作《單車失竊記》其編劇Zavattini,他在這部作品中讓 小男孩Bruto和爸爸一起在義大利的街道上尋找失竊的腳踏車,試著轉 換成和當今社會相符的場景:爸爸只領最低薪資,但是賴以維生的機 車卻被偷了,因此爸爸只能帶著孩子四處尋找機車,否則根本無法工 作餬口;而在過程中肚子餓了只能勉強果腹和看著隔壁桌的大餐流口 水......情境的種種細節都讓Bruto在片中喊著爸爸時讓人感到心酸和 難過。 而Zavattini除了編劇以外,自己也有過同時編導的經驗。《城市 愛情故事》(L'amore in citta; Love in the City)是集結數位義 大利導演們所拍攝的同一主題短片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當然就是安 東尼奧尼(Antonioni)和費里尼(Fellini)的段落,而這部新寫實 主義的作品和當今的《巴黎我愛你》或是《紐約我愛你》風格大異其 趣,幾乎所有作品都是在刻畫都市化後現實對愛情的摧殘,例如安東 尼奧尼就是以為了愛情而自殺為主題,而費里尼則是以婚友社為主題 。至於Zavattini的部分則取材當時義大利的真實社會案件:一位未婚 媽媽由於其身分導致失業而無力扶養他的兒子,因而在情急之下棄養 了他的兒子,但隨即反悔主動向安置他的兒子的教會聯絡,也因此遭 到逮捕判刑。而這段作品不但使用了當時的報紙,甚至演員就是當事 者本人,因此儘管擬真但卻極富爭議。但無論如何,這部作品都刻劃 出未婚媽媽往往會有的辛酸:自然未必總是公平的,例如性行為導致 懷孕,比較不負責任的男性會選擇一走了之,只留下女性一個人擔負 起所有的責任。而許多的社會現象正是環繞在此一兩性生理差異上所 建立起來的,例如華人傳統下的社會,父母對女兒的人身安全和交往 狀況,往往會比對兒子有更多的要求和約束;仔細追究其原因便可發 現上述的解答。然而更叫人不堪的是:這樣的悲劇其肇事者正是妻小 的父親/伴侶本人! 新寫實主義對台灣生育津貼政策的警示 可悲的是,當筆者觀賞完《城市愛情故事》後,隔天便看到重覆 此一悲劇的政策:「11縣市生育津貼 不給未婚媽媽」(連結請見: http://tinyurl.com/3tqr53m)。試問:這樣的政策如果是一種懲罰 ,那麼它真的懲罰到真正因為逃避責任而該懲罰的人了嗎?而且作為 一項社福政策,其目的是否在於透過社會既定而未加以反思的價值觀 ,而對該價值觀所歧視的現象進行懲罰?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一項社 會福利政策根本就不應該為了減少發放補助的數量,而對補助對象進 行未經審慎反思的價值判斷。更進一步地試問:如果政府不能審慎地 反思這些社會上不經思考而約定俗成的價值觀,那麼間接民主和直接 民主的差別究竟在哪裡?行使公權力的政府機關真的有發揮其專業以 盡其職責嗎?這不是一句「地方政府自籌財源,中央無法強制統一」 就可以帶過的,如果政府官員真正地體認到自己是人民的公僕。因為 這樣的政策問題儘管和經費有關,但基於經費考量的結果卻是本末倒 置,而未能幫助到有些真正也需要獲得幫助的人。 當然,如果公僕不爭氣,人民作為公僕的主人便要發揮監督的力 量,千萬不要白白浪費了給僕人的薪水以及作為一個主人所應該享有 的權利;而這也是為何筆者雖然身為男性,但仍然寫了這篇文章,以 參與這項和筆者永遠扯不上關係的政策的討論和監督。但只有筆者一 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筆者也在此希望有更多看到這篇文章的人, 能夠持續關注此一議題而讓台灣社會變得更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5.218.242 ※ 編輯: prc 來自: 118.165.218.242 (09/08 09:05)
文章代碼(AID): #1EPxNKw2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EPxNKw2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