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搊箏雜談-曲子的解構與再詮釋

看板GuZheng作者 (時間之父)時間19年前 (2005/11/22 02:18),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學了一陣子的箏了,不敢說入室,但初窺堂奧,卻見宗廟之美,百官之盛,因此有感 而發,寫些東西與大家聊聊。 我的老師都為了發揚古箏而十分忙碌,因此我的學習除了買教學VCD外,還有觀看他人 的演出、以及研究理論等等,最多的則是放在隨身聽裡,日以繼夜的聽,這也讓我收益頗 大,學語言都沒那麼認真。這樣的行為造成了曲子的解構(deconstruction),以下就來 稍微談談這個現象。 寫國字,大家應該有過這樣的體驗:某個字寫多了,越看越不像。這種現象在練字的 人身上愈發明顯,因此總要經過一關又一關的瓶頸再脫胎換骨,這可說是我們將文字給解 構了,因此便會產生了與平常認知的離異(alienation)。文字如此,樂曲也是如此。對 於沒有受過訓練的人來說,初聽都是一種印象式的整體感覺,而再聽之後就會明顯分出樂 章或樂句,而倘若繼續鑽研的話,就會將音符的時值與音色、音高等諸多因素分開討論, 至此,便可以說是解構了這首曲子。 在模仿階段,或是分析階段,這樣的解構是必要的,甚至是在下意識中進行,但是箏 樂的表現,卻不是僅止於此。重建(rebuild)主要依靠個人對於此樂曲的本身及相關素材 ,甚至是對於宇宙的認知進行詮釋(Meyer Howard Abrams,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Critical Tradition." ),因此魏老師提出的學箏三大要素:技巧 的鑽研、心法的傳承、形而上的涵容,確是涵蓋了以上所談。而第三點更為重要,要做到 藝術性(或狹義指音樂性),塑造個人風格,便是要照此而行,匠氣與大師之別也在此。 比方廣陵散一曲,在演奏前不妨先聽聽古琴原版,了解其故事背景(聶政刺韓王),以及 晉人風骨(與嵇康有關),還有廣陵一帶(今揚州)的風土民情,便較為容易掌握其肅殺 的曲意,其餘的就是技巧問題了。 我學曲子是十分緩慢的,對於一首曲子,有時一再比較各名家的詮釋,或斤斤計較於 樂句的合理性,當然現下都還是入門階層,不過在這樣的努力中,也得到了一個著力處, 足以讓我開拓一片天空,樂此不疲。 禪宗有云三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初也;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次之;見 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終矣。第一個可說是初學,第二個可說是解構的過程,第三個則 是再詮釋的誕生。冥冥之中,天地自有相契之處。 謹以此文,獻給每個遇到瓶頸的人,並共勉之。 -- 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 成也。清濁大小,長短徐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220.136.52.176

11/22 01:13,
感謝你借我轉~
11/22 01:13
hlyw0124:轉錄至看板 horntan 11/22 01:1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52.176 ※ 編輯: fathertime 來自: 220.136.52.176 (11/22 03:04) ※ 編輯: fathertime 來自: 220.136.52.176 (11/22 03:04)

11/22 12:44, , 1F
不錯的見解,推你一把!
11/22 12:44, 1F
文章代碼(AID): #13WWz_le (GuZheng)
文章代碼(AID): #13WWz_le (Gu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