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金融風暴危機?轉機? CNEX影展全紀錄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4年前 (2011/10/13 13:5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documentary 看板 #1Ebdo21N ] 2011-10-13 中國時報 【江家華/台北報導】  荷蘭籍的女導演哈妮曼(Heddy Honigmann)以紀錄片《金屬與憂鬱的國度》,記 錄九○年代初期,擁有七百萬居民的秘魯首都利馬,在政局混亂導致的經濟衰退中,全民 紛紛投入開計程車謀生的風潮。當時就算是自用轎車,只要貼上價值一美金的「TAXI」貼 紙,便可以兼差當計程車執業。這部影片被選入今年CNEX紀錄片影展「機不可失」當中。  哈妮曼被稱為「溫柔的觀察家」,她走訪都利馬,每段訪問都以坐上計程車為起點 ,訪問這些開車的計程車司機。有醫生、演員、剛畢業的中學生、老被酒醉老父毆打的未 婚媽媽,他們都以開計程車為業。有人即便車門已經關不起來,也要拚了老命載客,也有 人因為車子無法上鎖,鎮日憂慮吃飯工具被偷走。  哈妮曼跟拍一名司機的途中,曾發生被警察攔下盤查的經驗,沒想到,警察弄清楚 哈妮曼拍片的內容後,竟表示自己其實下班後也兼差開計程車,還詢問導演要不要也順便 跟拍他。  策展人吳凡表示,這次CNEX紀錄片影展以「機不可失」為主題,選了不少片子談的 都是探討二○○八至二○○九年的金融風暴如何衝擊全世界,對社會結構、生活價值產生 影響,由英國導演辛頓(David Sington)拍攝的《資本主義的陷阱》、美國導演查爾斯 弗格森(Charles Ferguson)拍攝的《黑金風暴》這兩部都是具代表性的影片。  《資本主義的陷阱》曾獲邀在日舞影展放映,辛頓拜訪耶魯與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諾貝爾獎得主,追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剖析金融環境。影片以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大蕭 條與二○○八年的金融風暴比較,指出金融危機發生前,經濟市場上都有股看似一片光明 的假象。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更在片中批評資本主義:「主導世界運作的經濟模型 是有瑕疵的。」  《黑金風暴》獲得今年奧斯卡金像獎及美國國際影評人協會的最佳紀錄片獎項,弗 格森回顧這場經濟犯罪中,金融業者、政治人物和記者們扮演的角色,並且在片中標明拒 絕受訪者的姓名,凸顯張力。  除了宏觀探討金融危機,也有部分影片記錄的是小人物在金融危機中自救的方式。 加拿大導演卡斯特納(Jamie Kastner)的《搶救$$大作戰》,記錄歐美小市民發展出另 類的謀生方式,像被裁員的華爾街作業員,以畜養羊隻啃光草坪上的草,作為鋤草的新興 工具。  台灣方面則有導演傅榆的《百萬格子小富翁》,記錄金融風暴後,台灣街頭出現大 量的「格子店」,每個店面分隔成上百個小格子,由承租者販售創意商品。傅榆記錄三個 女性格主的創業,又見證了這些格子店的消沉。  吳凡表示,CNEX影展這次要強調的是「危機」與「轉機」的並存,除了金融災難, 還有有描述天災後的應變以及探討個人生命歷程等不同單元。另放映〈大師專題-賈樟柯 〉及動畫紀錄片專題。影展十月廿九日至十一月六日在板橋多功能文教館、國賓影城、誠 品信義等地放映。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20.128.63.106 (10/13 13:58)
文章代碼(AID): #1EbdtOrD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EbdtOrD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