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的話] 關於台北,台北與我
http://www.tiff.org.tw/2006TIFF/News/News_B_0623_4.htm
關於台北,台北與我
文 / 蔡牧民
其實我的背景還蠻複雜的,小時候一歲就到美國讀書,一直讀到國小三年級之後回來。因
此在八歲之前,記憶全是美國鄉村的青翠綠地和腳踏車。到了國小三年級之後,回到台灣
,一直到了大學之前都居住在台北。後來,考上嘉義的中正大學,可以說是一個人生的轉
捩點。在此之前,我對都市有無可救藥的依賴。每次過年從彰化鹿港回家,總是要大嘆一
聲:「回到文明世界的感覺真好。」在我的心目中,台北是台灣唯一的都市,也是唯一適
合人居住的地方。直到大學那年,考上中正大學,當時的我覺得將來四年不知道要怎麼過
下去。然而,四年後的今天,我很慶幸我能夠在嘉義民雄鄉生活四年之久,對我的人生有
戲劇性的改變。
生活在台北市的大安區,你不會看到我在民雄所見到的景象;那簡直像另一個國度另一個
空間般,人與人說著與台北不一樣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習慣。我到現在還記得
第一次看到鋼管舞女郎在電子花車上面的樣子。那是一種很詭譎的影像,一個百分之八十
赤裸的女人在台上隨著電子音樂起舞,台下不管男女老少(當然還是以男人為主)都看得
不逸樂乎,彷彿裸露是一種普世的價值一般,在節慶被歌頌、被觀賞,然而對一個所謂「
都市俗」來說簡直是如同知道肯亞有網咖一般震撼。除了鋼管女郎的文化震撼之外、各式
各樣俗豔的廟慶、廣播車等正港「台客文化」的洗禮,讓我回到台北對這個都市有著不一
樣的感受。
最主要的改變,是我對都市若是區域的關懷。尤其以我外婆居住的延平北路為主,不知道
聽我母親敘述以前盛況幾次了。然而延平北路一帶似乎是比較少提起的老舊社區,因此我
萌生了一個以這個地方的感情、過去、和未來的影片想法。除此之外,我更加入了另外一
個角色,從不同世代、地區,探討一個都市和市民的感情互動。簡而言之,台北對我來說
是很複雜的,時而時尚、時而冷落、時而疏離、時而緊密;這就是我希望在片子《台北‧
台北》中所傳達的感覺。
至於幕後製作,因為在台北人脈缺少的緣故,因此這部片在台北花了三天時間拍完之後,
到嘉義進行我一個人自導、自編、自演、自製、自行配樂、剪輯的過程。我很高興能夠在
自己的電影之中加入我自己創作的音樂,五月又幸運獲得政大金旋獎創作組冠軍,讓我對
自己的電影配樂更有信心。特別的是這部片除了我個人拍攝之外,還動用了我弟弟妹妹,
他們一個念高一、一個念國中而已;因此即使我不敢說我的片子是最好的,但是製作人員
或許是平均年齡最低的一組。很高興第一次參加影像展就能入圍,除了謝謝電影節的工作
人員之外,也期許自己和台灣將來的電影路都能有所進步和發展。
影片介紹
http://www.tiff.org.tw/2006TIFF/Programs/Programs_Z.aspx?ID=48&a=B&b=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90.97
Indie-Film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