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資深影評人推薦 大陸新銳導演的長鏡頭美學

看板Indie-Film (獨立電影)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6年前 (2009/11/15 10:1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9-11-15 旺報 【黃茂昌(前景娛樂公司總經理)】  《風聲》、《南京南京》接續在台上映,《瘋狂的賽車》、《鬥牛》獲得多項金馬 提名,卡司超多的《建國大業》也在此岸受到關注。大陸電影再也不僅是「主旋律」、古 裝大片或是盜版碟裡的地下電影。  現今北京電影圈的話題,不外是賀歲大片將締造多少個億的票房,以及「瘋狂系列 或黃渤效應」與《十全九美》等無厘頭電影的跟風現象與危機。然而,大陸每年超過300 部非地下電影沒排上院線,其中不乏優質的作者電影,我在金馬就看了三部。很巧地,他 們都以長鏡頭美學與非職業演員為根基。  以3萬人民幣完成《背鴨子的男孩》而揚名國際的應亮,代表了大陸追逐高成本大 片外的相對法則,被稱為應亮模式。新片《好貓》以完全沒有特寫的長鏡頭記錄著市場經 濟化的小鎮裡青年的邊緣宿命。然而,132分鐘「真實時間電影」《牛皮II》才是將長鏡 頭美學推到極致的典範。導演劉伽茵與父母飾演自己,從揉麵糰、桿餃子皮、包水餃、煮 水餃到吃水餃,全發生在一張桌子上,73顆水餃,每個細節都讓你看,絕不藉著剪接跳過 「重複」的情節。每個都是近二十分鐘長的fix鏡頭,攝影機繞了一圈後又回到起初的鏡 位。當然這是一部挑戰觀影習慣的實驗片,但它絕不是紀錄片,而是精心安排的劇情片。 無聊嗎?不!看完後除了很餓以外,我彷彿已成為這個家庭的朋友。兩個小時可以講完一 生、穿越古今,那是電影的魔力。  導演卻選擇只呈現生活片段,觀眾從不精準的對話中逐漸拼湊三個角色的性格與他 們憂喜,我們成為桌邊不講話的第四者,但卻是個受邀的參與者,而不是鏡頭外、隨時可 以走掉或快轉的旁觀者。她的實驗沒有形而上的美學,而是寫實的幻影。它讓我重新思考 電影說故事與聽故事的本質。生活總會在重複中發現意外與轉變,那個意外的發現,或是 潛伏的祕密,就是「戲」。  同樣地,萬瑪才旦執導的藏族公路電影《尋找智美更登》一樣捨棄了倒敘等手法, 用長鏡頭讓我們「聽」角色過去的愛情故事。不管是投資老闆跨過好幾個城市、場景鮮明 的初戀、失戀女子不願輕言放棄的戀情,或是戲中戲智美更登的橋段,都是透過角色的嘴 巴講出來或唱出來,是的,觀眾是用「聽」的。然而,這不是廣播劇,而是在公路旅程中 ,不小心聽到故事,然後很想一直聽下去的奇妙寫實經驗。  《瘋狂的賽車》及眾多青年導演都展現了高度蓋瑞奇式的主流剪接風格。我則想起 侯孝賢導演曾要求學生只用五個不能搖攝的長鏡頭來完成短片。那是一個強迫思考電影本 質的訓練,其他的剪接技巧,只是門檻較低的工具,且一不小心就落入窠臼。萬瑪才旦或 劉伽茵顯然很認真地在反省說故事這件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06.64
文章代碼(AID): #1A_sJkuH (Indie-Film)
文章代碼(AID): #1A_sJkuH (Indie-Film)