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 香港鬼片十年,複合類型風潮

看板Horror (恐怖片)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19年前 (2006/03/26 13:56),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steventu&f_ART_ID=214622 塗翔文 「鬼片」一直是香港重要的次類型之一,香港電影創作者擅長在不同的類型中穿插「鬼」 元素,也讓不同時代的明星融入其中,撞擊出千奇百怪的鬼片新貌。近年的香港鬼片, 承接「開心鬼」、「殭屍片」等八○年代紅極一時的系列之後,九○年代起又發展出 「×月×日系列」、「陰陽路系列」、《見鬼》、《三更》系列等,再度掀起華語片市場 的鬼影幢幢。 中國人信鬼神是民族性,若要追溯文化源頭,《聊齋》是最重要的故事原型。《聊齋》 故事裡的妖魔鬼怪,多半講的還是情情愛愛、幽幽怨怨的情感,要不然也是報仇、還恩 之類的故事,最後也大都是善有善報的光明結局。這樣的「通俗劇」傾向,一直是華語 電影裡鬼片的基礎架構,也就是說,大部分的鬼片只想講一個通俗劇故事,只不過「借用 」鬼靈情節鑲在其中。 香港電影長期以來建立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市場上週週有港片上檔,票房也有本事 與好萊塢電影抗衡,大部分拍的都還是「類型電影」,長年來有「東方好萊塢」的稱號。 只不過香港片走的還是「炒短線」的路線,那個類型受歡迎就猛拍,那個明星最有票房也 同樣猛拍。八○年代最受歡迎的鬼片類型就是「僵屍片」,只不一過一窩蜂跟拍的局勢下 ,也加速這個類型的死亡。之後的鬼片就零星發展,與其他類型電影「複合」。 「鬼片」本身並非是一個純粹的類型,簡單說只要故事裡有「鬼」,就能稱之為鬼片。 九○年代之後的香港鬼片還是持續在拍,老導演、新導演都有新作,雖沒炒成狂潮,也算 偶有佳作,各自在擅長的類型框架中翻弄搞鬼元素。 溫馨愛情、怨念未散 徐克在1991年拍了《電線桿有鬼》(港譯:花月佳期),本質上是部愛情喜劇,吳奇隆 含冤而死附在電線桿上,而後愛上楊采妮,兩人的嬉嬉鬧鬧,似乎才是趣味所在。他對 《倩女幽魂》的故事更是情有獨鍾,1987年的電影版捧紅王祖賢變成一代鬼后;97年甚至 再度拍成動畫版。兩個版本玩的也都不是恐怖嚇人,反而人鬼殊途造成的癡情纏戀,才是 他的敘事焦點。 徐克用「鬼」笑談情愛,一如大部分中國鬼片,講一個溫馨動人的故事才是基礎,「鬼」 元素不見得一定要拿來嚇人。 陳果的處女作《牽魂》(港譯:大鬧廣昌隆),描寫枉死的陶君薇附在雨傘上,直到 告訴DJ鄭丹瑞她的故事,才明白她是原來是被負心漢吳大維害死,故事淒美又帶點幽默, 算是陳果成功的第一步。許鞍華拍《幽靈人間》,講的其實也是人死不瞑目的怨念, 男主角陳奕迅見女鬼不自知,最後才恍然大悟;穿插他與亡父黃霑人鬼親情交流的一段, 也很引人動容。 「怨念」是鬼片重要主題之一。中國人說「死不瞑目」,就能把在死者在陽界的不滿 大做文章,再拍成嚇人或感人的溫馨故事。《見鬼》第一集是一個有預知能力的女孩充滿 怨念;第二集是丈夫有外遇的母親有怨念。兩部電影融合明星(李心潔、舒淇)、特效( 舔叉燒、無頭鬼),導演是來自泰國的彭氏兄弟,他們很會塑造駭人氣氛,先把觀眾嚇個 半死,故事講到尾聲,說穿了仍只是「怨念」。再到《見鬼10》,則完全是玩弄民間流傳 的「見鬼十法」,由陳柏霖、梁洛施等年輕偶像挑樑演出,可惜從創意、情節到結構, 都有明顯過於趕工粗糙的嫌疑,成績更大不如前兩集。 鄭保瑞的《熱血青年》也是以「怨念」為主題,但故事結尾晦暗無望,反倒和鬼片傳統 相違背。三個青年熱心捐血,結果卻只救活一對殉情情侶中的男子。女子死後為鬼,埋怨 三人壞她好事,開始騷擾他們。一股善念卻誤會壞事,《熱》片的邏輯、創意很有趣, 三位主角一直被怨靈糾纏的過程也頗嚇人,不過一反常態讓惡鬼獲勝,鄭保瑞的悲觀、 黑暗傾向,倒成了一票香港鬼片中的異數。 至於以親情與家庭為主題的通俗劇,本來就是中國鬼片故事的大宗。不少以低成本拍攝的 香港鬼片,如「壽屍」、「×月×日」、「陰陽路」等系列,多半都以家庭問題、親情 代溝作為故事主軸,像《迴轉壽屍》就是一例,尤其第三段《回魂夜》更是短篇傑作。 香港第一「鬼婆」羅蘭飾演已故祖母回魂,只求與家人同吃一餐飯,因為她生前都窩在 廚房,兒孫忽視她的存在。導演葉偉信本來就以拍小成本電影起家,這部僅佔全片三分 之一的短片結構完整、情感豐沛,也是港片諸多「多段式」鬼片集中難得的佳作。鄭保瑞 2003年拍《古宅心慌慌》,講的也是老爸回魂夜的故事,眾子女因父親遺產而相聚, 電影以Twins等年輕明星為號召,帶有濃厚的喜趣元素。 《異度空間》則是虛晃一招。電影前半部拍的是林嘉欣猛撞鬼,心理醫生張國榮努力 治療她,講的是「心理作用」,科學證明鬼都是人心所幻想;後半段兩人地位互易, 林嘉欣看似治癒,張國榮則開始噩夢連連,最後答案揭曉,原來是他一段往日回憶造成的 心魔使然。編、導羅志良藉由兩個角色,挑釁「科學vs.靈異」孰者為真的大哉問, 峰迴路轉的情節安排,最後又回到原點。如果張國榮醫好了林嘉欣,那醫生的發狂是真 是假?如果張國榮是瘋的,那難道林嘉欣看到的其實真的是鬼,根本不是她的幻想呢? 吊詭的辯證,讓這部「鬼片」和一般只講通俗劇故事的鬼片大不相同,充滿討論、玩味的 空間。 融合喜劇基調 把鬼串進喜劇片裡,也是香港鬼片的路數之一,即使表面上看起來玩的是搞笑基調, 通常最後還是會繞回通俗劇的手法,逼觀眾感動掉淚。 杜琪峰、韋家輝的《我左眼見到鬼》在港票房大賣座,沾的是鄭秀文的光。不過杜、韋 二人善用鄭秀文的「癡情傻大姐」銀幕形象,讓她成功演出一個深愛過世老公的年輕少婦 。她在一場車禍中造成左眼誤成陰陽眼,一心想看見死去的老公,卻只看得見死掉的兒時 玩伴(劉青雲飾)。電影前半部是標準黑色喜劇,劉青雲演可愛的頑童鬼、鄭秀文撞鬼 又被鬼附身,兩人各有表現,把電影成功炒熱笑點。但故事後半段急轉直下,鄭秀文發現 事實真相,她又變成了摧淚彈,原來「癡情」才是電影真正的題旨。 葉偉信的《五個嚇鬼的少年》,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在2002年先拍了《異靈靈異》 ,讓謝霆鋒與馮德倫模仿《駭客任務》(Matrix)加《MIB星際戰警》(Men In Black) ,演出一對現代捉鬼英雄,試圖挑戰「鬼片」與「科幻動作片」複合,但在票房、評論上 都不成功。之後他又回到小成本的鬼片通俗劇類型,拍了《五》片,走回他擅長的溫情 路線。 《五》片講的是一個少年被木乃伊附身的故事,最後還是他的家人奮不顧身,才救回他 一命。電影前半段讓年輕演員徐天佑、黃又南、李蘢怡搞三角戀,還有替《麥兜故事》 配音的童星李晉緯在片中大唱「麥兜」主題曲,搞笑意味明顯。但劇情走到最後,葉偉信 其實想講的還是「親情」,就連「老木乃伊」(片中被戲稱木乃媽)其實也是一心想找 離開她身邊的小木乃伊。結尾男主角一家人在棺材裡四處亂撞,讓他憶及童年全家到海洋 公園遊玩的交叉剪接,導演的天真浪漫令人感動;不過前半段著墨的三角戀也已明顯失焦 ,只把情節主軸引到中國鬼片的善良傳統,回歸家庭價值。 另一個在票房、口碑上都很成功的《三更》系列,其實不盡是鬼片。它的跨國合作的三段 式拍片模式,對於亞洲影壇而言,是個很好的經驗。亞洲各國各有各有鄉野傳說,拍出來 風味各異,組成一部短片集,也可以在各國營收票房。第一集《三更》裡,泰、韓兩段 拍得空有風情,故事不夠生動。反而是《回家》一段,簡簡單單講了一段堅貞不移的愛情 ,造究一部成功小品。到了《三更2》,日、韓、港三段劇情幾乎都跟「鬼」沒有太大關連 ,但平均水準比上一集強,每段也各有明星與民族風情,商業、藝術兼具,證明這種合作 模式基本上還是成功的。 (本文是作者為曾在台北光點舉辦之「鬼魅影展」所撰專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97.247

09/23 22:00, , 1F
09/23 22:00, 1F
文章代碼(AID): #149YqIIs (Horror)
文章代碼(AID): #149YqIIs (Ho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