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題] 中國獨立電影工作者力求參與國際影展
2007.08.09 中央社
瑞士盧卡諾影展中不乏小成本製作,也包括來自中國的作品,三位參展的中國電影工作者
說,獨立電影在中國愈來愈多人投入,但仍困難重重,參加國際影展是必要途徑。
帶著「血蟬」一片參展的彭韜說,在中國大陸,不公開上映的電影不須送審,他們這些沒
有主流公司支持的小成本電影,發行的方式一般就是拍好後看有沒有公司要買影碟的
發行權,通常一約三年,作者拿到固定的酬勞,賣得好壞不論。
第一次參展的他說,因難公開上映,獨立電影要讓自己被看見,參加國際影展是
「唯一的出路」。這是他的第一次參展。
另一支參展影片「下午狗叫」的導演張躍東則認為,參展的最重要意義是發展人脈,
對將來籌集資金可能有幫助,「不然的話,沒人認識你,沒人理你。」這也是他參與影展
的第一部作品,但之前已到過香港和首爾。
談到獨立電影,錢總是大問題。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彭韜說,他的拍攝經費來自斷續
在電視台工作的積蓄,拍電影「一切都靠自己跑,都是靠著熱情在支撐」。他的製作人
搭檔曾雯雯是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目前已是律師,在業餘從事電影。
盧卡諾影展期間,這三位年輕的中國電影工作者一同接受中央社訪問。張躍東說,雖然
財務吃緊,但他反對低價求售作品,「我常告訴朋友,除非你將來不做電影了,不然
就不要隨便賣」、「等哪天有部作品成功了,片商自然就會回頭來用好的價錢買先前的
作品。」
張躍東認為,獨立電影最大的隱憂,就是讓現在這種價錢低賤的情況定形下來。他說
,拍電影畢竟是很花錢的事,能夠只花幾千塊人民幣的片子是極少數。「如果低價製片
就這麼維持下去,中國的電影拿到國際上永遠矮人一截。」
「血蟬」的故事講的是買賣小孩行乞的社會悲慘面。彭韜說,他以前住在北京地鐵西單站
附近,就看到有些行乞的小孩明顯是不遠處有大人在監控,當時就萌生了以此為題材
的念頭,後來看到作家白天光的同名小說,於是加以改編,「就是想拍,不拍難受。」
他並提到引起他關注的另一些社會病態,像是為了賣屍供喪家給死者「結陰婚」而殺人、
設計礦難詐領礦工死亡賠償金等,不無可能成為他接下來的拍片題材。
相較於彭韜以社會現實為題材,且重故事性,張躍東則是另一個類型。他認為短短幾十、
一百多分鐘的影片和文學不同,不適合講故事,而是要表達思想,他重視的是
「現代人內心的迷惘」。
「下午狗叫」的文案這麼介紹:「三個不完整的故事,探討意識與身外世界的模糊關係」
。
張躍東對獨立電影的界定是「有自己的策略,拍商業主流電影不會拍的東西」、
「有的人拍電影是等著被『招安』,被商業電影發掘,那是假獨立。」
不過,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班沒念完的他說,關於這樣的辯論不多,其實也不重要,「
中國這些年的變化太快,很多東西都來不及討論,就已經又變得不同了,電影也是一樣。
」大家各拍各的。
在盧卡諾影展中,三人認為自己作品的票房已高於預期。曾雯雯說,「本來怕沒有人來看
」,結果不但觀眾多,放映後的觀眾與作者對話也很熱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48.13.130
Indie-Film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