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榮光眷影】之山海經

看板Indie-Film (獨立電影)作者 (後青春期)時間17年前 (2008/08/23 19:1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documentary 看板] 作者: mayihelpyou (後青春期) 看板: documentary 標題: [訊息]【榮光眷影】之山海經 時間: Sat Aug 23 19:07:03 2008 我是榮光眷影的學員 《山海經》的導演 拍的在宜蘭的一個大陳義胞村 我的部落格上有我的影片預告和導演自述 http://www.wretch.cc/blog/b89205105 大家有興趣 歡迎來看 ------ 在山海之間呼吸 —《山海經》導演自述 文∕蕭立峻 ◎發現岳明新村 山海經中的故事,都發生在蘇澳鎮的一個小村子—岳明新村。村子是在民國44年,憑空 建造出來的,為的是安置大陳島撤退,跟著政府到台灣來的老百姓,這些平民一共有一萬 八千餘人,被當時的社會稱為「大陳義胞」。為了解決這批大陳人住的問題,全台共有36 個,如同岳明這樣的大陳新村,在大陳島撤退後的兩年內,靠著美援,在國有土地上建造 起來。 我第一次聽到大陳人的故事,是在永和做紀實攝影的作業時,意外走進位於永和的大陳 村,後來在一些機緣之下,完成兩部紀錄短片。第一部是《新生》,由本身也是大陳人的 永和市民代表尚忠義,主動找我拍攝村裡的老人識字班,來到台灣的大陳人因為和同鄉生 活在一起,不會像一般眷村南腔北調都有,他們日常生活可以用大陳話溝通,有很多上了 年紀的大陳人,到現在都還不太會說國語,尚忠義辦的這個老人識字班,除了讓這些上了 年紀的大陳人,有事可以做,也希望能打破大陳人與台灣社會的語言隔閡。第二部是《大 陳村誌》,這部片拍攝的最大目的,是要申請英國的紀錄片學校,有一半是《新生》中的 材料,再加上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大陳人對於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義無返顧地支持, 當那些仍穿著傳統藍衫,用小腳吃力走著的婆婆,揮舞著國旗時,似乎可以看見當年大陳 島撤退的波瀾壯闊。 沒拍好,學校的申請也好像理所當然地沒有通過,覺得得要換一個題目重新找回自己的 信心及熱情;但大陳人所背負的這個歷史斷簡,對我的震撼仍在,而現在還有許多大陳人 聚居的花蓮和高雄太遠,所以來到宜蘭,而其實光宜蘭本身,就有四個大陳新村,至於為 什麼選擇岳明,大概就是緣份了。 ◎榮光眷影計畫 由外省台灣人協會策劃的這個紀錄片培訓計畫,主要是因為經過十年的眷改,老舊眷村 已幾乎從地圖上消失,而外省第一代也漸漸凋零,外台會希望能透過這個培訓,幫助有心 想用影像說出眷村與外省族群故事的人。這個計畫一共錄取15人,而我是其中兩個非外省 人之一。 會想報名這個計畫,一方面是想幫大陳人做一個更完整的影像紀錄,另一方面是課程請 到的指導老師,是以前全景傳播基金會裡的人 —李中旺、蔡靜茹、楊重鳴等,身為一個 志在紀錄片的青年,我抱著崇拜的心情來參加。為此,我甚至辭掉了在大陸尋奇節目的助 理工作。 而自己因為有過一些拍片經驗,在一開始的課程中,顯得有些驕傲。第一堂課時就把自 己的《新生》拿出來放映,這種自滿的心情一直持續到期中,在所有技術課程結束,同學 們才正要開始企劃自己的片子時,我因為學校申請的期限,完成《大陳村誌》,並在課堂 上讓同學討論,遭到同學及老師們近乎一致的批評「結構鬆散」。雖然對這樣的意見不能 完全認同,但我的創作開始進入低潮期,一度有放棄拍片的念頭。 當同學們在選擇拍攝主題時,大多從自己的生命出發,拍攝自己、親人、或自己住過的 眷村,我雖然換了一個新的大陳村,應該是有很多東西可以探索,但好像被什麼問題卡住 ,而無法往前。岳明新村裡的大陳人和我有什麼關係呢,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要拍大 陳人呢?」「為什麼要選岳明新村?」,在田野的過程中,我還因為聽不懂大陳話,遇到 很多溝通的困難,擔心起自己有沒有可能拍不出東西。 ◎在山海之間呼吸 在岳明新村除了溝通的問題外,原本三百二十戶,共一千多人的村子,現在剩不到三十 個大陳人,而且年輕人都搬出去了,還在村子裡走動的人,老榮民佔一大半,原住民佔另 一大半,在慢慢認清到這個現實後,也絕望了起來,在該討論拍攝毛帶的課堂上,我雙手 一攤,承認我什麼都還沒拍,而且一點頭緒也沒有。我的指導老師廖德明,決定親自跟我 到村子走一趟,我在向他抱怨「這個不是大陳人、那個也不是大陳人」的過程中,發現或 許可以把其他族群也放進片子中去,也更能表現這個大陳村的現況,這麼一轉念,豁然開 朗。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也決定住了下來,岳明新村93號,這對我來說是充滿意義的一刻, 也因此在影片一開頭有那個鏡頭,獨坐在那個小房子中的自己,翻看著筆記本,百無聊賴 地點起香煙,即使所有原來就認識我的人,都覺得鏡頭裡的蕭立峻,做作、不自然,我承 認一直以來我在演戲這件事上,都有太過誇張的嫌疑,這樣的開頭也很可能削弱我片子的 真實感,但我還是選擇把它留著,紀念自己第一次住進田野現場,也讓拍攝開始成為「日 常生活」。 很不可思議的是,當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跟著一群大陳婆婆閒坐著,慢慢可以聽懂少部份 的大陳話,婆婆們也開始關心起我的家庭背景、在岳明的生活起居,有時還會利用我載她 們去南方澳買魚,或是參加別的大陳村的廟會;當然利用之外,請我吃飯也是有的,在接 受我的同時,也慢慢接受了我的攝影機。 而在嘗試把大陳人以外的居民也拍進去後,發現住在村子裡的不同族群,竟能以不同語 言互相溝通著,一場在屋頂刷白漆的片段,三個人各自講著大陳話、國語、閩南語,雖然 肯定有許多話語就這樣消失在清晨的空氣中,但村民們就用這樣的方式,一起生活著。 村子在邊界,岳明新村在地理上、在心理上都處在山海交界處,有很多在主流社會定義 的區隔,在盡頭開始模糊,而難以辨認。在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中,人們該如何生活在一 起,我想用這個片子,說說我的想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4.155.68 mayihelpyou:轉錄至看板 Ourmovies 08/23 19:0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4.155.68
文章代碼(AID): #18h_0_Kk (Indie-Film)
文章代碼(AID): #18h_0_Kk (Indi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