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各國青年如何「申請」一場坎城夢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周前 (2025/06/29 12:4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從三日證、學生證到產業證,直擊各國青年如何「申請」一場坎城夢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944 每晚 6 點左右,我在坎城影展主場館的盧米埃廳外,看著長長的人龍排在紅毯旁,等待 能有入場機會,還有無數西裝筆挺、衣冠楚楚的人們,舉著「求票」的牌子。大家都想賭 賭看,能不能在最後一刻撿到首映的入場門票? 對世界各地的許多年輕影迷來說,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是夢──但這方夢 想之隅,真的那麼容易進入嗎? 近年來,坎城影展悄悄向年輕人打開大門,讓非業界的年輕觀眾,有機會親自造訪。除了 同為《換日線》作者的黃品惟,曾經介紹過的「影迷證(Cinephile Accreditation)」 ;影展更開放 28 歲以下的青年,能夠申請「三日證(3 Jours à Cannes)」,用三天 的時間參與現場活動;若是電影科系學生,還有機會以申請「學生證」的方式,全程參與 影展。 今(2025)年 5 月,我在坎城影展現場,訪問了幾位以不同證件參與影展的年輕人。他 們各自的體驗如何?又是如何申請到證件的?本篇文章將為青年朋友揭密,也鼓勵大家都 能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未來有機會親臨坎城影展。 他們如何申請到「三日證」與「學生證」? 首次見到世浩,是在一種注目(Un certain regard)單元的閉幕典禮。 來自香港的他,大學讀的是文化研究,碩士分別於台灣、荷蘭求學。趁著空檔,他從萊頓 來到坎城,親自參與這場影壇盛會。 過去就曾參加香港的獨立電影節,並擔任荷蘭兩個大型影展志工的他,早在赴歐念書之前 ,就對海外影展深感興趣,「我很好奇國外的影展到底長什麼樣子?因為香港跟台灣,都 是屬於在亞洲的語境下。」對世浩來說,坎城在影展期間「全城動起來」的特色,也讓他 很想近距離觀察影展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於是,他申請了坎城影展的三日證,並在最後三天的期間,成功參與兩大正式單元(主競 賽、一種注目)的閉幕典禮,相當幸運。 至於讀者朋友最為好奇的,或許就是「三日證究竟好不好申請」的問題。 「太晚申請的話,我有聽說好幾個(朋友)沒有申請上。」世浩告訴我,依他與朋友們的 經驗,申請的時機相當重要,「因為它是 rolling basis(指在收到申請時進行審查,並 隨著名額的開放機動通過申請),前期能夠拿到的機率其實比較高。」 不過,談到動機信該「寫些什麼」時,爬過網路文章,並且跟其他三日證友人討論過後的 世浩,也坦白地說:「大家都在摸它的規則,有點像是經驗累積,但是到底怎麼寫,其實 沒有很明確的定論啦!」 除了世浩的經驗,另一位參與者 Diana 的故事,則呈現了另一種踏入坎城的方式。 來自台灣的 Diana,大學就讀英文系畢業後,遠赴英國約克,目前正在攻讀影視專業碩士 。曾在台北電影節工讀過的她,原先想到坎城影展實習,後來發現沒有相關機會,便決定 改由學校老師幫忙申請,讓她可以使用學生證件,自由參與整個影展。 Diana 分析,以學校推薦方式申請「學生證」,只要名額足夠、科系相符,基本上都能成 功,確實會比自行申請其他證件容易許多,「我滿多朋友,他們不是這個科系的,他們連 三日證都申請不到。」 不過,根據 Diana 的分享,各校似乎有一定的名額限制,老師們也會自訂申請標準。以 她的老師為例,共有 20 個名額,採用的是「先搶先贏」模式,「我是最早跟老師講的。 」她開心地說道。 坎城居大不易,掌握預算很重要! 不過,對於來訪坎城的年輕人來說,除了證件與搶票外,Diana 與世浩不約而同地提及, 「預算」是他們共同面臨的一大挑戰。 世浩表示,他之所以等到在歐洲念書時,才造訪坎城影展,就是因為比起從香港出發,從 荷蘭前往已經省下大量的時間與交通成本,「但我同行的朋友,也有一些是從香港直接過 來,所以是滿有趣的。」 兩人也同樣提及,坎城住宿費用高得嚇人。Diana 選擇住在尼斯(Nice),住宿費用相對 低了不少,但需要每天通勤看影展;影展後段,她找到了旅伴,才一起到坎城附近住宿, 共同分攤費用。至於世浩也是與朋友分租,一起住在離影展主場館約 40 分鐘接駁車程的 地方,住宿費用較為合理。 由此可見,若年輕朋友們有意參與影展,住宿預算會是很大的一筆開銷,恐怕要在方便性 與價格之間,試圖找到平衡。 過來人血淚分享:困難重重的搶票過程 不過,有了證件、找到住宿,坎城影展可能不會讓你輕易在「主場館」看到電影。 坎城影展放映場地,主要分為位於坎城市中心的主場館,以及位在影展衛星城市的其他影 廳。 由於學生證、影迷證、三日證等證件,訂票順序劣於其他媒體證及產業證件,因此每天都 比產業人士晚一個小時才能訂票。換言之,業餘人士必須等到產業界把票「掃光」後,才 能撿到剩下的票,因此時常落得雙手空空,或是只能到主場館以外的地方看電影,體驗到 的影展氛圍就減弱許多。 「最後三天,影展方有開放一個叫 Arcades 的影院,是專屬給三日證的人去訂票的,幾 乎肯定能夠拿到票,但主場地就不太好拿了。」不過世浩也提到,若願意「瘋狂刷票」, 還是有機會取得他人退掉的票券,成功進入主場館觀影,「就是時間成本要投下去,一整 天要一直刷新網頁,看有沒有票出來;如果不是首映場的話,拿到的機率還滿大的。」 青年朋友若想觀看首映場次、與出席影人互動,通常都只剩下「現場排隊」一途。以世浩 的例子來說,他排了兩次隊,都是夜間 10 點以後的場次:一次成功入場觀看畢贛編導的 《狂野時代》,另一次則剛好排到最後一位,飲恨無法入場。 「我知道有人首映排了三小時都沒排到。」Diana 則跟我分享,她很幸運遇到有人給了她 票,讓她免於現場排隊之苦,能體驗到盧米埃廳的影人首映,「(影展制度)對學生來說 不太友善啦!基本上,我覺得它還是偏向給商業人士(的影展)。」 升級密技:從「影迷證」轉為「產業證」的差別 正是因為年輕人專屬證件的種種限制,來自法國本地、第二年參與坎城影展的 Arno,去 (2024)年使用影迷證參加,今年則改用很特殊的方式,讓自己的觀展體驗更為流暢。 23 歲的 Arno,來自法國布列塔尼(Bretagne),目前就讀電影研究碩士。他長期擔任電 影院的志工、協助推薦新片,雖然並非有薪的正式雇員,此次仍嘗試透過該電影院的名義 申請戲院廠商的「產業證件」,最終通過審核。 Arno 提到,去年使用影迷證的他,開幕頭幾天都只能訂到主場館以外的放映場次,距離 坎城有點遠,「那其實不像是坎城影展──對,你的確有在看最新的電影,但感受上就不 太一樣。」 今年改以產業證件參與,他順利參加非常多場紅毯首映。不過 Arno 也解釋,這或許不全 然是證件的「升級」所致,也可能是自己經過去年的「磨練」,搶票技巧有所提升。 無論如何,若是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朋友,正好有參與業界公司的工作,不論是志工 性質或有薪職務,或許都可以嘗試申請,將會讓你的影展體驗大大加分。(至於「媒體證 件」的相關經驗,大家可參考這篇文章:你不知道的坎城影展「採訪潛規則」:記者被分 5 等級,靠「插嘴」才能生存?)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945 身為年輕的法國影迷,Arno 的困境與各國青年相同,都為住宿的預算所苦:去年曾與 6 個朋友擠在一間小公寓,今年則是與一位友人分租。他感嘆地分享,「我現在會在暑假打 工,這樣就有多餘的錢,能夠存下來給坎城。」 Arno 也就連續兩年的參與經驗補充道:坎城影展搶票不易,通常很難與自己的朋友們看 到同場次的電影,因而容易讓人感到寂寞,特別是對不善社交的人來說。所以,他很希望 影展未來能為到訪的青年,設計一些能夠相互交流的活動,幫助年輕影迷認識彼此。 坎城魔力:參與後獲得什麼? 看到種種困難,你可能會好奇:坎城究竟有何強大、迷人之處,讓大家願意排除萬難,就 是為了親身參與? Arno 分享道,在坎城的年輕影迷們,多半並非家財萬貫──沒有穿著名貴的禮服、或許 要和多位朋友擠在小小的住宿地點,才能夠節省開銷。然而,大家都很享受浸泡在電影院 的時光,每個人都熱血滿滿,「我一天最多看了 5 部片,」他告訴我,坎城讓人有飽滿 的能量,可以連續看好多電影,「這在平常根本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對 Arno 而言,坎城的魅力不只是觀影,更是能有與各地導演面對面的機會 ,宛若夢想成真。Arno 去年與兩位導演聊了天,「當下真的像個小孩一樣!」 世浩則回憶道,本次影展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坎城的「儀式感」,「在金馬也會拍手, 但坎城連發行公司和製作公司出現,都會有人鼓掌。」Diana 也深有同感,「光是片頭, 大家可能就會鼓掌五次、會歡呼。我覺得整體氛圍,會比一般看電影還要好,感覺大家是 在『尊敬』這部片。」 此外,對影視科系的年輕人來說,坎城不只是一場影展,更可以是與產業連結的機會。 Diana 在出發前,曾在網路上主動尋求人際交流(networking)的機會,後來成功認識了 幾位不同國家的影視工作者,甚至有一位匈牙利製片,主動邀請她參與影展的私人派對。 不過,到訪過坎城,是否真的會為人生路途帶來影響?世浩坦言,他原本對是否繼續從事 電影工作感到猶豫,「我不是那種喜歡做製作的人,我比較希望從事行銷或發行,」經過 這次的三天體驗,「我覺得至少確定了那個熱情吧!」 Diana 則認為,雖然參與坎城影展必須扛下預算壓力,但這趟旅程是她離好萊塢最近的一 次,「雖說我沒有實質參與什麼,但對一個學生來說,可以見證這麼大的排場、有體驗到 氛圍、覺得自己是其中一份子,就很開心了。」她鼓勵其他年輕人,若在預算許可的情況 下,不妨造訪坎城看看;即使無法親臨現場,也不代表就失去了接觸電影的機會──「這 只是一個體驗,很多電影很快就會在院線上映的。」 結語:坎城非產業菁英的專利 無論是影迷證、三日證、學生證,或是靠著自己志工服務取得的產業證件,年輕影迷的「 追夢之旅」,都證明坎城不只是屬於產業菁英的舞台,其實也為熱愛電影的青年敞開了一 扇窗。 坎城的旅程固然無法就此「改變」人生,但或許能夠激勵自己,轉化為邁向影視產業的養 分──你會獲得與電影工作者擦身而過的驚喜,也能感受到盛情鼓掌的集體熱血。 透過本文,期待能鼓勵到讀者朋友,若對坎城影展懷抱好奇,不妨清點手邊資源,去看看 世界的光影,如何在南法海岸交錯閃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71.217.17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rtfilm/M.1751172170.A.79A.html
文章代碼(AID): #1eOCHAUQ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eOCHAUQ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