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帕索里尼的《馬太福音》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 Le rayon vert)時間13年前 (2012/01/06 00:1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41034023 並非所有的題材新拍的版本都能像諾蘭(Nolan)的《黑暗騎士》 一樣廣受好評,因為藝術不比科技在技術上可以累積,導演的天才往 往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相較於幾年前上映後便讓有些人決定在觀賞 後受洗的電影《受難記》,筆者雖然當時也到了戲院裡看了這部電影 ,但相較之下筆者更為欣賞帕索里尼(Pasolini)所拍攝的《馬太福 音》。 這或許會讓有些人感到吃驚,因為他正也是《索多瑪的120天》的 導演。但其實這並不影響他拍攝一部好的福音題材電影,就好像虔誠 的人有可能口才好或口才不好,這或許會讓他們在傳教時順利的情況 有落差,但這在相當程度上並不影響虔誠這件事,在這裡只是情況反 過來而已;也是因為如此,所以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才會說能夠 寫悲劇的人同時也能夠構思喜劇,而在這裡則同樣適用在題材是否具 有宗教性。 儘管筆者在看這部電影時已經是幾個月前的事了,但片中的幾個 處理方式仍然讓筆者印象深刻。除了透過剪接此一基本的電影手法來 塑造神蹟以外,對筆者而言帕索里尼還有幾個地方的處理令人印象深 刻: 1. 首先是關於耶穌佈道的段落,在此場景不斷地變換,但耶穌絲毫不 受到場景的影響而繼續佈道以藉此營造權威感; 2. 其次在題材的選擇上,帕索里尼選擇拍攝全本福音,而在耶穌受刑 的段落時,他也將門徒不肯承認認識耶穌之後私下哭泣的段落放入 片中,在在呈現出身為人的脆弱感,而同時和耶穌受難的處境做出 對照; 3. 耶穌受難時場面完全不用暴力的方式去強調受難的概念。對於一個 非教友而言,晚近拍攝的《受難記》中那些暴力的場面實在太容易 失焦了;但這並非聖經本身的問題,而是導演選擇從甚麼角度去切 入詮釋聖經,較新的版本其導演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無論在 擔任演員或導演時都非常沉浸在暴力中;相較之下帕索里尼則是冷 處理,讓耶穌默默地承受這些痛苦,而最血腥的畫面也被控制在只 有一個鏡頭,即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畫面。會說是「控制」是因為被 釘在十字架上至少需要三個釘子,但帕索里尼只用了一個畫面,且 該畫面直接拍攝手部被釘下去的樣子;此一畫面其實具有畫龍點睛 的效果,因為一來觀眾同樣可以感受到酷刑的壓迫感,但這個畫面 便是壓迫感的最高點,而不會有由於暴力場景太多而讓觀眾感到疲 乏的問題; 4. 最後十字架被豎立起來的拍攝方式亦值得注意。十字架豎立時是採 正面拍攝,因此在十字架被豎起來的過程中,觀眾會感受到類似十 字架迎面而來的氣勢感;換句話說,這個畫面不需透過任何額外的 言語,就已經告示了誰才是真正的正派。 這部作為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的作品,讓筆者雖然不是教友 ,但也由於其精煉的手法而深受感動,因此在此強烈推薦給所有的教 友以及影迷,雖然聖誕節已經過了,但是這部電影永遠都會是一部值 得觀賞的好作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46.69 ※ 編輯: prc 來自: 111.240.195.147 (01/06 02:35)
文章代碼(AID): #1F1SoD5M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F1SoD5M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