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起飛 -- 「短片」強打,「紀錄片」平實

看板Indie-Film (獨立電影)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7年前 (2008/11/16 20: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documentary 看板] 開眼e週報 文:Sandra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 action=edata&vol=194&eid=v194103 從《海角七號》、《九降風》到《停車》,你知道這些優秀的導演,曾拍過什麼樣的短片 ?紀錄片就代表沈悶嚴肅? ◎「短打」強打,為創作者發聲 長片成本龐大,加上製作耗時耗力,「短片」精簡又能表現創意,是許多電影工作者的最 佳「發聲」管道。《海角七號》深受觀眾愛戴的魏德聖導演,便是以短片《七月天》與《 賽德克巴萊》打出名號,2004年魏導用二百萬拍攝短片《賽德克巴萊》,做為試拍片,希 望能募集到一千萬的資金,儘管最後並沒如願,《賽德克巴萊》卻傑出的攝影與質感,見 証了台灣電影工業的實力。 林書宇執導的短片《海巡尖兵》獲得亞太影展「最佳短片獎」 ,為他打開知名度,讓他 得以拍攝劇情長片《九降風》,電影熱賣《海巡尖兵》也得以隨片加映。影片有長有短, 任意悠遊,以《十七歲的天空》入行的女導演陳映蓉,短片《女力》同樣精彩。短片不知 道那裡看?!《天黑.夏午.闔家觀賞》開創短片聯合映演的先例,讓傑出影片不寂寞, 也提供觀眾親近的管道。 短片在國際影展獲獎頻頻,也說明了創作者的才華,台科大畢業生廖思婷的畢業作品動畫 短片《替代品》(Substitute),以黏土人偶爆肝等畫面,呈現上班族無奈心情,入圍德 國柏林短片影展觀眾票選獎,也是廿五件入圍影片中,唯一一件台灣作品。幾米創作的動 畫短片《微笑的魚》,則是拿下柏林影展「兒童單元」國際評審團最佳短片。由美籍華裔 青年導演陳駿霖執導的短片《美》,不但拿下第57屆柏林影展短片競賽銀熊獎,也因此獲 得了坎城影展與德國導演溫德斯的青睞,開拍以《美》為概念改編的劇情長片《一頁台北 》。 ◎「紀錄片」平實貼近生活 「短片」、「劇情長片」不是唯一的途徑,紀錄的平實與簡單,也是許多影像創作者所喜 愛的。林育賢的紀錄片《翻滾吧!男孩》以宜蘭縣羅東鎮公正國小的體操隊為主題,流暢 的剪接與動聽的音樂,一改紀錄片沈嚴肅的刻板印象,也省思了國內體育養成環境。 以《停車》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週」的鍾孟宏,執導廣告片多年後,第一部交出的便是 紀錄片《醫生》。《漂浪青春》導演周美玲也是個紀錄片能手,她的《私角落》與《極端 寶島》都曾拿下國際大獎。 長期耕耘紀錄片的創作者也不少,沈可尚《賽鴿風雲》是「國家地理頻道」及「新聞局」 合作的「綻放真台灣」系列,他的近作《野球孩子》則詳細紀錄富源國小少棒隊隊員練球 及參賽的時光。投注二十五年生命的吳乙峰,以《生命》紀錄921災民,並以《月亮的小 孩》扭轉外界對白化症的錯誤印象。 持續以紀錄片關注台灣社會的導演楊力州,近期作品《征服北極》則跟隨台灣北極長征隊 伍,以影像紀錄北極惡劣的環境,與長征隊員們的艱辛旅程,獲選為金馬影展閉幕片。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23.192.200.59 (11/16 20:22)
文章代碼(AID): #19810dKm (Indie-Film)
文章代碼(AID): #19810dKm (Indi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