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下一部海角,遠在天涯?

看板Indie-Film (獨立電影)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7年前 (2008/11/01 21:2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8-10-31 中國時報 【黃哲斌、張士達/專題報導】  《海角七號》爆出逾四億票房,讓電影圈不禁好奇:「海角現象」只是個案嗎?「 海角經驗」可能被複製嗎?  其實,「海角現象」已引發不少效應。《囧男孩》導演楊雅?就表示,他有一位優 秀的導演友人,計畫中的新片原已找到投資者,但因腳本劇情比較悲傷,片商最近要求他 改變題材,希望拍得像《海角七號》或《囧男孩》一樣好笑。  楊雅?直言,不太可能出現第二部《海角七號》,他提醒,全台年度票房的前十名 ,營收大多一、兩億元(編按:去年第十名《終極警探四》票房一億兩千萬),未來國片 即使擠進年度十大,扣掉戲院拆帳、管銷成本,片商實際回收頂多五千萬元;意即,像《 海角七號》這種四千萬預算的影片,虧損機率仍高,除非擴大海外市場,否則不會是國片 的常態規模。  長期研究電影產業的政大廣電系副教授盧非易,也提出類似看法;他認為,台灣電 影的票房破億,並非未來的正常期望值,國片能否站穩腳步,觀察點是「有沒有越來越多 台產片,站穩票房三千萬關卡」。換言之,類似《囧男孩》「投資一千五百萬,票房超過 三千萬,片商就回收成本,加上海外及DVD版權就小賺」的模式,才能刺激片商或金主 投資。  盧非易表示,台灣電影市場有明顯的「常數原則」,意即某一部片大賣,往往會擠 壓其他電影的票房;《海角七號》是一項奇蹟,很難期望它打破未來的觀影習慣或「常數 原則」。  因此,盧非易與《穿牆人》導演鴻鴻都希望國片年產量達到五十部,才能撐起一到 兩條國片院線,也能試探更多片型,即使只有兩成國片賣座,其他八成小虧,但整體而言 ,就能活絡整個產業,也讓台產片保持與戲院的談判空間,不像現在一樣予取予求。  鴻鴻認為,台灣電影首要難題是籌資困難,許多導演五到八年才拍一部電影,黃金 歲月都耗掉了,等到資金到位,原有題材往往已經過時。鴻鴻強調,募資責任不該落在這 些獨立藝術家身上,現有官方又不夠靈活,他希望台灣仿效法國的國家電影中心,由專業 人士負責國片的「製作、推廣、教育、保存」,才能有效推動電影產業。  橫跨電影、電視的鈕承澤則想團結影視圈的力量,最近積極推動「國片平台」,他 希望由詹宏志等文化圈人士發起,國內編導人才共同成立一組織或企業,管銷、技術人才 共用,既能節省成本,又能結合力量對外募資、與院線談判,甚至以「十部電影、十齣偶 像劇」的包裹方式,一方面成為電視台的供應鍊,一方面栽培後起之秀,但每位導演仍保 有創作自由。鈕承澤承認執行難度不小,但他期盼電影圈能放下私我,共同實現這個夢想 。  《漂浪青春》編導周美玲直言,除非打破現行的發行結構,否則國片很難脫離目前 格局;她也希望釐清政府部會權責,電影產業面應由經濟部推動振興,比照科技業訂出優 惠措施,才能改變新聞局權責不清的尷尬局面。  除此,周美玲也想透過國外募資,打破國內資金困難的局面;她認為,類似蔡明亮 「抓住全世界的小眾,加總成為大眾」的路線,可能是國片突圍的另一條路,她籌拍中的 《神殺》,就積極想引進法國等歐美投資者。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23.192.200.59 (11/01 21:28)
文章代碼(AID): #1935brda (Indie-Film)
文章代碼(AID): #1935brda (Indi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