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從影不歸路 新銳導演終不悔

看板Indie-Film (獨立電影)作者 (Brotherhood of Legio)時間19年前 (2006/09/17 23:01),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6/09/17 聯合報 記者葛大維、項貽斐、林欣若、蘇詠智/專題報導 從影不歸路 新銳導演終不悔 26年前台灣電影湧現「新浪潮」,侯孝賢、楊德昌的作品照亮海內外,讓台灣電影邁入 國際大師級殿堂;13年前出現李安和蔡明亮,讓台灣電影接連在國際爭光;如今台灣電影 景氣低迷,盛況不再。但難能可貴仍有一群年輕新銳,憑著熱情,堅持理想,期待開創 台灣電影新局。台灣電影的希望在哪裏?聽聽這些新銳導演怎麼說。 陳正道 調整拍片路線 陳正道高中以前只愛看周星馳,高三迷上阿莫多瓦電影的絢麗影像。愛看電影的老爸, 某天拿了蔡明亮的「愛情萬歲」給他,陳正道看了,激起他「如果我拍電影,一定要有 甚麼東西和其他人不同」的志向,完成講兩個女生的處男作「五月紛飛」,他說那是 對初戀的紀念。 重考打斷陳正道的電影夢,直到上大二才再拿起攝影機。2004年「狂放」入圍威尼斯影展 國際影評人週,活生生體驗影展佳評與惡評互見的現實面,當機立斷,陳正道導正個人 藝術與商業並重的拍片路線,完成備受矚目的「宅變」,吸引片商繼續投資他拍 「盛夏光年」。 鄭有傑 「一年」如願以償 1999年還在念台大經濟系的鄭有傑,籌錢拍成一部16厘米短片「私顏」,跨出他當導演的 第一步。兩年之後,鄭有傑申請了短片輔導金,拍攝另一部16厘米影片「石碇的夏天」, 以此片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 曾經因為拍片負債而休學一年半賺錢的鄭有傑,大學前後念了7年終於畢業。畢業入伍前 ,鄭有傑一直擔心電影只是他大學時代的美好回憶,因此寫了「一年之初」的劇本,希望 當兵回來後,可以繼續拍片。沒想到「一」片的企畫案獲選國片輔導金,如願以償重回 電影界。 林育賢 沒錢也要「翻滾」 林育賢在宜蘭長大,學生時代對電影的印象是:「每年春節的娛樂」,平常時幾乎是 沒啥機會花錢進戲院。大學念了一年的傳播管理,發現與自己期望的不同,轉攻大眾傳播 。 畢業後林育賢進入廣告公司當助理,磨了兩年,從小助理變成副導演,剛巧當時擔任導演 的吳米森想拍個人執導短片,林育賢就辭了廣告公司工作,隨吳米森拍電影去。 3年前林育賢回宜蘭過春節時窮到連紅包都快發不出來,卻注意到擔任體操教練的哥哥與 受訓的小學男生,在不算優厚的條件下,充滿參加比賽的熱情,啟發了他拍攝「翻滾吧! 男孩」的動力。 周美玲 花10萬元圓夢 大學念哲學系,養成周美玲批判性思考和美學素養,大學畢業後她當了兩年記者,主跑 政治新聞的她,熱情很快就被消磨光。於是她辭掉工作,買了一台10萬元的DV,開始拍片 ,第一部作品「身體影片」就入圍台北電影節,之後周美玲拍了不少紀錄片,其中最著名 的就是2000年,她和11位導演一起創作的「流離島影」。 新銳導演》兼顧本土、國際 振興國片 年輕新銳導演的特質是既有理想也很務實,藝術與商業並重,本土與國際兼顧,都是他們 努力的目標。 學設計的陳正道,懂得分析計算,覺得電影質感、題材、行銷,缺一不可。觀眾為甚麼 不在家看免費電視就好,而要掏錢買票進戲院?千萬不能把電影拍得像電視劇,要以觀眾 為本位,考慮他們想看甚麼、愛看甚麼。先走好再學跑,他相信基礎穩健,才能再談樹立 個人風格。 陳正道肯定目前國內會買票看電影的觀眾,以年輕人族群為主,一定要貼近他們的心, 藉電影與年輕人對話。同時爭取在國際影展曝光的機會,像「盛夏光年」會參加釜山影展 ,爭取賣出海外版權與海外投資機會。 只想專心拍電影的鄭有傑,把市場分析交給可信賴的製片與監製,把宣傳行銷交給另一批 專業行銷人員。「一年之初」在台北電影節中廣受矚目,接著又入圍威尼斯影展 「影評人周」單元,這些都是最佳宣傳口碑。 配合影片在台上映,將鎖定學生、年輕族群為目標,展開校園巡迴座談宣傳,並結合網路 媒體增加影片曝光機會。說起話來總帶著幾分靦腆的鄭有傑說,「我不太會說話, 但能配合的一定配合。」 林育賢曾經為「翻滾吧!男孩」跑遍全台各地校園與學生座談,他覺得辛苦是必須要下的 工夫,「六號出口」未來也還會再走這一套模式。 林育賢還考慮把「六號出口」剪出不同版本,邀不一樣階層觀眾優先看片,根據反應調整 內容,他相信「口碑」主導影片票房,只要觀眾覺得片子好看,賣座應該不會差。 由於外片大舉入侵,國片市場被壓縮,周美玲早就對票房不抱任何期待,因為不想當 「騙子導演」,她必須對投資者有所交代,她很清楚自己只能靠影展找出路,因此努力 讓自己的電影有品質。入圍影展不只新聞局有補助,對周美玲而言,最大的意義在於 有機會在影展中,賣出電影的國際版權,有了版權收入,她對投資者才有交代。 新銳導演》拍片過程 經歷必然陣痛 如果每部電影的拍攝,都像孕育一個孩子,每位導演迎接心血結晶前,都要經歷無可避免 的陣痛。 「盛夏光年」是陳正道自認告別年輕的里程碑,從有構想開始,就鎖定張孝全主演,後來 找到張睿家,因為對「20,30,40」裏的楊淇念念不忘,遠赴香港找楊淇的經紀人張艾嘉 幫忙,一切水到渠成,在花蓮的燦爛陽光、午後陣雨的多變天候下,完成揭露兩男一女 內心私密的電影。 陳正道說,他不是電影科班出身,所以要找適合的演員,高桿的編劇、攝影合作,說出 動人的故事。「盛夏光年」緊扣同性異性交織的三角戀情,以前「藍色大門」、「心動」 都拍過,陳正道如何與眾不同?他說:「想抓住像流星一閃而逝的青春,要探究戀愛時 說不出口的祕密,剪輯過程比拍片更花心思。」 「一年之初」可以順利拍攝,先拿到800萬元的輔導金,製片梁宏志又找上了利達數位 影音公司投資,後來以1,600萬元完成。 在籌拍「一」片的過程裡,鄭有傑在創作上沒有任何來自投資者或製片的壓力,從劇本、 選角到剪接都由他一手主導。 由於該片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所以他有很強的野心想大大揮灑一番,在形式上極力 求表現。 「翻滾吧!男孩」在商業市場上豐收,林育賢新作「六號出口」獲得500萬輔導金, 但光靠500萬元拍不成,之後再得到中華電信等合作單位的贊助。 林育賢為「六號出口」定角,就花去4個月的時間,因為彭于晏經紀公司從中牽線, 「六號出口」得到韓國片商的支持,片中女主角之一也選定了韓星劉荷娜。林育賢表示, 「跨國合作」絕對是國片未來趨勢之一。 2003年周美玲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她要拍一部以變裝皇后為主題的劇情長片,也就是 後來的「艷光四射歌舞團」。隔年「艷」片獲得金馬獎最佳台灣電影肯定,卻讓她負債了 200萬。 債務還清後,周美玲難忘「艷」片讓她嚐到實現夢想的成就感,因此勇敢再拍第二部 劇情長片「刺青」。這次她申請到400萬輔導金,也因為「艷」片打響名號,開始有金主 投資,所以「刺青」的製作成本高達一千萬,更請到楊丞琳和梁洛施這樣的超強卡司。 新銳導演》夢想似荒漠甘泉 再苦都硬撐 國片環境不景氣,年輕導演的夢想如荒漠甘泉,再辛苦,也能支撐他們向前邁進。 今年25歲的陳正道,大學念了快7年還沒畢業,各類影片卻一部接一部,不許自己中斷, 訂下每年至少拍一部長片、兩部短片的目標,比畢業論文更認真。 陳正道認為,台灣是學電影的好環境,絕非拍電影的好環境,所以不放棄任何可以磨鍊的 嘗試,才能爭取更多讓投資者觀眾看到與支持的空間。 陳正道人如其名,能言善道,善於製造機會讓人發現,讓投資老闆掏錢,讓工作人員為他 效力。資源豐富的他卻說,環境現實,讓他覺得「前有高山,後有追兵」,只有卯足全力 往前衝,希望電影賣錢,更盼望30歲以前能進坎城影展。 鄭有傑認為,國片已在原先導演主導的拍片方向之外,開始多了製片主導的另一股潮流, 他也感受到國片市場仍然有人願意投資,也擁有觀眾。 66年次的鄭有傑說,台灣電影圈本來就應「製片制」、「導演制」兩種模式都有,市場 才會更健全。雖然他個人拍片並不主動討好觀眾,但他相信自己的品味應該不會離市場 太遠,他也對自成一格的台灣電影很樂觀。 在「六號出口」嘗試跨國合作後,林育賢期盼往後仍有機會促成國片與他國電影工作人員 的溝通交流,藉此引進國外的先進器材與技術,有助於國片品質的提升。 這次「六號出口」不但有台灣與韓國的演員組合,還有來自洛杉磯與日本的攝影人員, 彼此激盪出的火花,令影片更臻完美。對於國片業的未來,林育賢期待日後電影無論數量 或類型都能更豐富,觀眾有夠多選擇,就會慢慢培養出花錢上戲院看國片的習慣。 對於目前的國片環境,周美玲認為,對於好萊塢電影毫無管制,以致於國片毫無生存空間 ,雖然有輔導金機制,但周美玲認為:「不能給我們糖吃,就叫我們閉嘴」,她形容目前 政府對於國片的計畫,「就像拚命花錢買化妝品,卻不好好保養體質。」從最基礎的文化 層面來看國片危機,才能找出國片的出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91.164

09/22 06:51, , 1F
看完為何有種熱血的感覺~喔喔喔!
09/22 06:51, 1F
文章代碼(AID): #153MD30U (Indie-Film)
文章代碼(AID): #153MD30U (Indi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