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與古箏的區別

看板GuZheng作者 (荒漠貓)時間16年前 (2008/09/15 16:2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QIN 看板] 作者: ahamin (荒漠貓) 看板: QIN 標題: 古琴與古箏的區別 時間: Mon Sep 15 16:16:49 2008 http://www.hanhuncn.com/Html/Clwm/20070603222041155.html  其一,兩者形成年代上的區別: 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的,傳說為"伏羲"、" 神農"氏所造;古箏則晚得多,形成於秦代,相傳秦時有婉無義者,將瑟(樂器)傳與兩 個女子,二女要爭,引破為二,所以稱"秦箏"。    其二,形制上的區別: 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稱"七絃琴"。琴弦由絲絨繩繫住, 拴繞於弦軸上,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 古箏則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 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勻排列於箏面上 ,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馬支起,屬於彈撥樂類的"有馬樂器"。    其三,音域、音色、表現力上的區別 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個 "琴徵",可以彈奏出許許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 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 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 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    其四,曲譜上的區別: 古琴琴譜自成一格,古時稱為"文字譜",到了唐朝後稱「減字譜"; 而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用"簡譜"、"五線譜"。   其五,典故: 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遠的是《碣石調.幽蘭》一曲,描寫孔子不得志以空谷幽蘭 自喻,據今已有1400 多年。還有《廣陵散》、《瀟灑雲水》、《梅花三弄》等,現存琴 譜約有數千首之多。我國史籍記載有俞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傳說,以及"三國 "中孔明巧施空城計,操琴退司馬十萬大軍的故事,說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箏。1977年 ,美國宇航局為了探索外太空生命,發射了「旅行者號」探測器,探測器上搭載了一張 金唱片,意在向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傳遞人類的信息。金唱片中,就錄製了我國已故 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當年管平湖先生所用的古琴,是一張 宋代古琴「鳳鳴」。 古箏的古曲代表曲目有《漁舟唱晚》、《寒鴉戲水》、《出水蓮》、《錦上花》 等。   古琴更詳細的介紹:   古琴只有七根弦,故又名七絃琴,而古箏起碼有十八根弦以上,常用的演奏型古箏 則多為二十一弦。古琴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樂器之一。據史載,古琴在西周初期已有,到 西漢中期時有了相當發展而具備了徵位(能產生泛音的音位)。三國魏時以善彈琴曲《 廣陵散》而著名的嵇康,曾在他的「琴賦」中提到用鍾山地方所產之玉來做琴徵(徵以 鍾山之玉),並提到因琴弦長,故在徵位上易於彈出清晰的泛音。可見,遠在一千七百 多年的古琴,其形體便與發現在大致相同。  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製,形體造型頗有典故。琴體總長度為3尺6寸5分(折合約1225m m),以象徵一年有365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則代表地,以此印證「天 圓地方」之說。古琴共有十三個徵位,裝飾以金玉的圓點來標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時以 指觸弦,即十三音也。古琴的七根弦系進化演變而來,史書記載,最早期的古琴僅設有 五根弦,以象徵金、木、水、火、士,周文王為悼念其死去的兒子伯邑考,故增加了一 根弦武王在伐紂時,為鼓舞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絃琴」之稱 。      古琴的結構頗有分寸講究,詳盡分類有琴額、岳山、承露、起項、琴頸、琴肩、琴 弦、徵位、琴腰、龍齦、冠角(焦尾)等。古琴彈奏的時間越長,琴音會越圓潤、淳和 ,若長時間閒置不彈而一朝拾起,其聲音會回生而黯然失色,所以有人說古琴善通靈性 ,便是指此。      古琴常見的造型有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主要區別是依琴 體的項、腰形制而不同。琴漆的斷紋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古琴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 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斷等, 有斷紋的琴,其琴音清淳、明澈,外觀美觀,所以更顯名貴。      古琴因弦長,故每單根弦的諧音異常豐富,可奏出13個泛音,且聲音清澈、純美而 有「弦長故徵鳴」之說,如此音色實在是奇妙無窮。因此中國人更喜歡在一弦一音中去 聆聽那「繞樑三日不絕於耳」的天籟之聲。      中國人傳統上認為,七聲音階中的音音會使音程發生增減而具有不協和之感,而古 琴的五聲音階式定弦則更符合儒道兩家所遵循的平和中庸、順其自然的宗旨。這是東方 人的調式,也是古琴之雅。正是這種美和雅,孔子才要求當時的學士、紳士所必修的六 門技藝中包括「樂」,以彈古琴、唱琴歌而從中悟出「道」來。      古琴的奏法,以左手按弦,右手撥弦。彈奏時,右手能夠同時撥動兩根琴弦作和音 。在右手撥弦、左手按弦取音時,可作往復擺動的「吟」、「揉」和上滑音「綽」、下 滑音「注」等多種技巧奏法,從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風格。古琴的琴音有三類:散 音、按音、泛音。      古琴的彈奏有很多琴道、琴德的講究,因此自古以來琴家們往往都操守五不彈之原 則。即:其一,疾風甚雨不彈。疾風聲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彈。其二,於塵市不彈。 這是因為塵市喧鬧,噪雜不靜,俗氣又重,故與琴文化精神相違。其三,對俗子不彈。 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識風情,難體琴道之妙,自然不為知音。其四,不坐不彈 。因操琴須氣定神閒,不可有浮躁之氣。所以琴家不能立而彈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彈 。琴家操琴時,須潔淨身心而穿著寬鬆舒適的衣服。古琴的演奏技法經多年洗煉及地域 各異,形成風格不同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是浙江派、虞山派、廣陵派。      琴之形   曾侯乙墓十絃琴、馬王堆墓七絃琴與現在的琴構造相似,但無徽分。從史籍來看, 琴的形制,大約在漢魏時期,基本固定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      琴,依人身鳳形而制,有頭、頸、肩、腰、尾、足,由兩塊木板斫合而成。常見的 有伏羲式、神農式、師曠式、子期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和蕉葉式等。以仲尼式 居多。斫琴選材用料極為考究,唐人即有「選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之說。 琴面即指板,多用梧桐木、杉木;背板多用梓木;中空構成扁長共鳴箱。琴面「上圓而 斂,法天」為陽;背板「下方而平,法地」為陰,間有龍池、鳳沼二音槽,象徵天地萬 象;頭廣尾狹,法四時八節之數。琴面無品,於琴弦外側鑲嵌十三「徽」,以示音位, 「其十二法六律六呂。其一處中者,元氣之統,則一陰一陽之謂也。」象徵一年十二個 月和一個閏月。  琴面之上,弦有七根,外側為低音,依次向內漸高。弦定宮、商、角、徵、羽,法五 行。定弦方法多樣,最常見的是將七根弦由外而內依次定為:徵、羽、宮、商、角、少 徵、少羽,即C、D、F、G、A、c、d,稱為正調。弦分絲絃和尼龍鋼弦兩種。古用絲絃, 音量小而韻味足;今用尼龍鋼弦,韻味遜而音量大。      琴制長三尺六寸五分(125CM左右),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歲之三百六十五日; 寬六寸(20CM左右),像六合;厚二寸(6CM左右),寓天地陰陽之氣。      琴,週身飾以生漆,以黑色為主。琴歷百年,始有斷紋。斷紋種類繁多,主要有: 梅花斷、牛毛斷、龍紋斷、蛇腹斷、流水斷等。      琴,斫法特殊,可歷千年而不朽。九霄環珮、飛龍等傳世唐宋名琴,音韻極佳,具 有無與倫比的音樂價值。可惜此類極品,多藏於深宮,世人難得一見,難得一聞。      琴之音   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頗具君子謙和之風。音域寬廣,多達四個八度。音色三 種,即散音、泛音和按音,象徵天、地、人和。散音渾厚如鍾;泛音玲瓏剔透;按音或 虛、或實,或清越明淨、或沉渾宏亮,變化異常。琴音韻獨特,空靈蒼遠,古樸幽深, 極具滄桑感。      琴依純律定泛音,依三分損益律定按音。泛音多達119個,可以大段演奏樂曲,為中 外樂器所僅見。《梅花三弄》的主題音樂即用泛音演奏。      古琴指法非常複雜。右手指法主要有抹、挑、勾、剔、摘、打、托等。左手指法主 要有吟、猱、綽、注、進、退、撞等。各種指法結合運用,古琴從而獲得豐富多彩的音 色,極具表情性。      琴人對琴對音要求極高,研究細緻入微。琴講「九德」:一奇、二古、三透、四靜 、五潤、六圓、七清、八勻、九芳。鼓琴則求「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 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二十四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130.48.8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130.48.82
文章代碼(AID): #18pXlz0e (GuZheng)
文章代碼(AID): #18pXlz0e (Gu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