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921美元一張的百老匯門票,到底是繁華或是衰敗的象徵?
921美元一張的百老匯門票,到底是繁華或是衰敗的象徵?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firUL8R5/ 葉郎:異聞筆記
Denzel Washington 和 Jake Gyllenhaal 主演的莎劇《奧賽羅》(Othello)剛剛在百老
匯開演。陸續浮上水面的劇評不算太正面。
不過真正的話題焦點是票價。該劇預演第二週票房高達280萬美元,創下非音樂劇類節目
的單週票房紀錄。除了兩位好萊塢明星帶來的吸票神力之外,高昂的票價是最關鍵的破紀
錄理由。《奧賽羅》的平均票價是驚人的338美元,而最貴的座位甚至達到讓人難以置信
的921美元之多。
當 Denzel Washingto 和 Jake Gyllenhaal 主演的電影只要10美元多一點就能看得到的
時候,為什麼要價超過900美元的演出仍然會秒殺?這種高單價的超級舞台劇是百老匯復
甦的象徵,或是衰敗的線索?
■ 高票價不得不然
百老匯近年的命運其實跟電影業是兩條非常接近的平行線:
和電影院票房一樣,百老匯的票房高峰也發生在 COVID-19 疫情的前一年。
2018到2019年季度,百老匯的全年觀眾人次達到1477萬人次,總票房共18.3億美元。除此
之外,百老匯總共創造9.6萬工作機會,對整個紐約的經濟貢獻更達到147億美元。
而2020年初降臨的 COVID-19 對百老匯的多重衝擊也和電影業非常近似。製作成本因為防
疫措施和隨後出現的通膨而快速增加。觀眾也因為健康疑慮而減少了進劇場的頻率,轉向
其他替代娛樂選項(比如串流)。比起電影院,百老匯還額外損失了國際旅客數量(因為
國際旅行的健康疑慮)而驟減,拿掉了支撐百老匯經濟的其中一根重要支柱。
同樣的復甦焦慮也同時發生在電影院和百老匯劇場身上。2023-2024 季度百老匯的總票房
收入為 15.4 億美元,相較於上一季度(2022-2023 季度)下降了約 2.5%,而和疫情前
的 2018-2019 季度相比更是下降了17%之多。許多人開始擔心,2019年的榮景是否再也不
會回來。
這正是為什麼《奧賽羅》單週票房創下280萬美元的記錄意義重大。
百老應對復甦困難的方法,就是借鏡過去兩年突然大爆發的演唱會產業,加速提高票單價
(原本就在漲價的長期趨勢當中),讓願意重返劇場的觀眾多花一點錢,藉以彌補沒回來
的觀眾留下的缺口和通膨帶來的額外成本負擔。
說服觀眾花這麼多錢看一場演出的方法,則是搬出享有世界知名度的好萊塢明星,說服他
們這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體驗。
■ 好萊塢明星帶來新機會
然而製作成本的增加和這些好萊塢明星也脫不了關係。
除了 Denzel Washington 和 Jake Gyllenhaal 的《奧賽羅》,男星George Clooney 也
剛剛首次在百老匯登台,演出他十多年前拍成電影的《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另一個同樣曾拍過電影的劇本《大亨遊戲》(Glengarry Glen Ross)
,則有剛剛拿到奧斯卡的 Kieran Culkin 和 peak tv 代表作《絕命毒師》(Breaking
Bad)電視劇中的兩張熟面孔 Bob Odenkirk 和 Bill Burr 出現在舞台上。
這些好萊塢明星是雙面刃。他們帶來新機會,也奪走一些舊機會。
關於百老匯高票價的爭論中,許多人直指這些明星的酬勞正是票價水漲船高的禍首。許多
口袋不夠深的觀眾因此被排擠在劇場之外,讓百老匯越來越像是針對上流經濟權貴打造的
專屬體驗。而被票價門檻永遠地踢出劇場的年輕人和中產以下觀眾,很可能對百老匯中長
期票房製造出更難以彌補的破洞。即便他們有一天賺到了足夠收入,也會把錢花在其他文
化娛樂選項上。
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這裡再次出現了緊貼著另一個產業的平行線。百老匯此刻正在採
用的策略,非常類似美國電視劇產業在十多年前催生 peak TV 黃金時代的方法——運用
更多電影明星、更高的製作規格來突破重圍,換取更高的收視率/票房。
在此之前,電視始終是比電影次一等的文化現象發生地。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大眾文化事件
更常發生在電影院,而不是電視機裡頭。ak TV 時代過量的精緻製作雖然並不是一種健
康的常態,但也電視業也是因此才得以空前的頻率快速產出具有文化影響力的電視劇——
《絕命毒師》、《Lost 檔案》(Lost)、《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冰與火之歌
: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黃石公園》(Yellowstone)、《王冠》(The
Crown)和《幕府將軍》(Shōgun)。
去年底,一篇發表在 Vulture 上的文章《We've Hit Peak Theater》(作者是資深記者
Boris Kachka )就挪用了 peak TV 的概念,稱眼前的百老匯正在邁向所謂 peak
theater。不過作者吐露的憂慮多過於興奮。他說業界非常擔心這種同時有五檔節目製作
成本超過2000萬的狂熱趨勢。理由是目前為止這些新製作還未產出等同於《魔法壞女巫》
(Wicked)或是《漢米爾頓》(Hamilton)那樣足以支撐產業的長銷節目。
除了推高製作成本的負面效果之外,好萊塢明星只能演出幾週的檔期也經常使節目在明星
光環蛻去之後就不再搶手,成為另一檔被遺忘的劇目。這也是長銷的節目無法出現的理由
之一。
■ 串流是敵人還是朋友
明星在好萊塢的商業邏輯之中,扮演了一個類似「保單」的角色。
我很常舉的例子就是1990年的聖誕節家庭電影《小鬼當家》(Home Alone)。該片曾經陷
入製作地獄很常一段時間的,始終無法說服投片廠這部電影有機會回本並開始賺錢。製作
人 John Hughes 後來說服片廠對整個製作按綠燈的秘訣是抽換卡司,開始在一部低成本
家庭電影裡塞入大量通常不會在這種電影裡看到的明星,比如以主演黑幫電影著稱的奧斯
卡得主 Joe Pesci 或是以替史詩大片寫作配樂主稱的奧斯卡得主 John Williams。這些
卡司對整個製作來說是花錢買來的票房保單,雖然堆高了回本的門檻,但也帶來了一定程
度的票房保證收入。
然而,不同於電影好萊塢大片可以同時在全球數萬個銀幕上同時上演,消化大量因為明星
而來的觀眾,劇場的容量有限。不斷攀高的百老匯票價變成一種必要之惡。這是他們唯一
回本的方式。
這兩天,發表在 On Stage Blog 上的一篇文章(作者是編舞出身的 Chris Peterson)則
提出了一個激進的替代方案:
雖然串流平台被指為百老匯始終無法完全復甦的元兇,但串流平台也可能為百老匯帶來新
希望。作者主張這些越來越貴的百老匯新製作,應該要想辦法在串流平台上賺回來。理由
是劇場會售罄,而串流平台的觀眾席則是無限大,永遠不會售罄。大明星、大製作吸引來
的觀眾有多多,這個無限大的觀眾席都吃得下。
雖然劇場上串流是 COVID-19 之前就已經出現的聲音,但始終無法突破基本教義派認為「
劇場就必須親臨現場」的神聖主張。然而疫情期間百老匯長期關閉,使得《漢米爾頓》的
串流實驗得以發生。
實驗結果是,《漢米爾頓》作為一個文化品牌發生了一次現象級的大爆炸。登上串流之後
帶來的易得性,刺激了更多新觀眾在劇場重啟之後親臨《漢米爾頓》的演出現場。
「串流並沒有取代現場演出,而是放大了現場演出(的影響力)」作者說。
前面提到 Vulture 那篇 peak theater 的文章引述了狄更斯的著名開場白「這是最好的
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對百老匯來說,這個十字路口既可能通向衰敗,也可能通向繁
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8.156.6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rama/M.1743145935.A.012.html
推
03/29 05:52,
4周前
, 1F
03/29 05:52, 1F
Drama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17
51
26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