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第八屆台北電影節 : 本土與國際的華人電影

看板Indie-Film (獨立電影)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19年前 (2006/06/15 16:53),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803&c=BA0001 聞天祥 每年台北電影節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佳片,但「國際化」並不表示電影節就應該放棄 「本土」。事實剛好相反,從第一屆即舉辦至今的「台北電影獎」早已經成為國內創作者 最期待的鼓勵之一,也是各國選片人來台時必看的單元。 去年擔任「台北電影獎」評審的楊力州導演寫過一篇「如果沒有台北電影節」的文章提到 :像《無米樂》這樣以DV拍攝的好作品是不能報名必須以FILM(電影底片)規格放映的 金馬獎,如果不是台北電影獎不分影片材質、只論作品好壞、而且清楚標示鼓勵本土創作 者的給獎原則的話,許多好作品就要被埋沒了。 今年也有一篇澳洲電影學報提到,看過台北電影獎的入圍影片後,才發覺國際對台灣影像 創作脈絡的認識是扭曲的,原來在侯孝賢、蔡明亮之外,這裡還有蓬勃的紀錄片、 手法創新的動畫片和實驗片、以及人才輩出的數位創作者。每年初選評審都要從兩、三百 部作品選出劇情、紀錄、實驗、動畫四類佳作以饕影迷,恐怕也只有台北電影節能完整 呈現台灣整體創作的脈動和成果。 而今年有哪些作品有機會問鼎獎金高達100萬的大獎呢? 百萬大獎,獎落誰家 在劇情類部分,這一年來在院線做過商業放映的劇情長片只有2部能擠進入圍名單,分別 是鄭文堂細膩感人的【深海】,以及李啟源以街舞、嘻哈和年輕夢想為題材的 【巧克力重擊】。另外一部入圍的長片,則是將會在台北電影節作它的世界首映, 也同時代表台灣角逐「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的鄭有傑作品【一年之初】。 而由鄭有傑主演、林書宇導演的【海巡尖兵】則是廣受好評的短片,劇情以2000總統大選 開票當夜、幾個海巡隊員的衝突,拉開了一則台灣男性與敏感政治的寓言,十分犀利。 而何蔚庭導演的【呼吸】則像是從SARS風暴衍生而出的綺想,描述一個時間不多的女孩 如何選擇度過自己的一天,十分末世的氛圍,內容與影像都十分強烈,令人難忘。 你會發現這些短片反而比許多長片更能以創意的手法反芻台灣社會,有趣的好幾部入圍 影片都是由美國來的攝影師包軒鳴(Jake Pollack)負責掌鏡的。 以【宅變】引起注目、目前正在拍攝【盛夏光年】的陳正道,今年也有作品【未來】入圍 ,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入圍了。王雲霖的【C的悲劇】則在諧仿蔡明亮之餘,也對創作 這回事給予黑色的調侃。林志儒導演的【肉身蛾】以懸疑推理取勝,卻又旁觸到不同族群 的台灣女性的生存處境,也是相當特別的競逐者。 相較之下,今年的紀錄片一反以往,僅僅入圍了6部。不曉得是不是在紀錄片蓬勃被大眾 接納的當下,評審也給予更嚴格的檢視?而能夠擠進前六強名單的作品,又有何特色? 二度入圍的郭亮吟,延續她對日據時代台灣歷史的興趣,以紮實的田野調查和耐力,找出 了在二次大戰為日本製造戰鬥機的台灣少年郎,作品【綠的海平線】重現了東亞之間互相 牽動的歷史。陳德斌導演的【英文老師柯旗化與其妻蔡阿李】也從「新英文法」作者 柯旗化的坎坷遭遇,呈現出台灣歷經日據、白色恐怖乃至解嚴的變化。去年的最佳紀錄片 得主柯金源,新作【天大地大】則從15年來台灣的重大災害,進而探索台灣人民的個性 特質如何與土地產生一種彼此吞噬的惡性循環,觀點宏大。 此外,去年以【翻滾吧!男孩】連得評審團特別獎和觀眾票選獎的林育賢,今年再以感人 的【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問鼎。鍾孟宏的黑白紀錄片【醫生】十分特別,前面記敘了 邁阿密一位華裔醫生救治罹患惡疾的秘魯男孩的醫療經過,後來卻悠悠道出醫生自己的 兒子卻在衣櫃結束生命的往事,兩相對照,令人百感交集。而黃淑梅導演的【在中寮相遇 】長達5小40分鐘的片長,不只是電影節史上之最,也證明了這個創作的堅毅與持久。 動畫與實驗片創意突出 今年「動畫類」有8部作品入圍,最長的作品只有31分鐘,全部都是短片,但這些導演的 創意,卻讓人真正看到台灣動畫最有潛力的部分。 其中,描述兒童面臨生命末期與碰觸死亡意涵的《看見彩虹》最特別的地方是以3D電腦 動畫,來模擬手繪水墨暈染效果的風格。《肉蛾天》則是謝文明繼去年的《享樂花園》 再度入圍的新作,細膩縝密的美學風格,視覺創意可說是領先群倫,而大膽將故事背景 設在人吃人的時代,更讓整片充滿詭譎而陰森的氛圍。 《徵求傀儡師》聰慧地利用一個動畫偶企圖逃脫動畫師的操縱,但終究還是被控制,傳達 出厚厚的哲學意味。《回憶抽屜》耗時一年,導演對光影和空間感的細膩設計,令人擊節 讚賞,而人體竟然可以出現抽屜這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安排,則有日本動畫的特質與濃郁的 情感因素。 《縫》的風格相當出眾,所有的造型皆以多彩的「線」所構成,勾勒出美麗的畫面之餘, 也帶出背後深沈的社會意義。而以簡單的線條造型搭配詼諧節奏的《Working Mouse》則 是擬人化地從一隻拼命工作的老鼠在社會底層的辛酸與弱勢,築構成一部有趣但帶著淡淡 感傷的小品。《傳染》利用豐富的想像力,對世界上任何角落、任何人物都可能染上煙癮 ,作了一次顛覆、瘋狂的詮釋,令人莞爾不已。《Take It Easy 音樂動畫》則以肚皮舞 似的可愛造型,強調凡事看開,也是一部令人看完心情大好的絕佳短篇。 今年入圍的5部實驗類影片,片長從7分鐘到一小時,主題也從城市、女性、身體到文學、 電影、劇場,不一而足,整體成績可說猶勝以往。 其中,《台北四非》是由石昌杰、盧憲孚、王俊雄、吳俊輝四位創作者,分別以 「進出台北」、「穿透台北」、「附著台北」、「遠離台北」四個主題,對台北城、 台北人從外觀到情感,所做出的豐富詮釋,整體結構龐大完整,可謂來勢洶洶。同樣和 城市相關的《舊金山未遂》有趣的是導演把自己和城市的關係形容成一種偶遇、觀察、 甚至「交媾」,攝影機竟然真成了陽具。 鄒念祖的《少了一個美國人》利用垂首可得的玩偶、物品,拿來表達墮胎之於美國、之於 女性的意義及感受。簡單的敘事和場面調度,卻極具巧思,但又不失深度和力量。 《我唯一寫過的一封信》是電影獎常客周東彥再度問鼎的新作,靈感來自法國女作家 莒哈絲的《大西洋的男人》,整部片透過影像表達記憶與情感的微妙關係,導演運用光影 的手法,熟練而美麗,更讓整部片充滿文字和影像交疊的各種可能性。 《皮上草》是一部從童話出發的短片,龔玉玲取材格林童話的「千皮獸」,最後直搗人類 對美麗外貌的迷思,而演變成剝取皮草的血淋淋畫面,觀眾要有心理準備。 台北主題獎,鼓勵全民創作 如果說「台北電影獎」是對台灣整體影像創作的年度總體檢,那麼「台北主題獎」的舉辦 目的,則是希望鼓勵全民拿起攝影機來創作。每部作品限定在10分鐘的長度以內, 主題就是「台北」。 經過這幾年的舉辦和推廣,愈來愈多觀點與創意都十分突出的作品,超越了對台北地標 直接獵取的理所當然,而努力去開發這座城市對人的意義。今年8部入圍作品幾乎就有 8種完全不同的觀察。 有講戀人與記憶的【夢中的愛麗斯】,有拿螞蟻比人、構想突出的【蟻城】,實驗風格 強烈的【4F】,充滿通俗劇精神、技法熟練的【玩伴的玩偶】,以紀實姿態出發的【母親 】,宛如一篇男男情詩的【完,fin】,模擬台北眾生的【台北,台北】,以及把 佛洛伊德攪入女性情慾的【仿‧同】。首獎獎金也有10萬之多。由於這個獎項的舉辦 是為了激勵全民創作,所以「台北主題獎」的放映都是免費入場的。 全球華人影像精選 鼓勵之餘,為了不使國內創作者陷入坐井觀天的迷思,台北電影節也廣邀世界各地華人 優秀作品,特別是獨立製片,這也使得台北成為全球華人影像交流的重要平台,更因此 被國際知名的銀幕雜誌(Screen International)列為世界頂尖影展之一。 今年的「全球華人影像精選」有3部大陸片,包括了中國第六代導演張元根據王朔小說 改編的新片【看上去很美】,完美無瑕的童星表演在張元巧妙的場面調度下,成為對體制 的嘲諷以及對夢想的歌頌。李玉的【紅顏】則從去年威尼斯影展開始一路得獎,從一個 情路坎坷的女子身上,我們不僅看到社會的保守,更在女性之間的互動、以及女主角和 10歲小男童的真摯感情中,感受到強大的張力。【夜行人】則是一部獨特的紀錄片,導演 花了4年時間跟拍,把一個盲眼母親和弱智女兒的生活,以驚人的親密程度,呈現在觀者 眼前。 香港則有目前最被看好的導演彭浩翔所執導的【依莎貝拉】參展,台北電影節連續幾年都 介紹彭浩翔作品,他今年特地出席本屆電影節,因此破例放映這部已經上映過的電影, 希望讓影迷有機會跟導演面對面。美國來的【融入美利堅】有張艾嘉精彩的演技加持, 把華裔女性夾處在上、下兩代的壓力與責任下,追求自己愛情生活的一波三折,詮釋得 相當出色。英國的【我愛斷臂衫】和加拿大的【只愛陌生人】,一喜趣一感傷,用完全 不同的角度刻畫海外華人同志在異地尋找真愛的過程。 另外還有幾部首映的台灣作品,標示了台灣創作的幾個奇特方向。紀錄片【夢想無限】 刻畫了一群師生讓自製的太陽能車在澳洲奔馳的努力,是一部讓人對台灣青春重燃信心的 友情之作。【黃屋手記】則以獨特的視角近距離觀察「檳榔西施」的生活。 頹廢唯美的【不愛‧情歌】是知名廣告、MV導演陳宏一具有實驗風格的力作。 另外還有三部「新薑登場」的國內新銳短片會一併放映,包括了【活著】、 【飛往昨天的CI006】、【靜悄悄的幸福】,年輕一代的創作者和前輩的差異, 在此一覽無遺。 至於來自海外的華人短片,則有剛出爐的香港電影節得獎作品【枉少年】,新加坡鬼才 導演陳子謙的的爆笑短片【無心呢喃】,水準直逼奧斯卡級的美國華裔作品【情定沖印店 】、【以神父之名】,以及耐人尋味的【棋戲】。 亞洲新星導與台灣新勢力 本屆台北電影節也特別和劉德華的製片公司合作了一個小單元。邁進二十一一世紀,標誌 著電影製作需要注入新元素、新思維,劉德華推動的電影計劃「亞洲新星導」雲集了多位 亞洲新晉實力導演,他們來自中國、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每位導演都具有 獨特的拍攝手法,再揉合嶄新的HD拍攝科技,將無限的創作意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中 有三部已完成的作品會在本屆電影節放映,分別是由香港林子聰執導的【得閒飲茶】、 新加坡唐永建導演的【愛情故事】以及台灣李芸嬋導演的【人魚朵朵】。 除了影片放映,台北電影節也將在7月5日(三)晚上8點,舉辦一場「亞洲新星導: 新銳導演與跨國製片座談會」,邀請導演、製片現身說法:新銳導演如何能獲得國際製片 公司的青睞與投資?跨國合作至片的優勢與難題何在?相信必能帶給觀眾、業界及傳媒, 耳目一新的震撼力。 除此之外,在成功協助《17歲的天空》在台北電影節作世界首映、以及替《宅變》舉辦 國際發表會後,今年依然沒半點這方面預算的台北電影節,竟然決意擴大這類關注本土 電影工業發展的活動。本屆電影節將率先發表《練習曲》(陳懷恩導演)、《盛夏光年》 (陳正道導演)、《雅芳小姐》(朱詩倩導演)等三部正在製作中的國片,讓您親睹這些 台灣電影的精彩片段,也邀請導演、演員、製片出席,暢談拍攝經驗與理念。 另外值得關注的另一個案例是紀錄片名導演楊力州為Nike公司拍了四部5分鐘長的廣告片 。真實的青春、汗滴、淚水,為傳統華麗炫目的廣告界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氣象。 紀錄片遇到商業會變質嗎?獨立製片和跨國企業會激盪出什麼樣的創意火花? 在7月2日(日)下午1點先舉辦前述的國片發表會之後,會繼續放映這幾部紀實風格的 廣告,也要從這個經驗,一探台灣的紀錄片還有哪些未被發掘的可能性。而這些難得 又有趣的座談及發表會,除了邀請影人、片商與媒體出席外,也都開放給有興趣的觀眾 免費參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74.220

06/16 10:13, , 1F
外國人寫台灣電影的論文
06/16 10:13, 1F

06/16 10:13, , 2F
主題是侯蔡楊的總共就佔九成了吧
06/16 10:13, 2F

06/17 02:56, , 3F
在美國可以看的到的台灣電影就只有這三
06/17 02:56, 3F

06/17 02:56, , 4F
位 美國電影學生對台灣電影的確停留在댠
06/17 02:56, 4F

06/17 02:57, , 5F
只有這樣的印象
06/17 02:57, 5F
文章代碼(AID): #14aH_u-o (Indie-Film)
文章代碼(AID): #14aH_u-o (Indi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