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坎城/柏林影展的電影院以及掌聲致敬現象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7月前 (2024/05/21 13:3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tinyurl.com/mt47ps8f 地下電影 掌聲越長代表電影越好看?每到坎城影展期間,就會看見許多討論「掌聲」長度換算片子 的受歡迎程度,但真的是這樣嗎? 這篇文章就簡單談談坎城/柏林影展的電影院以及掌聲致敬現象。 第 77 屆坎城影展走至一半,許多備受矚目的名導新作皆已在盧米埃廳完成世界首映,今 年我不在現場,但是從相關報導以及同業們傳回來的耳語來看,今年競賽片的狀況普遍不 佳,哀號聲四起。 不過,除了私底下的哀號聲,檯面上的起立鼓掌(Standing Ovation)現象還是要有,尤 其這是坎城影展,說是世上最浮誇絢麗的影展也不為過,因此,鼓掌長度仍是各大外媒放 置斗大標題的重點。 不過,每間媒體是如何計算掌聲長度,這件事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就以今年為例,《 Variety》、《Deadline》、《IndieWire》等西方媒體顯示的相關數字就有些許不同。 而以下簡單舉的本屆掌聲(不僅競賽單元)例子,皆以《Variety》為主,倘若讀者對其 餘媒體計算的掌聲時長有興趣,也歡迎自行查詢。 大衛柯能堡《The Shrouds》,掌聲 3.5 分鐘 保羅許瑞德《Oh, Canada》,掌聲 4 分鐘 尤格藍西莫《Kinds of Kindness》,掌聲 4.5 分鐘 喬治米勒《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掌聲 6 分鐘 安德莉阿諾德《Bird》,掌聲 7 分鐘 法蘭西斯柯波拉《Megalopolis》,掌聲 7 分鐘 凱文科斯納《Horizon: An American Saga》,掌聲 7 分鐘 賈克歐狄亞《Emilia Pérez》,掌聲 9 分鐘 進入「掌聲」正題前,先要分享實際看片的情形,而坎城影展與柏林影展給我的感覺,前 者密集集中,後者散落各處。 什麼意思?其實是指電影院的分布狀況。 首先是坎城影展,坎城是非常適合密集看片、寫作的影展,因為放映廳不是在節慶宮( Palais des Festivals)內部,要不就是在附近,皆是走路 10 分鐘左右就能抵達的距離 。 節慶宮內部包含了主競賽單元主場館盧米埃廳(Grand Théâtre Lumière)、一種注目 單元主場館德布西廳(Debussy)、經典單元主場館布紐爾廳(Buñuel)以及放映媒體專 場的巴贊廳(Bazin)。 離開節慶宮之後,還有導演雙週單元主場館小十字戲院(Théâtre Croisette)、影評 人週單元主場館米拉馬空間(Espace Miramar)、市場展放映主場館奧林匹亞戲院( L'Olympia Theater)等等。 基本上重點項目的看片需求,通通能在節慶宮內的影廳滿足。 當然,並非盧米埃廳僅放主競賽單元、德布西廳僅放一種注目單元,其實盧米埃廳會放映 競賽外單元的作品,德布西廳也會放映主競賽單元的作品,差別在於影人場。 因此,倘若想體驗跟著觀眾起立鼓掌,第一時間向在場影人致意的氛圍,就得在這些主場 進行。 例如,中國導演王兵打進主競賽單元的《青春(春)》,在去年 5 月 18 日下午於盧米 埃廳進行世界首映,這個場次王兵就會和主創團隊一起與全場觀眾觀影,數分鐘如雷的掌 聲才會響起。 那麼,猜猜看新加坡導演陳哲藝打進一種注目單元的《燃冬》在哪個場地進行世界首映? 是的,上文指出德布西廳是一種注目單元的主場館,《燃冬》在去年 5 月 21 日上午於 德布西廳舉行世界首映,陳哲藝就在這個場次,與主演周冬雨、劉昊然等人共同出席,映 後現場當然也響起掌聲。 如同此前文章談到的「風光明媚的豪華派對、抑鬱冷冽的政治議題」,坎城與柏林的鮮明 影展個性,似乎也反映在觀眾身上。 如同網路盛傳,坎城影展電影首映映後,動輒就是數分鐘的掌聲叫好,雖然柏林影展也有 ,但確實不若坎城影展般「浮誇」。 好奇心驅使的我(其實是太無聊)曾實際按表計算,以去年文溫德斯在坎城影展主競賽單 元《我的完美日常》為例,掌聲大約維持 8 分鐘左右;而在導演雙週單元,新銳導演威 斯頓拉祖利的《三寶奇謀闖天關》則大約有 5 分鐘左右。 仿間盛傳掌聲分鐘數代表電影的好壞,越長越好,反之越差,其實某程度是對的,但也不 對。 例如去年坎城影展口碑評價數一數二,芬蘭導演阿基郭利斯馬基在主競賽單元的新作《落 葉》,正當位於盧米埃廳的觀眾試圖透過掌聲表達對於此片的熱愛,但阿基郭利斯馬基似 乎有些疲憊,僅簡單地向觀眾致意,就飄然離去。 導演離場了,觀眾的熱情也就隨之散去,因此掌聲並不長,但不代表大家不喜歡《落葉》 。 總之,影展的掌聲是對於電影誕生的祝賀,歡慶這些極具才華的藝術家們製造的非凡作品 ,而有時掌聲長短取決於現場氣氛,倘若主創團隊懂得做反應,那麼現場觀眾幾乎都樂於 給出再長一點的掌聲,當然,片子好壞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另外一提的是,每日晚間 7 點左右在盧米埃廳進行的世界首映,出席人員皆必須穿著正 裝,以男性為例,就是必須穿西裝、皮鞋,並打起蝴蝶領結。 不過,倒不用太擔心這點,手持藍證的我(關於證件細節寫在中篇文章),影展期間從未 搶到晚間盧米埃廳的票券,因為這個場次通常是最受矚目的作品,例如《花月殺手》等片 ,而參與這場放映的人員,大多數是名人、網紅、廠商等等,票券應該早早就已預定釋出 。 理解到這點之後,每日的搶票首選(關於搶票細節寫在中篇文章)就不會是在盧米埃廳展 映的電影,因為往往無法搶到,而第二、第三順位的票券也會隨之一空,容易陷入顧此失 彼的窘境。 因此,倘若真想參與影人們在盧米埃廳的世界首映場,建議拿完其他場次的票券,再隨時 更新票務系統,看看有無釋票情形發生,這種情形其實滿常出現,原因在於,坎城影展的 工作變動頻率非常高。 例如,突然有一場不得不出席的社交派對,或是甫敲定的專訪撞上看片時間(因為大家的 時間都很不固定,所有極有可能臨時才定案專訪時間與地點),那麼,就會有人丟出票券 。 而坎城影展有相關規定,倘若佔著票券而未出席,印象中超過三次會出現懲處,也因此大 家都會乖乖釋出票券,此情形尤其在電影開演前幾小時最常發生。我在盧米埃廳參與的《 青春(春)》、《落葉》、《我的完美日常》、《盜墓奇美拉》都是後續刷新才撿到票券 。 當然,影展期間不用太擔心看不到片,同一部電影會有許多不同的放映場次,世界首映前 大約有 1 至 2 場左右的媒體場或是給買家的市場展,世界首映之後,大約有 2 至 3 場 的放映,總計大約落在 4 至 5 場的放映,場次多寡則因片而異。 例如《花月殺手》就僅有 1 場放映,不過,在影展即將落幕前幾日,也會有一些片子突 然增加放映場次,《墜惡真相》就是在頒獎前日突然加場,都是浮動的過程,差別在於場 地與時間的不同。 例如,主競賽單元是枝裕和的《怪物》、強納森葛雷澤的《夢想集中營》,我都是在德布 西廳觀影,而非盧米埃廳,但是主競賽單元在德布西廳的放映,幾乎是與盧米埃廳的世界 首映同步時間,原因應該是希望影評評價能夠在世界首映後才發布。 看完上述解釋之後,這時影廳集中與否就非常重要,因為夠集中,所以我能夠在小十字戲 院看完導演雙週單元的作品之後,10 分鐘左右就快步趕上於節慶宮內放映的電影,以此 類推。 也因此,在坎城影展非常能夠妥善運用時間、密集排片(甚至是市場展也都集中在同一區 域),而且發稿室、記者會等等各種場地也同樣位於節慶宮,無論在何處看完片,都能輕 鬆前往發稿室,無論是寫作、休息(水、咖啡都有免費供應)或是與同業交換八卦情報, 都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庇蔭。 單就在「跑點看片」的便捷度上,相較於坎城影展,柏林影展望塵莫及。 而有時候,在柏林影展看完片之後,不如雙手一攤徹底放空,別想工作的事,好好享受柏 林的景緻,來趟城市漫遊並短暫忘卻高壓的影展工作。 至於為什麼?賣個關子,理由寫在《關鍵評論網》的此篇文章〈實際走訪柏林與坎城(下 ):想體驗傳說中的掌聲要挑對場次,影展工作也能變成城市漫遊?〉,貼置於留言處, 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閱讀。 今年坎城影展將於本月 25 日揭曉金棕櫚得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8.156.6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rtfilm/M.1716269696.A.2D9.html
文章代碼(AID): #1cJ3A0BP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cJ3A0BP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