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寫在戲之前──「我聽見聲音」
「我聽見聲音」
原文出處 http://www.wretch.cc/blog/kkkiller&article_id=1964590
作者 城市故事劇場藝術總監 陳培廣
回到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任教之後﹐我看過很多不好看的戲。非常不好看的戲。
而這些非常不好看的戲﹐絕大多數是學生作品。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並不是在暗示
因為這些戲是學生作品所以就不好看。我只是想說﹐現在的年輕人﹐絕大多數都誤解
了觀點的意義﹐因為這些不好看的戲之所以非常不好看的原因﹐幾乎都是因為缺乏觀
點。
觀點是什麼﹖觀點是我們看這個世界的方式﹑視野和角度﹐觀點是創作者已經成形或
正在成形的一套完整或不完整的價值判斷系統。從觀點裡﹐我們了解到一個創作者是
如何努力建構並釐清他跟這個世界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的依存關係﹔從觀點裡﹐一
個創作者的發聲位置和生命思維才能被反覆檢視並玩味再三。觀點是創作者最重要的
創作財產。
當然﹐因為年輕﹐因為對生命的體悟和感受還不夠清晰透徹﹐這些觀點很有可能是不
成熟甚且是錯誤的--但是沒有關係﹐在漫長蜿蜒的人生和創作道路上﹐創作者還有
的是時間和機會可以慢慢的修息調整﹐畢竟﹐創作本來就是一輩子的事。
怕就怕在年輕的創作裡沒有觀點﹐有的祇是自以為是的盲目激情﹐錯認了虛無飄渺的
感覺就是理念和觀點﹐然後在創作時或創作後﹐自信且激動的說﹕我對這個素材很有
感覺。
然而我只想問﹕甚麼 感覺﹖你想藉著這個「甚麼」感覺告訴這個世界「甚麼」﹖如果
連創作者自己都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我們這些觀眾又該何去何從﹖
於是﹐就在這些年輕而氣盛的張大的眼睛或嘴巴裡﹐我看到了現代年輕人創作的隱憂﹐
和﹐其實並不出人意外的﹐又一齣非常不好看的戲。
還好《旋律﹐在愛情交界處》並不是一齣這樣的戲。
去聖以緲﹐不過才十年前的電影﹐對照現下無論是香港或是台灣的電影製作環境或素
材的揀選﹐《甜蜜蜜》竟似乎象徵了某種傳統的最後輓歌﹕濃烈而嚴謹的敘事結構﹐
強烈且鮮明的角色關照﹐在在都讓這部宛如向鄧麗君致上最後注目禮的電影﹐自身也
成為某種對環境對人生思索的華語電影類型的最後與最佳示範。而十年之後--恰恰
也正是鄧麗君過世十周年--出現了《旋律﹐在愛情交界處》向《甜蜜蜜》致敬並對
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甜蜜的意外。
在導演吳政育和編劇王永潔的通力合作之下﹐他們顯然不只是 想要說一個浪漫的現
代愛情故事而已﹕鄧麗君的歌聲依然餘音嫋嫋﹐但是陶吉吉的抒情藍調才是敘事的
主TONE﹔我們依然可以回味黎小軍和李翹之間纏夾不清卻又感人至深的曖昧關係﹐
但是卻也不得不驚覺時至二十一世紀﹐戀人(﹖)關係的定義原來可以這樣任意位
移﹐行止難測。
更重要的是﹐在全劇每一場中﹐不斷出現跟主戲相互對應或唱和的時事∕政治線條﹐
都在編導的苦心積慮之下﹐和愛情這個主題發展了纏綿悱惻的對話關係。這群平均年
齡不滿二十四歲的劇場工作者(幸好﹐沒有因為我而拉高了這個數值)正用他們的﹐
對﹐觀點﹐試圖告訴我們﹕世紀初的曙光可能並不明亮﹐世紀末的頹廢哀歌仍在輕
聲低唱﹐愛情雖然不死﹐卻早已不是當年模樣。
這才是我看到《旋律﹐在愛情交界處》時最最心驚也最是欣喜的所在。誰說這一代
的年輕人都是不知伊於胡底的草莓族﹖誰說他們早已忘卻了老老實實說好一個故事
的技巧﹖誰說在他們年輕但卻活力十足的作品裡﹐缺乏觀點﹖
對﹐我說過﹐而且我很開心《旋律﹐在愛情交界處》狠狠打了我一個嘴巴﹐這一下
挨的很值得。
這是新世代的聲音﹐這是新世代的觀點﹐也許不夠周延﹐也許過度浪漫﹐但是﹐起
碼它是聲音。有觀點的聲音。
因為有了聲音﹐生命才能繼續。
--
在那裡我重拾了對一個人的情感
http://www.wretch.cc/album/melody78910
夏天到了,我碎碎念
http://www.wretch.cc/blog/uria12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177.148
推
140.119.147.114 07/06, , 1F
140.119.147.114 07/06, 1F
推
59.112.82.177 07/06, , 2F
59.112.82.177 07/06, 2F
Drama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