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金城小子》 劉小東30年的返鄉路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4年前 (2011/11/28 08:0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documentary 看板 #1Eqiqbgz ] 2011-11-28 中國時報 【江家華/專訪】  畫價不斷刷新拍賣紀錄的劉小東,早是藝術界的明星,二○一○年他回到故鄉遼寧 省金城作畫,畫下他家鄉老友的變化與肖像。劉小東十七歲離鄉到北京生活,當年為了報 考北京中央美院油畫系,曾返鄉問朋友誰自願成為他的模特兒。三十年後,他再回到家鄉 ,畫的還是這群小時候打打鬧鬧的夥伴。只是,他們都成了中年人,老得不像樣,每個人 背後都有家庭和生活的負擔,「看到這種變化,有一種很深的悲傷。」  剛獲得第四十八屆金馬影展最佳紀錄片的《金城小子》,記錄的就是劉曉東二○一 ○年這趟返回家鄉作畫的過程,由台灣導演侯孝賢監製,台灣導演姚宏易掌鏡。  「拋開人情世故的複雜,忘掉藝術,我只是試著還原他們應該有的樣子。」劉小東 說,這些從小長大的朋友再度相聚,似乎回到過往的日子。金城的生活圍繞全鎮最大的蘆 葦造紙廠,劉小東的朋友生活多與造紙廠緊密連結,他們接替父母成為造紙廠的工人,這 也是在這城鎮上最為榮耀的事情。  劉小東第一張畫畫得特別辛苦,他的友人力五住家環境狹小,他只能坐在床上作畫 ,油墨味道讓他暈眩,畫完後得歇息幾天。他接下來在撞球間畫女性好友小豆、在KTV 畫老闆郭強,他甚至還畫了小時候的舊家和那時候根本不存在的公園。  「作畫的過程就像參加了一場追悼會,追回過往的自己。」劉小東說,畫作《肋骨 彎了》,畫的雖是友人旭子和力五光著上身站在玉米田旁,靈感卻是來自他在北京偶然看 見老人在臭水溝邊研究自己的X光片。老人掛念自己病情,地點不合常理,但他卻覺得非 常吻合自己當時「被這座城市遺棄的心情」。  藝術家艾未未曾讚譽劉小東長年以來以人為主題的畫作,「呈現出一個國家的傷口 和一個藝術家無言的立場」。事實上《金城小子》是劉小東第二次創作過程被拍攝的紀錄 片。第一次是大路導演賈樟柯在二○○五年以紀錄片《東》,記錄劉小東到三峽描繪三峽 搬遷工人的生活,也記錄了時代的變遷。  二○○二年劉小東首度旅遊至三峽,由於三峽地區的險峻與洪流水患,造成陝西地 區相關幾個村落面臨自然、農業與生命威脅,整府決定以十年時間將這些村落的居民全部 遷出,啟動大規模的搬遷工程。劉小東二○○○年到三峽初次見到搬遷工程,大受震撼, 隔年再回到三峽,遇上SARS爆發,他以兩名戴口罩的拆遷工人構圖,創作了《三峽大 移民》。二○○五年,第三度回到三峽,正式著手大規模畫作《溫床》的製作。  「作為藝術家,有這個責任在第一線客觀記錄,不論畫作、紀錄片都一樣。」劉小 東表示,搬移三峽城鎮的工程,就像中國發展縮影,他邀請賈樟柯與他見證這歷史性一刻 。  《溫床》原定畫十二個拆遷工人,不過其中一位意外死亡,最後成了十一個工人的 畫作。隔年,他到泰國曼谷畫了十一個女性與床墊的油畫,成為畫作的續集。「亞洲社會 近年來不斷面臨移民遷移漂流,中國三峽的居民並非出於自願,對照於泰國這些主動自願 的移民,兩者的心理承擔上極為不同,卻能相互照應。」 導演拍出記憶中美好的金城 2011-11-28 中國時報 【江家華/台北報導】  紀錄片《金城小子》由導演侯孝賢掛名監製,導演姚宏易拍攝。劉小東與姚宏易是 交情近廿年的老友,兩人相識,由中國作家阿城居中牽線。曾經拍攝劇情片《愛麗絲的鏡 子》的姚宏易,在《金城小子》中,以金城人生活的中心、亞洲最大的蘆葦造紙廠拍攝, 也拍出陽光普照,帶著閒散和美感的金城。他說,「我刻意在鏡頭前美化金城,為的是呈 現記憶總是美好的。我也深深相信,劉小東記憶中的金城,也絕對是美好的。」  為了卸除劉小東友人對於鏡頭的恐懼感,姚宏易每天與金城友人一同吃飯喝酒。也 因紀錄片拍攝,姚宏易第一次親眼見到劉小東作畫。他表示,劉小東每天早上七點起床作 畫,生活非常規律,甚至為了蓄留體力作畫,還得勤加運動。他也在劉小東身上看見所有 創作者的「孤獨精神層面」。他說,他和劉小東兩人在街上閒逛,他問劉小東一個問題, 卻發現劉小東答非所問的時候,便知道他又一頭栽進畫中的世界。  《金城小子》即日起於光點台北之家放映至十二月二日,同名畫展也將於十二月中 旬於台展出。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80.176.103.152 (11/28 08:02)
文章代碼(AID): #1EqizbrK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EqizbrK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