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花絮] 《呼吸》

看板Indie-Film (獨立電影)作者 (夢想起飛的季節)時間19年前 (2006/06/27 14:0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tiff.org.tw/2006TIFF/News/News_B_0613.htm 文∕何蔚庭   高達(Jean-Luc Godard)曾經說過:拍片是憑一股衝動。《呼吸》籌備的很匆忙, 我們花了兩天半拍攝,之後擱了一段時間,又匆忙的完成後期。過程中有不少的外來限制 和自我限制,這些限制是造成《呼吸》影像風格的重大功臣。但是限制越多,自由越大, 我和攝影師Jake Pollock就玩的越起勁。 過期底片/跳漂白: 預算有限,沒錢買底片;於是收集一些沒人要的過期底片或零頭片。做了D-min測試後; 應該沒問題就拍了。其實十年前就知道跳漂白這技術,台灣卻一直沒人做。當攝影師建議 為《呼吸》全片跳漂白,我也答應了。原因不只是好玩,跳漂白能把一堆不同型號的過期 底片或零頭片的調子統一起來。我愛嘗試新的東西,愛玩,愛冒險。但不會大意, 不能草率,要十拿九穩,Calculated Risks,“計算中的風險”(翻譯不當請包涵)。 於是和現代沖印公司的陳世庸老板商量做測試。他覺的我們瘋了之後,也欣然答應。 我們測試後知道跳漂白的tone,就拍了。之後的六個月,現代沖印的上下員工也瘋了。 一“鏡”到底: 不是指一個15分鐘的take。而是整片都用同一顆鏡頭:85。為什麼?我也忘了, 問攝影師,他說好像有一天開玩笑的問我,不如我們從頭到尾都用同一顆鏡頭,我就說好 。這“一顆鏡頭”的道理不是為了省錢,純粹是自我限制。拍片的時候,整箱的其他鏡頭 呆坐在旁沒人理。不過事後想起,也好,讓攝影助理開心點,不用換鏡頭。最後攝影助理 還是一張煩惱的臉,不停的換零頭片。 特寫: 很少看到“特寫”的電影 。國片好像沒有? 想拍一部。所以才有唯一85鏡頭的“特色 ”出現。當初除了想要拍“特寫”,跟攝影師說想“freak people out”(嚇嚇觀眾) 也有關。讓觀眾知道這是很貼近的“特寫”,是會讓觀眾有反應的“特寫”, 不是不痛不癢的“特寫”。我不喜歡不痛不癢。 記得拍片時,攝影師會常問:“這夠特寫嗎?”我都會說再近一點。再“特寫”一點。《 呼吸》出來後,有人說片子特寫地很壓抑,很焦慮,很脆弱。我都會暗笑,覺得自己 很過份,people are freaking out! (觀眾嚇到了!) 但回頭想想,《呼吸》在講 “呼吸困難”,“窒息”,所以壓抑的特寫是對的。壓抑的特寫在戲院大銀幕觀看 很震憾。 其實還有一個偷懶的原因。用“特寫”拍不需顧及到環境。所以拍片時不需想太多, 拍得也快,這其實是主要原因。偷懶也可以造成一種風格。 聲音也是風格的一部份: 畫面不好有時還可以忍受,聲音不好會殺人。因此找杜篤之先生,他在看了初剪版之後, 決定用另類的音效方式,加上杜比音效處理。他的音效豐富了《呼吸》裡的世界,讓平面 的影像立體化。每次在大銀幕看《呼吸》都會心跳。對我來說,不是因為壓抑的特寫, 而是那似世界末日般的音效?永遠有人喃喃自語的背景,有煙火的演唱會,以及視覺上 無法表現的呼吸。 (本文章將會於七月份《柯達影技期刊》同步刊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74.220
文章代碼(AID): #14eCerOG (Indie-Film)
文章代碼(AID): #14eCerOG (Indi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